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夢幻紅楓湖散文

夢幻紅楓湖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一、高原明珠

夢幻紅楓湖散文

西湖因秀麗的湖光山色和衆多的名勝古蹟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爲人間天堂。歌詠西湖的名句,美不勝收:宋鄭清之有詩句雲:“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蘇東坡的佳作更具神韻和特色。他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宋代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真可謂西湖詠荷詩中的千古絕唱了!詩人白居易曾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詩句,道出早春的西湖美景。

西湖太瘦,承載太多,裝飾太精,著名文化散文家餘秋雨先生在《西湖》一文中說:“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於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西湖的美景、人文、宗教、神話、名妓等都聚合在這裏,秀麗的湖光山色之間,散落着才子、佳人、隱士,虛幻的,縹緲的,抽象的,只可遊覽,卻無法貼近。西湖遺蹟過密,名位過重,而自己則過於渺小。

紅楓湖則不然。她單純得多,清麗得多,純粹得多。悠遊紅楓湖,身心怡然。

她是鑲嵌在雲貴高原上的一顆“高原明珠”。她位於貴陽市西郊, 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是一個融高原湖光山色、岩溶地貌、少數民族風情爲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區。爲貴州高原人造湖之最,據專家考證出來的數據顯示,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

湖邊有座紅楓嶺,嶺上及湖周多楓香樹。深秋時節,楓葉紅似火,紅葉碧波,風景優美,故名“紅楓湖”。

走進紅楓湖的九月,那一嶺紅楓,點燃了天空。把那藍色的天際中飄悠的雲也點燃了,且還向四周浸潤着。

二 盪舟湖水

青海湖的水,太清了,誘人了。而紅楓湖得水,則顯清綠,給人以無盡的遐想。站在湖邊,秋風輕拂,遙遙的望去,綠波盪漾,滿眼的綠島,點綴在湖裏,似漂浮的綠葉,在眼前蕩悠。

我們租了一隻小船,女孩們靜坐船頭,張開雙臂歡呼,秀髮飄飄,在如波濤般起伏。男孩們則坐在船尾,雙手划着木槳,盪盪悠悠,向湖心劃去。“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坐後頭。一隻木舟,在湖裏悠悠走。”一同學,黃腔黃調,改了歌詞,惹得不遠處的男女遊客,在小船裏前仰後合。

正午時分,燦爛的陽光灑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一羣羣白鷺,在湖水上空飛翔,醉了藍天,醉了白雲。我們停了槳,任由小舟東西,靜享着暖暖的秋風秋陽的饋贈。

我們都把手伸進湖水裏,涼涼的湖水,向全身蔓延。我們以手爲槳,向着湖的深處蕩去。水,還是那綠水。山,還是那青山。偶有涼亭的翹角,從那翠綠的枝丫間伸出來。但聞鳥聲,悠揚婉轉,與清風和鳴,與笑聲應和。盪舟在紅楓湖的湖水裏,如陶醉在一幅美麗山水畫廊中。我們就這樣無拘無束的在水裏飄遊。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串聯起來的.青翠小島,好似飄搖在蔚藍色的大海上,我們失去方向。繞過一島,數個小島,又出現在眼前。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置身山光水色之中,說不出的愜意,道不盡的遐想。

波光粼粼的湖水,蕩起無數的小舟,白鷺翩飛,雲兒悠悠,秋楓彤彤。人在舟裏,舟在畫裏;山映水裏,情漫風裏;山是水的詩,水是山的詞;詩情鑲嵌在湛藍的天空裏,畫意編織在翻飛的白鷺裏。

三、侗寨風情

北湖的島、南湖的洞、中湖的水、後湖的灣並稱“紅楓四絕”,使紅楓湖水面開闊而不單調,湖灣狹窄而不俗氣。更有侗寨、鼓樓、風雨橋、苗族吊腳樓、布依寨石板房等新景點點綴其中,給本來優美的紅楓湖又平添了幾分秀色。

我們從中湖,一路蕩悠而來,跳上湖岸,穿林而過。便來到那頗具傳奇而神祕的侗寨。侗寨由侗院、侗居、鼓樓、花橋、廣場、庭院、花圍、草坪、碼頭等組成。

但凡侗居,大都依山傍水而建,聚族而居。這裏的侗居,分佈於樹林中,鳥聲清越,悠揚,婉轉,似有高山流水之妙。空氣溼潤而清新,纖塵不染。

侗寨的房屋建築,一般都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二、三層的小樓房,也有四、五層的大高樓。在河邊或陡坡上,依據地形建成吊腳樓房。樓上住人,樓下圈牲畜、堆放柴草雜物。富裕的住宅多高牆深院,雕樑畫棟,壯觀而繁華。

