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舞蹈的散文及教案

關於舞蹈的散文及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篇一:兩個人的舞蹈

當前對散文關注的焦點還是兩個老命題,即如何繼承傳統與如何創新的問題,落到一個具體的面上,是新散文話題的持續發酵和一批年輕散文家的崛起。對於散文如何變革,如何尋找出路與突圍,一些散文家提出了自己的創作理想,如黃海的原散文、楊獻平的原生態散文,在散文界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爲一種新姿態的出現,原生態散文似乎更活躍,也更獲得衆多散文家的認同。楊獻平認爲原生態散文寫作,是寫作者處身大地,從強大的生活場發出的自然之聲,是一種現實精神與寫作立場。相對於內心化、封閉式的散文寫作,原生態散文寫作是開放的,大度的和自由的,直接、力度、真實而又不乏夢想,富有發現和創造。也果和朱朝敏作爲原生態散文的實踐者,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和現場精神,引人關注。《她們》(朱朝敏也果合著)一書的適時出版,也是業界對她倆的認可。

關於舞蹈的散文及教案

讓我記住也果這個名字的是一篇《一顆牙齒的紀念》。我們一直以爲,一篇好的散文是必須強大的,空間寬闊,視角宏偉,像泥石流傾瀉而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一顆牙齒的紀念》裏裏外外都是在日常生活裏穿行,遊刃有餘,有內心的掙扎和對外部的抗爭。正如此文結尾所寫的:我詳實地記錄下了某一天,原本應該忠心耿耿伴隨我的一顆恆牙所受到的從未有過的傷害。一場意外被我鄭重其事地命名爲事件。事後,除了懊喪,就是思忖着怎樣才能實施起最有打擊力度的報復。避而遠之的強硬以及心底裏的嫌惡並不能挽回一枚寶貴的牙齒。從此,我將不便從容地暴露,我的微笑會變得含蓄、動人。我會着意地隱藏,不再無所顧忌。我回避觸及着那個並無感覺的點,善待其他看起來完好無損的牙齒。我將在一段時間內無比得懷念,懷念那顆陪伴我好多年的牙齒。生命的警告並沒有聲嘶力竭,卻讓人知道了痛癢。我只知道也果是山東臨沂人,未曾謀面,但並不妨礙我對她散文的閱讀和喜愛。也果散文的奧妙之處是她力圖通過自己簡樸的文字與隱蔽的視角,使事件現場散發出光輝,並以此達到與外部世界的平衡。此後,我在衆多的媒體上讀到了她的作品,如《正午的氣味》、《剩下的事情》、《關於某地的記憶或遺忘》、《節目單》、《身體的祕密》等。這些作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果的散文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敘述的迂迴曲折,如《被黑色澆灌的夜晚》起首句子:我想象着最多二十分鐘以後我就會從這輛公共汽車上跳下去。當然在此之前,我得先走到後車門按響門鈴。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句子,沒有什麼閃光的東西,因爲她敘述的方式有別於日常敘述,使得整個事件發展過程的時間和空間,都有了很大的擴展。如《兩個農民工和一堵牆的拆遷》中寫農民工進施工現場:他們是到這家來幹活的。事先,兩個人便早已做好了準備。說是要砸牆。所以,他們帶來了砸牆的工具。當然他們也準備好了力氣,力氣是攢在身體裏的,平常看不見,類似於暗藏着的風,但是揮舞着鐵錘的時候就給帶出來了。一堵牆的消失一定跟鐵錘敲擊的力量和頻率有關。他們還想到了聲響,一種製造出來的劇烈而絕不動聽的聲響。那是嚴厲的不懈的敲擊下伴隨着的磚石、水泥、石灰的解體,是噪音。呈現在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司空見慣的勞動場面。用鐵錘來參與毫無疑問屬於破壞,但誰都知道破壞其實是爲了重建。她沒有開場就寫農民工是怎麼樣的,沒有肖像描寫,也沒有勞動場面描寫,而是寫與之相關聯的“力”、“聲音”,把着力點放在描寫對象的暗處,使整個敘述有張有弛,別開生面。在特定的語境裏尋找適合自己的敘述方式,是優秀散文家的必備修養。另一個特點是對現場細節深入捕捉。也果是用放大鏡看現場的人。一組由三個單篇短章組成的《姿勢》,充分體現了也果對現場細節把握的天分。我尤其喜愛其中《扎竹籬笆的人》:咖啡色的絨線帽,舊了的黑皮茄克,一雙吞吞吐吐的棉鞋,這些堆在一起的裝束與落在帽子底下的深褐色的臉,讓一個男人輕易地跟旁邊的樹木區別開來。男人蹲在路邊。如果身旁的樹長得高大,又逢枝繁葉茂的季節,人肯定會被藏起來的。但是現在,那個緩慢蠕動着的身體

