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春水之芹散文隨筆

春水之芹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最初識芹,是因爲《詩經》中的一句詩:“思樂泮水,薄採其芹。”究其來歷,是因爲泮水之邊有泮宮,即魯國的學宮,不知何年開始,據說讀書人若是中了秀才,到孔廟祭拜時,得在泮水邊採些芹菜插在帽上,這纔算是個真正的讀書人,因此讀書人在過去又叫“採芹人”。

春水之芹散文隨筆

以前讀“薄採其芹”、“言採其芹”等詩句時,一度以爲此芹即常吃的芹菜。直到近日看了一本書,看到對其註釋爲“水草可食”,再看書中所繪插圖,莖管狀,有節有葉有花,才恍然大悟:原來《詩經》中的芹是水芹菜,而我們常吃的芹菜稱藥芹。水芹的名字有不少,《爾雅》稱芹爲“楚葵”,晉之周處在其《風土記》又說:“萍蘋,芹菜之別名也”,也有叫水英與蘄菜的。

現在仍然清楚記得第一次吃此種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芹菜,清炒水芹加些紅椒絲,猛火炒一下即上桌,青綠中點綴幾絲紅色,入目清新,如柳絲輕颺的初春紅橋。此水芹入口嫩脆,彷彿走在春日江南的水邊,滿目溫婉,別有一種清芬,於是我便“一吃鍾情”,水芹成了自己最愛的青蔬。

“菜之美者,雲夢之芹”,《呂氏春秋·本味》中對雲夢之芹有着至高無上的美譽。我不知道雲夢現在還產不產水芹,但我知道,蜀崗的水芹也是“菜之美者”。《揚州畫舫錄》中記載“紅橋至保障湖,綠揚兩岸,芙蕖十里,久之湖泥淤澱,荷田漸變而種芹”。保障湖即是今日的揚州瘦西湖,湖的北岸便是蜀崗,隋唐時揚州子城遺址所在地即在此,原南城牆遺址之下有一片寬闊的護城河,歷經千年時間,那些護城河都成了淤塞的'河道,附近的村民便將那些河道隔成一段段的水芹田,水跟着水芹在漲,起初淺淺的,等到水可及膝蓋時,水芹也就大了,長大的水芹聚在一起,只把葉子露出水面,遠遠望去油綠綠的一片,挨挨擠擠地疊着,將水面逼得異常仄小。

不久,就有人穿着防水衣下芹田了,那應該是真正的採芹人,亦稱“踩芹人”——因爲他們是用腳去踩的。他們用腳不停地頂着水芹根部,略略有些鬆動了,便抱起一把順水輕輕往上一使勁,整捆的水芹便上來了,於是任其漂在水面,再踩下一把,等到結束時,撈起來在水中清洗一番,再把它們抱到岸上,剪去老根,紮成一大把一大把的。清代張世進有詩云:“春水生楚葵,彌望碧無際。泥融燕嘴香,根茁鵝管脆。”他用“鵝管脆”來寫水芹的根真是形象。我自己也一直偏愛水芹的白根,當把根上的鬚子都摘了進行炒食,嚐起來脆而肥、淡而甜,沒有一絲渣滓,真是無可名狀。

每次經過鄉間,看到不遠處一塊塊的水芹田,很大的水面上細而碎白的水芹花點綴其中,總讓人又驚又喜,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