現代都市人,蝸居在鋼筋與混泥土澆築的高樓之中,有的只是繁華,喧囂,奔忙,躁動。人情,在世俗中暗淡;親情,在距離間淡漠;友情,在金錢裏生鏽。哪裏去找尋湖光山色編織的夢境。

悠閒地走在石板或碎石鋪成的小路上,頭頂藍天白雲,沐浴燦爛陽光。那份悠然,那份閒情,浸漫身心。

穿過幽深的翠林,忽然眼前一亮,一座漂亮,精緻的木橋,蹲居在湖灣之上,這就是我心馳神往的花橋吧。

花橋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往往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它是侗鄉人跨越溪河、避雨納涼、點綴風景,集多種用途於一體的橋樑。

花橋的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我仔細觀察,其上沒有一根鐵釘和鐵部件,木條縱橫交錯,結構極爲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爲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爲風雨橋。

這座花橋正中爲六層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結構,頂端高出丈許,每層均爲四角,四角翹起。橋的兩端,同爲四層攢尖頂式對稱建築。整個花橋,朱檐紅柱,橫跨在清波盪漾的湖水之上,蔚爲壯觀,歎爲觀止。

我們在橋上休憩一會,便來到那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鼓樓爲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爲歇山頂形而出名)。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這座鼓樓高達十多米,有十幾層。它與居民相比,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鼓樓形似寶塔,最早是爲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信息而建。

很多侗族村寨中,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居民環繞在周圍,依山勢層層延展,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

這座鼓樓是爲了觀光而建造的,因而,它的四周沒有環繞的房屋。爬上鼓樓,向四周眺望,北湖的島盡收眼底。一個個小島,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高矮不同,點綴在淡綠的湖水之上。這些散佈於湖面之中小島,因形狀而得名:蛇島,鳥島,龜島等。近處,翠山錯落;遠處,青山起伏;高天,白雲悠悠。設若雨天,煙雨迷濛,更顯嬌媚,近島、遠山,各有層次,濃淡分明,猶如一卷意趣靜雅的水墨畫。

四、後湖彎彎

一天之內,要盪舟游完紅楓湖,儘管爽心悅目,但着實費勁。因而,我們租了一隻小艇,慢悠悠的向那後湖飄去。

後湖河灣衆多,河叉交錯縱橫。小艇時而轉彎,時而直竄,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眼看“山窮水盡”,忽又“柳暗花明”,驚得水鳥飛竄。身後浪花滾滾,船身跳躍,驚險而刺激。湖水,小島,遠山,彤楓,藍天,白雲,還有那些稀疏的村落,構成一幅絢麗的畫卷。

當小艇慢下來的時候,還能聽到侗族姑娘那動人的歌聲,從那村寨的樹林間飄出來,縈迴在湖水上空。我們就這樣飄蕩在湖水之上,陶醉在那詩情畫意裏。

晚來的秋風吹皺了湖水,波光粼粼,在湖水裏跳躍。晚霞愈加染紅了原本就火紅的楓林,一如畫家李可染的筆下《萬山紅遍》的意境。

一羣羣白鷺,低空翩飛,使我想起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那輕泛的漁舟,那點綴在叢林的吊腳樓,那身穿蠟染的布依族姑娘,那一切的一切,真的讓人流連忘返呀!

五、橫臥琴絃

出了後湖,一路向前蕩去。遠處一橋飛架,橫臥在兩山之間,壯觀,宏偉。它如一條巨龍,從青山裏鑽出來,又向那青山之外延伸。那赤索,如琴絃一般,牽扯着橋面。晚來的秋風,彈奏紅楓湖的韻律,也彈奏着美麗中國的繁華與夢想。

這就是紅楓湖大橋,它是一座獨塔式斜拉橋。其設計的技術含量,橋身外觀,也算是中國橋樑建設的經典之一。

離紅楓湖大橋不遠處,還有兩座獨拱橋。我們在橋下穿行,陶醉在橋與山,山與水,水與橋的相互映襯之中。紅霞滿天,楓林彤彤,鳥兒悠然,醉了雙眸,醉了湖水。興未盡,思千載。

“遊雲嫋嫋,滴翠羣山峭。恰得輕舟飛渡巧,老少和風暢笑。醉心苗寨飛歌,花橋樹影婆娑。渚嶼宛如翡翠,楓湖淼淼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