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吃糉子散文

吃糉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吃罷了春節中的大餐和零食,吃罷了十五的元宵和二月二的炒豆子,孩子們便期盼着能吃上糉子的端午節快快到來。另外,端午節前,天氣漸漸地暖和起來,孩子們常常玩鬧得渾身是汗,於是便把棉衣脫到一邊去,大人見到了便驚駭道:“不可,不可,不吃端午糉,不把棉襖脫啊!”孩子們也只好乖乖地忍受着等待端午節的到來,到時候,不但可以吃上香香糯糯的糉子,還可以脫掉令人厭煩的棉衣呢。

吃糉子散文

舊曆的四月末五月初,孩子們終於得到很快就能吃上糉子的信息了。儘管離端午節還有幾天,父母已經從商店裏買回來 大棗、花生米、白果、核桃等,剩下的事情就是準備糉葉。回想在我童年的時候,家裏窮,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也不豐富,過日子大小事情都本着“節儉”二字,能省則省,一年包一次的包糉子也不例外:一是包糉子時不用新買的糉葉,而是用上年吃過糉子又洗刷乾淨並涼曬乾了的陳糉葉;二是沒有陳糉葉或者陳糉葉不夠用,那就用扁圓形的菠蘿葉,因爲長 着比手掌大一些的菠蘿葉的樹木,在離我家不遠的櫸林山上有很多,不用花錢買,而且那味道也相當不錯,有一點像糉葉一樣淡淡的香氣。於是每年的端午節前,我便和鄰居的小夥伴們相約去櫸林山採菠蘿葉。當我把大大小小的菠蘿葉帶回家中時,看到母親高興的樣子,我心中也感到十分寬慰……

盼着盼着,端端午節終於來臨了,早晨天還矇矇亮母親便把孩子們叫醒了:“快起來吃糉子吧,還在鍋裏熱乎着呢!”一睜眼便聞到了滿屋的棕香味兒,擡頭一看桌子上已經擺放着幾隻盛着紅糖的小碟子,一骨碌爬起來不顧洗漱便坐在桌子旁邊吃起來,糉子還沒吃完,紅糖便吃上了,便嚷嚷着讓母親再加點紅糖,但是母親卻不再添加:“紅糖不能吃多了,不然能齁着嗓子!再吃一隻雞蛋吧。”因爲每每煮糉子時,母親總會在大鍋內放入一些雞蛋同煮,糉子鍋裏煮的雞蛋吃起來特別香。母親講,這是昨天晚上趁姊妹們熟睡後,她包好煮熟的,但是我那時還小,並沒有體諒到母親的辛苦。並且,母親見到孩子們樂意吃,自己就很少吃了,最多吃一隻嚐嚐而已。

吃過糉子和雞蛋,母親便囑咐我們趁早到山上去拉露水和拔艾蒿,於是我便和鄰里的小夥伴們直奔櫸林山而去。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所謂的拉露水是怎麼回事,於是我們就跟着大人學,原來是把一隻小手絹放在草葉上拂弄,等手絹濡溼後再放在眼皮上擦拭,據說這樣一年中可以不害眼病。拉完露水,我們就開始尋找艾蒿,然後把拔到的艾蒿捆起來帶回家去。拿到家裏父親接到手中後,就把它們弄乾淨插在街門的兩側,說是這樣就可以驅災辟邪。後來讀書時曾經見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詳,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一說,看來插艾蒿的風俗古已有之。當然,每每端午節中,母親還一定會給我們脖頸上掛香包,手腕上系五色線的,說是有驅蟲降魔的作用,可以“令人不病”,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由於每年都過端午節吃糉子的緣故,漸漸地我便知道了這和紀念屈原有關,再問更多,母親也不知道了。不過母親講,你姥爺一定知道,因爲姥爺是鄉村裏的教書先生,家裏有很多的書籍,我們小時候你姥爺給我們講過好多屈原的故事呢。果然不假,記得有一次我隨母親回老家看望姥爺姥娘,就見到土牆上貼着幾幅圖畫,有竹石,有人物,母親講,這是你姥爺自己畫的,我指着一幅峨冠博帶,器宇軒昂人物問這是誰?老爺講笑了,狗子還不知道吧,這就是大忠臣屈原啊,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人物。老爺講,爲了楚國的發展強大,屈原曾經提出許多善計良策,但是在小人的讒言之下,國王非但沒有采納,反而把屈原流放他鄉,就在國都被敵人攻破之時,屈原悲痛欲絕投江自盡。老百姓害怕魚鱉蝦蟹把屈原吃掉,就包了許許多多的糉子投放到江中。千百年中,這個風俗就一直流傳下來。這也是老百姓對於愛國愛民優秀品行的認可和讚頌。

從那以後,屈原的偉大形象便一直矗立在我的心中。上學識字以後,我曾迫不及待地尋找介紹屈原的書籍看,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背誦《楚辭》中的意蘊深刻的章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爲我牢記在心的座右銘,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正直的人,愛國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一直是我畢生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