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勤工儉學讀初中散文

勤工儉學讀初中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上個世紀的1958年大躍進年代。各行各業都在“放衛星”。教育部門也要放“衛星”,於是,在鉛山西南部的山區陳坊鄉辦起了一所半工半讀的農村中學。這就是陳坊中學。我和其他40多名同學,有幸成爲陳坊中學第一屆學生。

勤工儉學讀初中散文

1958年的寒潮來得特別早,九月底天氣已經很冷了。客車到達陳坊已經是9點多鐘。那時的客車是燒木炭的。車過汪二,拐向朝南便一路上坡行駛。在目魚山爬坡時兩次停車,副司機下車清爐加炭,墊上三角木,客車如老黃牛一般喘着氣在爬坡。到了陳坊。迎面而來的是灰濛濛的霧氣,近在咫尺的七裏山高聳入天,片片白雲在半山腰遊弋。此情此景,讓我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看過高山的少年興奮與驚訝不已。

陳坊中學位於陳坊街的中段,背靠居民區面朝七裏山,是一棟石朝門木結構磚牆土瓦的老住宅。但木柱木樑還很新,據說是一家沒落的大紙商的住房。進進出出的工匠們,正在緊張地搭建通鋪,修繕門窗,廚房裏也是雜亂無序,一切都顯得那麼匆忙。大約一個星期後,才慢慢上課走上正規。

說是一所中學,實際上是小得不能再小,好似培訓班一樣:只有一個班兩位老師,連校長都沒有。只有學生42人,縣城來的約25人,其他學生來自陳坊鄉當時管轄的湖坊、橋北、汪二、新安、太源等。一年後,上級纔派來校長項榮海。三位老師是:從湖坊小學調來的敖濟美老師,教數學與政治。另一名是河口中學調來的昜忠迪老師,教授語文。和教授物理的俞樹立老師。從縣城河口分配來的學生,都是出身成份比較高的工商業者家庭,惟成份論是當時工作的'基點。

清靜、恬然、蒼老的陳坊街,在我幼年的心裏刻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殘缺不全的石板鋪成的一條街只有兩米寬左右,彎彎曲曲從汽車站延伸到上街頭,再到鎖子橋大約一公里路。兩側緊挨的店鋪,均爲木板裝卸的店面,斑駁陸離的紅油漆和有些殘缺不全的木板門,預示經營商品的店家已經很有些年頭了。木屋檐的土瓦伸向街道,恰如又一個“一線天”景區。歷史上的陳坊因爲生產與經營以毛竹爲原料的鉛山特有的連史紙,曾經也輝煌過千年。最讓我驚奇的是,街道一側平行有一條水渠,只有一米寬左右,長年清流不斷,或急或緩,水波瀲灩地經過街道,穿街過戶,既是居民房消防滅火的水源,又是百姓家洗滌的用水。位於上街頭的“萬壽宮”,當年已經損壞不堪,牆壁倒塌,木樑黴爛,雜草叢生,鮮有人來。但遺存的精美雕刻構件,仍然彰顯了工匠們高超的手藝和陳坊街的繁榮昌盛的歷史。

當年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爲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方針,決定了當時的辦學方向。陳坊中學實施“勤工儉學”教育方法。半天讀書半天參加勞動。上午上課,下午或星期日都參加生產勞動。勞動的內容主要有:砍柴、砍毛竹、種菜、挑運梭木和參加當地的支農搶種搶收割禾、栽禾、耘禾和做水庫擔土等等。陳坊的山山水水間都留下了我的腳印。在這裏,我學會了種菜砍柴砍毛竹。種苦瓜,說狗屎最肥,清晨,我們就背一個畚箕,拿着小鐵耙到里弄小巷田間路頭撿狗屎。砍柴,我學會了用“搞條”綁紮木柴,又緊湊不鬆弛。砍毛竹,讓我知道了要根據山坡走向和毛竹的倒向,應該從裏到外順序砍伐要求,否則就會使毛竹爆裂,損失了一根毛竹。每天的勞動,新鮮與樂趣始終伴隨着我們成長的艱辛。穿草鞋、磨柴刀是每日的功課。因爲我個子瘦小,砍柴時雖然比較熟練砍的多,但肩挑不行,擔柴十分吃力,這時,往往會得到農村來的同學幫助。尤其是揭爾生同學,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砍柴砍毛竹,如何用藤條捆紮木柴,如何擔柴下山省力。他還多次幫我擔柴。他先把自己砍的柴挑到前面,再回頭來幫我擔柴,等於一個人要完成兩個人的砍柴任務。今天我要大聲又真情地補說:“謝謝您,我的老同學揭爾生!”

我們的伙食標準很低,基本上不要錢。自己砍柴種菜,砍毛竹賣錢,挑梭木賺運費。每天的菜蔬,吃得最多的是包芯菜煮豆腐。所以,同學們都要從家裏帶來做好的醃菜燒肉、熟鹹魚,或者是乾涼菜、黴豆腐。有一個學期,我有兩個多月沒有寫信回家,母親掛念着我,當時又沒有電話。母親硬是逼着父親走了100多里路到陳坊來看我,同時還帶來了幾罐熟菜,看着父親蹣跚行走的腳,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父親住了兩天又走路回河口了。

時間是縛不住的一匹駿馬。在陳坊中學“半工半讀”求學的兩年很快就過去了,爲了保證教學質量,讀初三時,陳坊中學的學生,就全部撥到鉛山中學,繼續讀初三至初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