像一隻龐大的黑色的甲蟲。她節儉而溫婉,像一個手捏神諭的老人。《剩下的事情》有一段對鄉村婦人的描寫同樣有力:一個從路上走過來的同村婦女大聲朝他詢問,言語間明顯指向站在一旁的我,站在背後的她很感興趣地問我是不是對方的親戚。女人看來很愛說話,這樣的性格似乎更加適合了鄉村。只見她一陣風似的從眼前打了個旋兒後,又馬上轉向了遠處。那邊正蹲着幾個農婦。離得還老遠,就喊開了,豆子一樣的聲音嘭嘭嘭地落在土裏趁機翻了個跟頭,就挾帶着股土腥兒竄到前面去了。細節的拓展和捕捉,是一個散文家生命力的具體體現。也果寫散文的時間不長,但來勢洶涌,題材多面,視野寬闊,關注底層人的生存狀態,如民工、路上的車伕、餐館的招待員等,她有母性的溫愛與憐惜。她的文字有溫暖。

頻頻在《中國作家》、《美文》、《青年文學》等名刊露臉的朱朝敏,我非常熟悉她的文字。她有幾篇散文在散文界有比較大的知名度,如《被刀子敘述的水稻》、《輕傷的道路,重傷的夢境》、《歸去歸州》、《起於喬木》、《身體或肉身》等。她的散文給我的印象是簡單、弱小、原始、拙樸。這與她的散文觀“文字是我手中的一把針尖,它不能形成道路,卻開掘出無數抵達途徑的可能——回溯、呈現、牴觸、自省、仰望??這是被攪亂了秩序、一個人無數次蒞臨和迴歸的多角度現場。是獨立之我和大衆之我的握手言和。當我說着神靈——這個飄忽不定的概念——對於我和生命的安慰與關懷時,道路已經出現。我知道我的話無法解釋。”是較爲相符的。“簡單、弱小、原始、拙樸”具備這樣特質的散文,必是一個心靈潔淨的人寫出來的。獨立於自己,區別於他人。她的立場是站在大地上看到的立場,她的視角是俯身事物的內省視角。她不肆意汪洋,不枝散葉開,不刻意鋪陳,不縱橫開合。她的散文是文字的木刻。

《被刀子敘述的水稻》是我閱讀朱朝敏的第一篇有印象的散文。這是一篇命運意識很強的散文。她這樣寫割稻子:現在,刀子迫近水稻的根部。顆顆飽滿的穀粒擁擠成一棵水稻,根根水稻彎曲了身子聚集在人的懷抱裏。一把刀子收割,水稻在刀子裏沒了主張又心甘情願地傾斜。銳利的邊鋒啜飲細小的草綠色汁液,留下粘稠的痕跡。鋒刃帶着男人被鼓勵似的歡暢,迫切地進入。一捆捆的水稻睡在刀子的鋒刃。我聽見刀子淪陷的歡叫。黃泥上,另一雙手把一捆捆的水稻碼成一大堆。然後,它們被抱上一個輪子的手推車。我記得我當時同她通了一個電話,我說,你的這篇散文讓人震撼。“水稻”是一個溫暖的名詞,也是一個令人心痛的名詞,讓人聯想到光腳的農民、需要不斷翻耕的泥田、高價的化肥與農藥。水稻是一個隱喻,刀子也是一個隱喻,在農民的身上得到結合——不斷重複的被戕害的命運。她回到生活的原始狀態,回到事物的源頭,並從中提煉出思想的光輝,像從沙子中冶煉出黃金。這樣的文字,只有內心有疼愛的人,纔會寫出來。

