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關於三月三手抄報素材

關於三月三手抄報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開拓視野、積累知識的作用。你還在找尋好的手抄報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月三手抄報素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關於三月三手抄報素材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爲幸福吉祥的象徵。

除了農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

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裏,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

壯人也愛楓葉,認爲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

所以,農曆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

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爲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爲“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

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

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着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爲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

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

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爲阿弟縫製繡球。

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

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着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

舞者多爲雙數。

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

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

技巧嫺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鬆完成。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

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

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應。

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衆人擡着遊一週,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

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羣衆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羣衆過祝着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

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爲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夥子敲擊,作爲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

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擡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覆變化,舞姿靈活敏捷。

另有兩個小夥,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爲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

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

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二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們布依民族一個喜慶的日子--三月三。

這個節日讓我永遠難忘!

盼呀,盼呀,終於把三月三盼來了!

三月三頭一天,奶奶準備了好多好多的材料。

光是染飯的材料就有三四種,加上做菜的總共有十多二十種,爸爸、媽媽都上坡種地了。

我看到奶奶忙得團團轉,雖說是陰雨天,可是奶奶滿頭是汗!我在旁邊只是乾着急,總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邊看,一邊聽奶奶講着三月三的食俗。

奶奶說:“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飯,五色表示五穀豐登。

五色飯要在頭一天做好,因爲有色的飯都是用山上植物的葉或花煮水後分別泡製,然後單獨蒸好攪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續也多。

”奶奶還說:“蒸糯米飯不單單爲了吃,更重要的是爲第二天上墳祭奠做準備……”。

聽奶奶把故事講完,五色糯米飯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漸漸溼潤起來。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濛濛細雨。

我和爸爸、媽媽、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揹着一塊臘肉、一隻公雞、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帶上一些炊具、香燭錢紙,扛着鋤頭,拿着刀,就向我們的墳山走去。

來到墳山後,大伯就爲大家分好了工。

大伯、爸爸負責殺雞炒菜,媽媽等女同胞負責熱飯洗菜,我們哥弟幾個負責找柴和燒火。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飯菜終於擺上了墳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點上蠟燭,燒了錢紙,我們哥姐幾個磕了頭,放了火炮,爸爸們倒了一碗酒後,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吃飯了。

不知是什麼原因,這頓飯我吃得特別的香,味道就是特別的美。

可能是我完成了一個美好心願的緣故吧!

吃過飯,我唱着老師教的《三月三》歌兒回了家。

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個讓我難以忘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