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散文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01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散文

高考前的那段日子,與我而言是萬般煎熬的。當在學習很晚之後,發現居住的院子裏,已是萬籟俱寂。

才發現,原來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孤單、最無助的人。

黑夜漫漫,我時常在迷茫與孤獨中與自己爲伴,在某個無人的角落小憩一會兒,不是怕被人看到我在偷懶,而是連哭泣都怕別人看見。

那時的我頹廢、無助,因爲成績並不理想,高考過後又該何去何從?像很多當地青年人一樣是回到本地,另謀生計?還是不顧一切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

而另一種現實是,生活尚在苟且,掙脫牢籠,又談何容易。

我在悵然若失中一邊奢求,一邊顧影自憐。

當所有的感受一齊聚攏來的時候,那是無法用五味雜陳來形容,多種情緒交叉的路口,只有惘然,徘徊,痛苦,困惑。對於農村的孩子,談及高考無疑是一種傷痛,也更似一場無力迴天的美夢。

  02

我們從小就帶着貧窮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一邊實現着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厚望,一邊在最貧窮的地方又汲取着有限的精神食糧。但似乎忽視了,條件和環境投入在給孩子身上的教育比重根本不成正比,達不到精神成人條件的十分之一,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貧乏,教育落後,見識短淺,或許是農村孩子與生俱來就有的標籤。

當詩和遠方的田野,出現在我們的起跑線的時候,我們真在田裏追求着物質的溫飽,而有的人早已留洋海外,去追求詩和遠方。

所謂差距是什麼?

差距是你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思維和眼界決定格局,兩個人一旦形成距離,就有了“觀望型”和“進取型”兩種人。彷彿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但總有人會跨過去。這種差距跟自身有關,也有外在原因。

遠方是什麼?

“遠方就是心靈無窮之處,在生活的夾縫中拼命生長,再看到明天的太陽。”

這是一位跟我同樣遭遇,相交多年的文友告訴我。

好好活着每一天,有追求,有目的的活着,就會有希望,有遠方。

 03

我一表叔,他從小努力讀書,拼盡全力考上專科院校,那樣的環境,作爲村裏爲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曾是父母的驕傲,村裏談論的焦點,幾年之後,卻又惺惺歸來,從此父母失望,鄉里村鄰也無情的從說教孩子的榜樣名單中遺忘了他。

他是一個痛點,人們談論過他光輝的一面,卻從未提及他失敗的一面。談論的那樣流暢自然,像是從未發生過一樣。

我失望,失望他們的愚昧無知,也無奈,無奈沒有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在現實中我們無法逃脫命運的追溯,有些人抱怨,生的像稻草,過的像乞丐。但在一生追求中,我們努力了有多少,付出了多少。沒有刻骨銘心的經歷,就不會有鞭策成長。

在我講述的故事中,多爲兒時親眼目睹的真實經歷,並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

04

我兒時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不知道前途如何,但是堅信,只要一直讀書,就一定會走出去。

事實也是如此,高考成績出來後,六個填報志願的欄目,遲疑以後,我沒有選擇省內的學校,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但還是憑着一腔熱血,現實裸露,夢想一絲不掛的穿越山川,路過平原,跨過江河,只是想離夢想近一點點而已。

很多人談論“寒門難處貴子”“讀書無用論”,我常記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說過,並讓我銘記於心的話:“夢想總有漏網之魚,即使身出貧家,也要心懷遠方,然後在追求的路上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

常看到有人調侃那些命運悲慘的人:“生活尚在苟且,又談何追求遠方。”

這不是打擊,不是排斥,而是認清現實。

很多人就這樣默認了,因爲現實默認了自己的夢想無光,就此黯然,從此再無光輝。

 05

前些天,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首一夜之間被千萬人記住的孤獨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袁枚寫的沉寂了三百多年的小詩。在今天的經典舞臺上卻大放光彩。

即使春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樣萌動,哪怕如米粒微小,也依然像牡丹一樣美麗、高貴的盛開。這首美麗的小詩《苔》能在一夜之間出名,是因爲我們是如此的相同,苔自是生長於陰暗潮溼之地的低級之物,它卻憑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煥發光彩,不管是敬佩還是自身經歷與苔相似。但相同之處,我們都曾像苔一樣盛開着。

此時此刻,我靜坐在列車上,廣播裏的音樂恰逢其會的響起:“帶着夢想去旅行/揹包裏只裝着憧憬/比陽光純淨 /比蝴蝶輕盈。”悠揚激昂的歌聲,思緒又回到高考的前一夜,我坐在桌前寫下: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