惟楚有才。湖北先古的聖賢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衍生了獨具特色的古楚文化。朱朝敏汲取了這些地域文化,使之成爲自己散文的營養。她的《歸去歸州》充分體現了楚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民歌,像一縷金絲,在全文中閃閃發光。《歸去歸州》沿襲了她一貫的文風,慢慢地敘述,不枝不蔓,客觀平靜。表面上看,像一篇旅遊散文,深入閱讀,才發現是一篇呼喚傳統文化迴歸的哲思散文,充滿哀傷,動人心絃。其實這提供了一種我們對文本的再思考,即如何把“我”隱蔽起來,重新建立秩序,確立“發現”的立場。

許多同行對朱朝敏的《身體或肉身》稱讚不已,說這篇散文解開了“自身”的謎團,是對“我”的一次“解剖手術”。身體與河流、窗子等具有暗語意義的物象,都是頗受散文家青睞的。朱朝敏寫的身體,更多的是寫“人”的痛,生命是弱小的,只有賦予意義,人才會強大。朱朝敏比較關注弱小的東西,一棵樹一塊石頭,它們艱難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強大。我尤其喜愛她的《起於喬木》。這是一組寫鄉村風物的文字,有香椿、梓樹、柳樹、貓兒刺等,篇幅較長。寫風物的散文很多,大多鄉情濃郁,有記憶中的童真和恬美,朱朝敏的《起於喬木》卻控制的很到位,含而不露,像一個騎手勒緊繮繩在慢慢地遊走。她在《木梓樹》這樣去描述這種笨拙、近乎天生蒼老的樹木:木梓樹有俊朗的枝杆,淡綠的葉片在旁逸的枝

柯上隨風翻動,露出銀白的晃眼的光亮,像碎了一地的月光,那是樹葉、陽光和風兒永恆、不知疲倦的遊戲。細碎、淡黃的花就在它們的嬉戲中挺立出來,一朵,一枝,一簇地聚集,點綴——只能是點綴光亮、風兒,和淡綠的枝葉。馬上,它們,就要告別,紛紛無力地跌落。我覺得這不是在寫樹木,而是寫一段逝去的光陰——一羣孩子在一起做遊戲,後來大家散了,成長了,各走四方,有的衰老,有的消失,彷彿都是轉瞬之間的事情。

散文是一種古老的文本,但作爲獨立的文本意義似乎越來越式微,或者說,散文的文本地位沒有提到一定的高度。一說到散文,似乎人人都會寫,打開網站,散文更是鋪天蓋地,但在心靈上能留下劃痕的難覓蹤跡。這給了我們思考:散文寫的人越來越多,打動人的散文越來越少,也離讀者越來越遠。原生態散文的倡導,無疑是提倡一種寫作精神,而非樹立一種“某某主義”,也不是建立“某某幫派”。這種精神就是充滿元氣的、向下的、有自身立場的文本精神,寫作者的道路是叢林中的道路,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而這種精神無疑是可貴的。朱朝敏和也果的散文,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註腳。

  舞蹈的散文篇二:散文的韻律

散文的韻律

昔日每讀朱自清的散文,每覺其文字珠圓玉潤,聲調優美,韻律和諧;是以總欲探其究竟。大抵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以及思索,總算知其美妙的根由。

我們讀古典的詩詞曲賦以及駢文韻文散文,總感知一種音樂的存在,縱情朗讀往往也是聲情並茂,無論朗讀者或是聽者都得到了無比的享受,彷彿聽到了陽春白雪的曲子,彷彿看見了古代服飾亦盛亦素亦雅的美麗的女子在眼前翩然舞蹈。究其原因,不外乎於古代的文章十分考究其韻律,把音樂巧妙地融化了進去。有些許古代文學常識的人都知曉古代的詩詞講究格律,也就是講究平仄與押韻的規律。其實格律的發軔並不那麼容易,古人經過漫長的探索,直到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的出現纔開始有了雛形。相比陸機的“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文學才華,我更偏愛他的書法才能,其形質神飛的《平復帖》,更是欣賞有餘,但這裏要提的是他的文學才華與成就;其《文賦》就代表了他在中華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煌煌成就與赫赫地位。關於《文賦》這裏要提的是與格律密切相關的問題。陸機在《文賦》裏提出了聲音變化像五色相宣的主張,不可不爲開格律理論建構之先河,功績不小;也表明古人在文章創作上的音樂潛意識被激發出來;後來,南北朝的范曄識別宮商清濁,有意識地把音律運用到了寫作之上。南北朝宋末以來,大抵文人開始了分別平上去入四聲。關於四聲,以前還有一首歌訣:平聲平調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到沈約構制八病說,把四聲和雙聲疊韻運用到文學創作上,格律詩才算像模像樣。直到唐代解決了平仄的調配問題,格律詩才算真正定型。

