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導語: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爲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下面是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歡迎參考。

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篇一: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戲劇就是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華大地上閃閃發光。戲劇是中華民族特有藝術文化。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影響着中國,影響着世界。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它發源於湖北黃梅縣,是由民間的山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而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羣衆的喜愛。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羅帕記》、《慈母淚》、《三搜國丈府》、《蕎麥記》等。其中以《天仙配》最爲著名,先後改編成爲電視劇,電影。

《天仙配》主要講述了 七仙女厭惡天宮歲月的冷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就不顧森嚴天規,奔向人間。槐蔭樹下遇到了董永,傾訴衷曲,二人於是結爲夫妻。兩夫妻正向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與董永分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段唯美的愛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優美動聽的黃梅戲中,讓觀衆讚歎不已,心曠神怡。

黃梅戲,演的是淳樸,唱的是淳樸,說的還是淳樸……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懂得了樸實,像泥土一樣,毫無雜質。

  篇二: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南腔北調,各種戲種多如繁花,數不勝數,且每一種戲種都有着獨特的魅力,歷史的薰陶。而我,獨愛於黃梅戲,或許是因爲我是安慶人的原故吧。

現如今多元素髮展時代,物質豐富,流行樂盛行,而作爲中國文化隗寶的戲曲,面臨新的發展與振興,作爲中國五大戲曲之一的黃梅戲,尤爲重要。

黃梅戲,起源於黃梅,唱響與安慶,從小就與我結下了深厚的情感,那時候,黃梅戲在山村裏相當盛行,人人傳唱。每當聽起悠揚的二胡聲,心情都相當激動,母親也時不時的清唱上幾句,相當悅耳。我老家有一臺傳聲唱機,都是黃梅戲的傳聲帶。在我上學的年紀,更是偏愛黃梅戲,那時我買了一個磁帶的隨聲聽,去堂哥家借了很多黃梅戲的磁帶,回家慢慢聽,特別過癮。九十年代末,家裏終於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那時候才感受到黃梅戲裏面的情懷,可以在電視裏看見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的風采,風靡的《天仙配》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樸實的董永,衝破重重阻撓,槐蔭樹下結連理,天上與人間的真情,讓人嚮往,蕩氣迴腸。《女駙馬》耳出能響,一句“爲救李朗離家園”唱出那辛酸與無奈。馮素貞爲救夫,冒死頂替李兆庭之名應試高舉狀元郎,被招爲駙馬,洞房花燭之夜,陳詞感動公主,被皇帝收爲義女,新人最終結成秦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勇敢、善良、聰明的古代奇女子。讓人感動肺腑。

黃梅戲,輕輕唱,唱到了我的心坎上,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丟下一粒籽發了一顆芽,紅杆子綠葉開的是白花,結的是黑子,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兒喂呀得兒喂得兒喂的喂尚喂,叫做蕎麥花。一曲對花,對出美好生活之花,蕎麥花、蓮蓬花、葵花、茄子花、芝麻花、石榴花,對花對到我們的家,家鄉生活之花,自然之花。

我並不是一個懂戲的人,但我喜歡黃梅戲,詞好,曲好,聽一次,醉一次,它帶給我的是快樂,讓我深深的陶醉。戲曲中那至情至性的`美 ,在我心中盪漾。“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綻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 唱響了愛情的崇尚,真愛灑滿人間。

我愛黃梅戲,我愛黃梅戲的精彩,我愛黃梅戲裏的傳唱,我享受在生活的戲裏。

  篇三:初一寫中國戲曲黃梅戲的作文600字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爲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中一支東移到以安徽懷寧爲中心的安慶地區,用當地語音歌唱,被稱爲“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形成初期從歌舞發展成“兩小戲”和“三小戲”,後又吸收當地流行的一種叫“羅漢樁”的說唱藝術,並受青陽腔和彈腔(指徽調)的影響,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這一階段積累的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多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斷,這個時期的黃梅戲,基本上還是農村勞動者一種自娛自樂的文藝形式。而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黃梅戲逐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迅速發展,從流行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而成爲安徽的地方大戲。

黃梅戲在第二階段獲得了大發展。自195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後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推車趕會》、《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三搜國丈府》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神話劇《牛郎織女》和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店春早》已攝製成影片。這一時期,出現了對黃梅戲表演藝術作出較大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等演員,使黃梅戲充滿了活力和希望。電影的迅速傳播使黃梅戲走向全國,成爲家喻戶曉、深受羣衆歡迎的地方戲。

進入新世紀後,黃梅戲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在表現形式上作了新的探索。如《秋》、《啼笑因緣》、《風雨麗人行》等,加快了劇情節奏,將現實時空與心理時空相互交叉,增強了人物的感情力度,涌現出了馬蘭、韓再芬等一批年青的優秀演員。

黃梅戲爲何深受羣衆的歡迎呢?主要在於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黃梅戲用的是安慶方言,東西南北各地的人都易接收,且具有輕快、幽默、優美等羣衆喜聞樂見的特徵。她的表演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明白如話,如《打豬草》、《賣鬥籮》等;她情趣盎然,機智嬉謔,表現出民間的幽默,深受羣衆的喜愛,如《夫妻觀燈》;她質樸細膩,真實活潑,明快抒情,唱腔優美流暢,曲調豐富多彩,表演載歌載舞,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具有極強的民族個性和地方特色。《天仙配》多次在國外演出,深受外國朋友的歡迎。法國一位影評家認爲《天仙配》“悅人心目”;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讚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簡直像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

黃梅戲――“中國的鄉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