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被遺忘的禮儀散文

被遺忘的禮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這塵世,有許多東西被我們忘記了。

被遺忘的禮儀散文

少年時。

母親曾告誡我:吃飯時,爺爺未動筷子,你們小孩子決不能動筷子。

我仰頭問:爲什麼?

這是規矩。母親正色道。

從那以後,每次吃飯,我總是眼巴巴地盼望着祖父早點動筷子。然而,祖父是位慈祥純樸的老人,總是輕聲細語地對我說:娒,吃飯吧,多吃飯長得快。然後,看着我吃進了第一口飯,他才笑呵呵地開始吃飯。

在祖父的縱容下,我很快就將這個規矩拋置腦後,母親責備我,我總是振振有詞道:是爺爺叫我先吃的!母親只好無奈地一聲嘆息。

長大後,我當了教師,後又作了記者,在迎來送往、交際應酬中,我才知道,這小小的飯桌之上竟有如此衆多的講究:什麼主位、二位、三位、買單位許多時候,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該坐哪裏合適?後來,我採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坐在離門最近的位置,因爲這裏最卑微。我想,將自己看低一點,把別人看高一點,終歸是沒什麼錯的。

許多時候,在一些交際場合,我看到一些人互相推讓主位,你推我讓,心裏也不禁嘀咕:中國人繁文縟節太多了,有這個必要嗎?

我是個隨性之人,什麼事都希望簡單一點。雖然在外面吃飯喝酒時常守着那個卑微的位置,在家吃飯卻從來大大咧咧,即使跟父母同桌進餐。什麼位置、誰先動筷,向來不講究。在家嘛,隨便一點好。

一次,我隨朋友出差湖北廣水,當地的友人熱情地爲我們接風。酒足飯飽之後,當地的一友人有事要先行一步,他伸出左手,掌心朝己,右手執筷在空中劃半個圈後說:我吃好了,你們慢慢吃。

我倍感驚詫,忙問其中是否有何講究?同行的朋友夏烈在當地創業多年,熟知當地習俗,便向我介紹起這一用餐手語。原來,該手語共有三種:左掌心一律朝己,一種爲右手執筷指在掌心,表示父母健在;一種爲右手執筷置於左掌之上,表示父母有一位健在;第三種便如那位朋友所示,其意爲父母雙亡。

我恍然大悟,忙問這手勢到底有何深意?對方一怔,笑道:我也不知道,祖祖輩輩就這麼傳下來的,聽老人們說,這是告誡我們,每次吃完飯,都要想想父母我心頭一熱,端酒起身:爲這規矩,我敬你一杯!

是夜,在賓館裏,我輾轉反側睡不着覺。吃飯時,我,我們可曾想到過父母嗎?

古人云:倉稟足,知禮儀。在這個物質愈益豐富年代,禮儀已經日益發展,什麼餐桌禮儀、辦公室禮儀、會場禮儀禮儀專家金正昆教授的講座,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學習禮儀的熱潮。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確是一個不錯的東西,可是,當我們學會彬彬有禮、有模有樣、規規矩矩地用十足的禮儀去對待領導、客戶、朋友時,卻從未想過該用怎樣的禮儀去對待生我養我、付出一生、日漸老去的老父老母。這實在是一種諷刺與嘲弄。真心待人自是不錯,可我們對待他人也需要禮儀去支撐規範,對待父母難道就可以忽視嗎?他們纔是我們這一輩最需要銘記與感激的人。

回家吃飯時,父母坐在主位嗎?父母未動筷子,我們動筷子了嗎?向父母敬酒時,我們是雙手執杯,站起身來嗎?

我們給予他人,甚至陌生人足夠的尊敬;可對賜予生命、奉獻一生的父母卻少了起碼的敬意。

突然,想起一位朋友的一樁小事。其父早亡,是母親將他拉扯大的。他是一位孝子。其母去世後,三年之內,每次吃飯,他一定會盛一碗米飯放於主位,旁邊端端正正地放上一雙筷子。他說:古人要爲父母守孝三年,這我無法做到,當我至少可以用米飯供奉母親三年,母親一生不容易,我們做這麼一點兒很難嗎?

是的,尊敬父母的起碼的禮儀,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