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浮山小記散文隨筆

浮山小記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記不清了,浮山漸漸成爲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閒暇時爬爬浮山,也是不錯的鍛鍊身體方式;沒事時坐在辦公室裏看着浮山發呆,也是上佳的活動心情的辦法。在教室裏、辦公室裏,一擡頭,浮山就撲進眼中。既不蒼茫也不巍峨的浮山,卻是那樣親切地每天出現在眼前,讓你心中感到那麼實在、踏實。有那麼一天,在教室裏,我講到了青島,講到了青島文化,就那麼無意間、不經意地擡了下頭,心中怦然心動,哦,浮山,這應該就是心中的浮山……

浮山小記散文隨筆

沿浮山西側挺進,置身於山野之間,你感受到的首先是山的自然、清新、質樸。綠鬆、黃櫨、紅楓點綴着浮山,溝溝壑壑,青翠可愛,或睛天碧日,或浮雲繚繞,大海成爲相得益彰的映照,更加顯出靚麗動人的姿態。浮山少古蹟,因而她更趨自然;浮山未開發,所以她更爲質樸、可愛。浮山溝澗之間的無數泉眼,汩汩流動着地底的清水。清早進山打水的人們,享受的是山裏的空氣、泉裏的水,感動的是與浮山交流的情感對話。每每遇到進山打水者,看到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生活的享受,寫着親近自然的心滿意足。

經過一段崎嶇蜿蜒的山路,漸登漸高的浮山讓你不覺產生登高俯視青島全貌的空闊感和遼遠感。你可能會因登高而氣喘吁吁,也可能會因爲小路難走而心生倦意,但爬上一個山坡,你轉身俯視時,心就開闊了、放鬆了。面前的那些山頭,你就會躍躍欲試,興奮的心情豁然而出。浮山不是高山,只有海拔不到400米,但浮山從海邊拔地而起,雄奇之勢與碧波盪漾的黃海形成恰到好處的映襯。站在浮山頂上的某個山峯、崖壁或奇形石上,你都會產生■受天風,衣袂飄然,領受抖落衣襟凡塵的灑脫的感受。那裏沒有名人的題字,沒有命名,沒有石刻,你無法在浮山上找到浮山歷史演變的滄桑,只有那些遊人的即興之作,塗鴉着浮山的素面朝天。不知何人塗寫在峭壁上一首《浮山行(其一)》絕句,雖然風雨浸蝕得字跡有些模糊,但可以從中看到一點遊人的雅興:“滄桑無語幾經年,青翠依舊十里山,淨土一杯今安在,滿目斜陽映杜鵑。”我不知道作者是否當年在浮山有留下過什麼故事,也不知道他是否重遊浮山有感而發,些許的滄桑感與浮山的質樸恰好構成了映襯,斑駁的字跡與岩石融爲一體,古樸中透着些原始的意味。

浮山不高,也無神仙之類的傳說。荒山野嶺,雜樹橫生,片片紅葉,叢叢茅草,着實讓人感覺有些荒蕪和雜亂。浮山腳下有庵,卻叫“荒草菴”,既無盛名,也無人關注,而一個“荒”字卻還原了浮山的本色。不過,浮山上的“雲洞”讓人產生了許多想象。站在洞前,看着洞內修煉者曾經用過的簡單用具,洞壁上的佛像,以及洞前善男信女們許願並系在樹上的紅綢,你會想象起修煉者的模樣,感受着佛家的哲學人生。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爲性全先生題寫的對聯刻在洞門兩側:“蘚崖直上飛雙屐,雲洞前頭岸幅巾”。因爲缺少文字記載,我們不知道這幅門聯,是否就是爲洞中主人專門題寫的。當然,蔡元培幾次來到青島,與青島結下了各種緣份,也許是某一天與某位高僧暢談之後題寫了這幅對聯。這成爲我們想象浮山的一點緣由。回頭再看,雲洞也是如此清明、乾淨,如同浮山一樣,不求功名,只願本真的存在,在鬧市之側,尋一塊靜然之地,參悟人生的要義。

站在浮山上,無需登高望遠,便有胸納千溝萬壑,目極大海遼遠之感。向東遠望,拔地而起的嶗山越發讓人覺得蒼茫有力;向西看去,湛山一脈,從城市的中心蜿蜒而來。看看這樣的山脈、人脈和文脈,我突然想到,我們常常將浮山視爲嶗山的餘脈,從地理學上說可能是如此,但我們如果從小魚山、太平山、湛山、浮山、午山最後到嶗山,這一脈山嶺從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拔起,形成了嶗山獨特的魅力。因而,我更願意把浮山看作青島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中轉站,從小魚山開始,現代大學教育和城市文化,已經凝聚爲一種精神貫通於城市的街道小巷、角角落落,文化的脈絡已經形成,經由太平山、湛山,逐漸提升着這種精神,到浮山這裏,城市的.人文與海山的自然形態結合在一起,文明的浮躁與自然的原生態發生了碰撞,青島文化的血脈得到了新的承傳,浮山因爲一所大學創建而與青島對接起來,向東延伸,經過午山等山脈的傳承,一點點提起了山的氣勢,聚集而成嶗山之雄奇。在這其中既有本土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也有來自於異域的基督教文化,既有現代城市文化,也有本色本土的鄉土文化,種種文化,串聯起了青島文化的獨特風格。

環視浮山,座座山峯連成所謂“浮山九點”,這真是再恰當不過形象描繪了,山頂拔起的九個連成一片的“點”,層層疊疊、纏纏綿綿、綿延不斷。如果不是親身攀登,你可能體驗不到“九點”之挺拔險峻之勢,也不會有乘風浮雲、海山如畫的感受。這時,你纔會真切地感受到沒有故事、沒有傳說、沒有記載、沒有歷史的浮山,正是你心目中值得期待、值得記憶的山,你可能會由此聯想到一位詩人的詩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