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難忘故鄉的小衚衕大衚衕散文

難忘故鄉的小衚衕大衚衕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我的童年在家鄉石門董村度過,石門董村的由來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祖上姓董的人先到達,到達後建舍修屋,耕種農田,在村子先修建了大石門而得名。而我記憶中的大衚衕小衚衕,應是多少年、多少輩之後纔有的,這大、小衚衕都向北方,可通達縣城、乃至省城、京城。

難忘故鄉的小衚衕大衚衕散文

小衚衕從二小隊廣場起,走過東西走向一百米左右的衚衕,然後向北約一千米左右,走過灣中小道,上二小隊場園,過了場園再上北約十公里便走上通達縣城、乃至省城、京城的公路。童年時走小衚衕多,所以先說小衚衕。這小衚衕因有“泰山石敢當”而大名鼎鼎。那“泰山石敢當”就刻在一塊長方形的石頭上,鑲鉗在南面一戶姓魏人家的北牆上,這石頭只是四周長出約二釐米的邊,不細看還真發現不了,是那次挎着竹藍子打豬草累了,慢慢地走在小衚衕裏,偶一擡頭才發現那塊刻有“泰山石敢當”石頭的。

這“泰山石敢當”是有講究的,建築時有補角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泰山石正如巍巍泰山能給人們的神聖感覺一樣,人們敬仰泰山,歌頌泰山石,是因爲這泰山石具有寧毀不折、堅貞不屈的高尚精神,這高尚精神激勵着中華兒女爲民族大業艱苦奮鬥,生生不息。所以,這泰山石啊就是國泰民安的象徵,是安邦定國的基礎,是齊魯文化的精髓,更是華夏民族的根,人們甚至還將自己的希冀與願望寄託在泰山石上,正因爲如此,纔有了故鄉石門董村的“泰山石敢當”小衚衕吧?!

走在“泰山石敢當”的小衚衕,從發現了“泰山石敢當”石頭後,無論是上坡幹農活,還是幹完農活回家,都要在這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前佇立一會兒,以示謙誠與敬畏,祈求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平安。現在啊因農村街道改造,故鄉已不見了“泰山石敢當”小衚衕,更可惜的是,那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也不見了蹤影,令人惋惜!

還有這小衚衕深藏玄機,這玄機就是把門壘在牆裏,從外邊看就是一堵高高的磚牆,根本沒有門。有一次這磚牆不知麼原因打開了,我與幾個小夥伴進去,見這家人的院子挺怪的,院子南面是一大肥料堆積場,北面是屋子,而這屋子沒有牆也沒有門,太陽照進去,我們看到了炕上的被袽,以及桌子上的`大座鐘。站在這家向西看是魏家衚衕,平時叫同學上學常到這個地方,怎麼沒見這家人?於是我們出磚牆門直奔魏家衚衕,在魏家衚衕果然見到了肥料堆積場,就是沒見到沒有牆沒有門的房。我們就又返回小衚衕,果然磚牆門不見了,那就是一堵磚牆!

在我童年時走小衚衕次數多,而且與小衚衕還發生過很多很多有趣的事兒。首先是發生在小衚衕北端我與石榴樹、獨輪車一起滾下去的故事。在這小衚衕的北端有一棵自然生長的石榴樹,大家經過這棵石榴樹時,總要扶一下,不至於向下走的速度太快一下子跌進水灣裏,能夠平穩地通過一條灣中小道到達二小隊的場園。可那天大雨瓢潑,一上午的大雨使石榴樹樹根鬆動了,所以我一扶石榴樹,連我帶樹帶獨輪車一下子滾到灣中通往二小隊場園的小道上,好在小道上沒有水,我得以推着獨輪車到達二小隊場園幹活,但當時連我帶樹帶獨輪車、一下子滾到通往二小隊場園小道上的情形,若有人看見,會捧腹大笑的。

小衚衕的北邊有水灣,高過水灣水面的一條小道,把小衚衕與二小隊場園相連接。童年時理髮洗頭可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兒,暑徦到了,石門董小學董朝璽老師,在石門董小學校給我們理完髮,又領我們到小衚衕與二小隊場園相連接的小道旁,用水灣裏的水給我們洗頭。有一同學腳下不穩差點滾進水灣裏,大家手忙腳亂地把落水同學拉上來,大家身上全是泥水,於是大家一陣歡笑,齊躍下水灣把泥水洗淨,一擡頭,董朝璽老師還在認真地看着我們,他是怕我們到水渠裏洗澡出事。大家洗乾淨了,紛紛走上岸穿衣沿小衚衕回家,大家看看落到水裏的那位同學,一起大笑,笑聲直衝雲霄。

還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小衚衕通過灣中小道布電話。那時正是夏天,上學就要午睡,於是我們幾個不願午睡的小學同學,自發地來到小衚衕灣中小道上,先從灣裏舀出水,然後和泥捏成手搖電話機,再捏兩行泥成電話線,拿出話機上的話筒通話,聲音不用話筒就聽得見,因爲倆人就在身邊。就這樣,我們把泥土的線布得越長越高越高興,午睡過了也渾然不知,直到下午下地幹活的人們把泥土的線軋斷,我們纔想起到學校上課,到學校自然要受一通批評

石門董村的大衚衕現在還有,已成爲了石門董村貫通南北的主幹道。童年時大衚衕也是從二小隊廣場起,向北不到千米便可到達二小隊場園,再向北通達公路。大衚衕與小衚衕的區別在於,大衚衕寬小衚衕窄。印象深刻的是童年時打豬草,去東坡要走小衚衕,去西坡要走大衚衕。那時家家戶戶都養豬,養豬就要餵豬。可有時人都吃不上糧食,那有糧食餵豬?所以餵豬最多的是青草、野菜。於是挎上柳條編的藍子,或結伴,或獨行,上坡挖青草、野菜。

上東坡挖草、挖野菜,挖着挖着就到了西坡,藍子也裝滿了青草、野菜,於是回家。來時走小衚衕向北到達的東坡田野,挖青草、野菜滿藍子後,走大衚衕回家,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力氣。童年時還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看戲佔位子。那時,逢年過節,都要在這與大衚衕小衚衕相連的二小隊廣場上唱大戲,而最大的就是春節過後連演七天的大戲。於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就去佔位子,或拿着小凳子或拿着磚頭,找到位置就把凳子磚頭放下,然後坐下不能走,因爲你走了,位置會被別人佔走。等大戲開演,便與家人共同觀賞看戲,這才感到舒心、滿足。

在大衚衕的北邊也有一個廣場,是魏家生產隊廣場,在廣場的南側種幾棵圓棗樹,每當夏秋季節,棗樹碩棗累累,結滿園棗,想打園棗卻不行,因爲棗樹的主人從開着的後窗盯着棗樹,還沒打呢人家就喊開了!要打棗得等到棗樹的主人收完棗後。這天人家收完棗了,我呢,挖完青草、野菜回家,剛要打幾竿子棗,卻發現人家已打幹淨,我扭頭就要走,卻聽見窗戶裏傳出聲音:“你打幾竿看看,萬一有棗呢!”我就打了幾竿子,你別說真打下了幾棵紅彤彤的圓棗兒,從此便知道了有棗沒棗打一竿的成語道理。

大衚衕南側曾有寺廟大院,那時也是香火旺盛的,可惜現在已不存在了。當然,在家鄉的大衚衕、小衚衕發生的故事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只是一時記不起來了。現在回家已不見了大衚衕、小衚衕,只走由大衚衕修建而來的村中主幹道,但走在大衚衕、小衚衕原來的位置還是要駐足的,感想很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