提到八病說,不能不提到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劉勰,《梁書劉勰傳》有介紹,恕不述之。《梁書劉勰傳》不過幾百來字,卻簡單扼要地介紹了劉勰的生平事蹟,雖然其生卒年不可考明,但其中所說的劉勰爲沈約推重一事,卻引我釋懷。八病說爲沈約所制,大體爲:平頭,上尾,蜂腰,鶴漆,大韻,小韻,傍紐,正紐。雖然不盡科學,講究形式主義,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如傍紐正紐反對隔字雙聲和隔字疊韻,因爲怕念起來拗口;如平頭中的上下句開頭的音節平仄不應相同,注意平仄協調。總的看來,沈約是推崇詩文要講求聲律的,在其所撰《宋書謝靈運傳論》裏作出過諸多理論上的初步歸納;但是劉勰是並不贊成八病說的,而當時沈約乃文壇領袖,聲名貴盛,卻推重與自己意見並不符合的文人,其雅量可謂高致,其胸懷可謂浩大,而今天的聒噪的文壇那些文人相輕謾罵的現象,那些獨霸文化資源的現象,不可不謂時弊之大病也,不可不內省內斂,不可不好自爲之。

劉勰雖然不贊成八病說,但也講究聲律。其《文心雕龍》“聲律第三十三”裏明確講到:“凡聲有飛沉,響有雙迭。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爲疾病,亦文家之吃也。”聲有飛沉,實際上就是指聲有平仄;雙聲,實際上就是指兩個字的聲部相同,發聲相同,如躊躇二字;迭韻就是疊韻,指兩個字的收聲相同,如徘徊;而隔字雙聲就是指把符合雙聲的兩個字之間插入別的字,隔字疊韻同理;與此同時他在《文心雕龍》“聲律第三十三”裏又提到:“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到隋唐時期一種新的古文體裁詞便誕生了,唐代中葉格律也完全具備了。詩詞以及後來的曲的濫觴都是離不開中國古代音樂的。古人談音樂,分宮商角徵羽五音,又加變宮變徵,共七個音,前面五個相當於西樂簡譜的12356,變宮相當於簡譜的7,變徵相當於簡譜的4,古代的文人以這些音爲基礎經過漫長的摸索才總結出詩詞曲的格律。

以上所述,實則是爲講散文韻律作鋪墊罷。

我國當代著名的書畫家啓功先生不但在書畫方面造詣精深,在古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是屈指可數的。

其偉構《詩文聲律論稿》“散文中的聲調問題”裏強調了散文的平仄規律,並旁徵博引地舉出古代散文進行了論述。但是他只強調了古代散文的聲調問題,並未強調古代散文的韻律問題以及現代白話散文的韻律問題。

我以爲無論古代文言散文或是現代白話散文都應講求韻律(我國古代,爲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爲散文;這裏所指的講求韻律不等同於遵守嚴格的押韻規則),要把散文當詩歌來寫,散文方纔音調協和,珠圓玉潤。當然已經有散文詩這中兩棲體裁存在,可是散文詩終究屬於詩歌範疇。

當然現代白話散文的韻律並不要求與古代詩詞格律那般嚴格,形式主義過了頭也不能流通起來;當然現代白話散文的韻律與現代散文詩的韻律有所不同。

我以爲現代白話散文的韻律如下:

其一,有意識地運用雙聲,疊韻,或雙聲疊韻,忌諱隔字雙聲,隔字疊韻。

其二,偶爾押韻,韻腳不但限於句尾,句首句中皆可,引入西方詩歌的韻腳安排方式。其三,平仄格律要有意識選用,如寫傷感厚重沉鬱激昂風格的散文要多用仄聲字詞,仄聲字詞在音調上是“抑”的;如寫清新柔和風格的散文要多用平聲字詞,平聲字詞在音調上是“揚”的,朱自清的散文《春》大多是平聲字詞。

