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精華】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三篇

【精華】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三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這句民諺告訴我們五月初五以後,天氣漸熱,纔可以放起厚衣服。這句諺語也讓我想起我們這個星期一,作文老師爲了讓我們更加深入瞭解端午節,舉行了社會綜合實踐了——“包糉子活動”。

陳老師跟我們講述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和習俗。比如:端午節的名稱有20多個: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浴蘭節等。據說五月初五那天,愛國詩人屈原抱石跳汨羅江自殺,百姓們爲了魚蝦不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煮熟的米飯糰、雞蛋、鴨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在我們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還有古時候人們認爲在五月初五毒——蛇、蜈蚣、蠍子、蟾蜍和壁虎等有毒的動物出來咬人。於是家家喝雄黃酒,門口插艾草,菖蒲來驅趕妖魔,毒物等。人們還迷信地認爲那天是“惡日”,生出來的小孩不能養活。否則男孩長大害父親,女孩長大害母親。那天還不能蓋房子,否則家裏人都成禿子等。

陳老師繪聲繪色地講完這些傳說之後,就教我們包糉子。

只見老師把糉葉的圓頭往裏一卷,呈現出一個沙漏的模樣,把糯米放到裏面裝滿後,便用糉葉尖頭部分蓋住,最後用繩子繞緊打一個結,就這樣一個糉子很輕鬆地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照老師的樣子,把米裝進去。可不料,糉葉竟被我給捏爛了,我只好把米倒掉,重新再做一個。我又拿起了一片糉葉,與之前相比我小心多了。我把米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正準備扎繩子,糉子竟散了。我不由一股怒氣涌上心頭,乾脆扔下糉葉,坐在椅子上看她們包。這時,我看到我旁邊的女孩也是不停地失敗,但卻沒有像我一樣不包了,她一直還在努力地包着。我開始問自己:“爲什麼你不能像她那樣,堅持不懈?爲什麼非要放棄?爲什麼……”我又拿起糉葉,雖然還是失敗,但我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着!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終於包好了一個,我心裏高興的比吃蜜還甜!

後來,陳老師又讓我們記住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她說,這些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根。

整個下午,我雖然只包了一個糉子,但我深切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中往往包涵了太多太多失敗的'苦澀!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有在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我家每年都包糉子。媽媽包的糉子是最好吃的。端午節快到了,媽媽又開始包糉子了。

媽媽讓我幫她準備糉葉、糯米和豬肉。媽媽先將三片糉葉疊在手上,攤開,接着放一大勺糯米在糉葉上,稍稍攤開一下,然後放一塊大約足有10釐米長的豬肉在糯米上,然後又放一勺糯米攤開蓋住了豬肉。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包成糉子。媽媽將糉葉一片一片小心翼翼的包成糉子,隨手拿起一條繩子捆起來,別以爲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卻是十分難。

媽媽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熱氣沸騰,還有一股糉子香味,這不,我和媽媽的身邊多出了一隻大饞貓——爸爸。

媽媽把煮好的糉子放在桌子上,我和爸爸各拿其起一對筷子。我夾起一個糉子放入嘴中,嗯!極品呀!香噴噴的糯米在我的脣間遊動,再咬一口,豬肉的香味若隱若現,讓我久久回味:糯米的醇香,使我如癡如醉;豬肉的肉香味,使我不能自拔。嚥下肚去,那股香味還在我的脣齒間盪漾。我彷彿置身於糉子國,大街小巷全是糉子,裏面包着糯米和豬肉,香氣瀰漫,我都有點捨不得一下子吞入腹中了

現在糉子的口味越來越多,有臘肉、豆沙、蟹肉……。每到端午節,超市裏、商場裏都擺滿了各種包裝精美、各種口味的糉子。可我最愛的還是媽媽包的糉子。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又到了傳統節日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糉子。

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