說一些題外話,散文除韻律有所要求外,散文在色彩上也有所規律:風格華麗的散文多半是採用了一些豔麗的辭藻,然後結合了一些平聲字詞,所以讀起來才華麗柔軟;風格沉鬱頓挫的散文在色彩上一般是單調的,近於白描寫意,單調的色彩結合仄聲字詞,所以讀起來才厚重,很有硬度與骨力。散文除韻律色彩之外,在氣勢等方面都有諸多規律可探究,恕不贅述。

以前的散文家都是懂得散文的韻律的,因爲他們都精於音律,他們都知曉文字的敏感是建立於文字的音樂想象之上的;而今天的許多散文家以及網絡寫手卻是不懂得的,鑑於此撰此陋文以貽笑方家耳。

  篇三:14課散文兩篇

教學目標:

1、提高欣賞舞蹈藝術和音樂藝術的興趣和素養。

2、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舞蹈內容和音樂內容的方法。

3、熟讀課文,感受並學習文章生動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藝術的方法。

2、學會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描寫。

教具:電教器材

學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觀舞記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過印度舞蹈嗎?如果看過,能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嗎?(學生髮言)如果沒有,今天我們就隨冰心一起去觀看卡拉瑪姐妹的同臺演出,順便聽聽冰心觀看後的感受。(如有條件,此環節可利用多媒體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麗、華貴的印度服飾;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綺麗的印度風情,使學生產生興趣,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在第一遍閱讀時,可採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請你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註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爲用

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3、指名讀、齊讀下列詞語:

清揚咿啞靜穆端凝顰蹙粲然嗔視變幻多姿本色當行離合悲歡低迴婉轉叱吒風雲渾身解數高視闊步盡態極妍息息相通

三、研讀課文:

1、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爲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四、閱讀探析:

1、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是很困難的,需要高超的語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等,都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爲語言形象,而又通過語言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得到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試從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聲朗讀,並從詞語、修辭、句式或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作者的讚歎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閱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不理解的語句?

備案:

①爲什麼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爲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爲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插入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爲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徵意義。

再次朗讀,深入感受

五、知識遷移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聲響的話,那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心靈之舞。只有心靈之舞纔是真正的舞蹈。請問我們中國有這樣的舞蹈嗎?

如楊麗萍的《孔雀舞》、黃豆豆的《豐收》等。

爲什麼說他們的舞蹈是心靈之舞呢?

明確:他們的舞蹈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楊麗萍的舞蹈不僅舞姿優美,而且還讓人能感受到中國女性的美麗和溫柔。黃豆豆的舞蹈,讓人感受到中國男兒強壯的體魄和力量,感受到中華男兒堅強不屈的精神。

六、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第二課時《聽泉》

一、導入新課:

大家愛聽音樂嗎?聽過民樂嗎?有一首中國民樂使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由衷傾倒,他說這首樂曲應當跪下來聽,大家到底想不想聽啊?

二、介紹阿炳,放送音樂《二泉映月》,聽後學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華彥均,江蘇無錫人。父親是一位道士,,擅長演奏二胡、琵琶、三絃等樂器。從小時候起,阿炳就跟父親學習樂器,由於天資聰穎和練習刻苦,他13歲時就已熟練掌握二胡、琵琶、三絃、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他的命運曲折坎坷,兒時喪母,二十歲喪父,三十多歲時雙目失明。生活無着落,,只好流落街頭,靠賣藝爲生。五十多歲時,吐血病故。正是這位飽嘗了人間辛酸的苦難的藝人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傳世之作。阿炳賣藝幾十年,根據生活體驗,創作改編、演奏了許多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

現存的傳世樂曲,有《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六首。而最具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3、引入———今天我們來拜讀韓靜霆的《聽泉》,看他對盲人阿丙的《二泉映月》有怎樣的理解?

三、師範讀課文後,生再自由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細心品讀,並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賞析第三段“泉水一衝出深山??跑向山外的世界”這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什麼角度寫出了曲子的美妙動聽?

齊讀相關文句,問: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嗎?

四、探究問題:

1、文題中的“泉”指的是什麼?

2、本文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那作者圍繞《二泉映月》寫了些什麼內容?

(板書)

明確:(1)產生

(2)流傳

(3)內容(曲子的意境)

(4)評價(崇高的藝術地位)

五、我們學習了《聽泉》,你有什麼感受?你贊成小澤征爾的評價嗎?那你對他的話是如何理解的?

六、課外拓展: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談談你對這首鋼琴曲的感受。

貝多芬簡介: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爲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樂聖”。

七、背誦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