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高考語文作文彙編9篇

高考語文作文彙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語文作文彙編9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語文素養提高之我見

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和一個擁有良好語文素養的人交流,就是一個與善人居的過程,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可見,良好的語文素養對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爲:有效的課堂學習是基礎,大量的課外閱讀是關鍵,社會實踐是輔助。只有這三者有機結合,我們的語文素養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首先,我們需要老師的指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着厚重的文化積澱。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從小到大,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會了拼音,學會了方塊字,也學會了閱讀與鑑賞。多少次我們思索許久沒有答案,卻因爲老師的點撥而醍醐灌頂。是在課堂上,是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中,我們感悟了唐詩之莊,宋詞之美,小說之精妙……

大量的閱讀對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我們的涵養也在閱讀中逐步提升。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辯。”只要閱讀,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中國也有位作家這樣說道:“我喜歡閱讀。我讀一千本書,這樣我也在書中體驗了一千種不同的人生。”

生活處處有語文,進行適當的社會實踐,更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著名的詩歌《觀刈麥》和《憫農》就是作者深入社會觀察之後有感而作的,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即將進入大學的殿堂,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走入社會,對很多東西的理解也會大不一樣,白居易說:“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就是這個道理。

語文素養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她需要時間的積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在平凡的課堂中、在浩瀚典籍的滋養中、在社會事件的感知中,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巔峯。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關乎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成爲一個擁有良好語文素養的人,一個有氣質的人,一個談吐優雅不凡的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

提升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做主

語文學習是一種終身學習,語文素養的提升也貫穿着每個人的一生,那麼對於中學生來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是什麼?我認爲主要是課堂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教什麼、提升什麼呢?我認爲主要是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首先,“聽”這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聽老師講解《沁園春〃長沙》,我們感受到了偉人的氣魄和胸懷;聽鮑國安先生朗誦《赤壁賦》,我們感受到了蘇軾的豁達和豪邁;聽同學們探討《記念劉和珍君》,我

們感受到了青年的熱血和執着。聆聽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解,欣賞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誦,我們提高了審美情趣,增長了欣賞水平,語文素養在傾聽中慢慢提升。其次,“說”在語文課堂上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成爲提升語文素養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在《再別康橋》的朗讀中,我們體會到了濃濃的不捨情思;在《中國夢》的演講中,我們體會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在“能否以成敗論英雄”的辯論中,我們體會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說中悟,在悟中提升語文素養。

再次,“讀”作爲提升語文素養最有效的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比重最大。我們對《荷塘月色》進行品味和鑑賞,感受語言之美;我們對《拿來主義》進行思考和領悟,感受思辨之強;我們對《宇宙的邊疆》進行閱讀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祕。通過這些優秀篇章的賞讀,我們全面提高了語言鑑賞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升了語文素養。

最後,“寫”是語言表達運用的重要方式,心靈的觸動、情感的共鳴、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寫作中呈現,沒有“寫”,語文素養就無法從根本提升。我們寫作《難忘的瞬間》,表達生活的感動;我們寫作《霜葉紅於二月花》,描繪自然的美景;我們寫作《我心中的孔子》,讚美先賢的智慧。寫作完成了語文素養的提升。

這四種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了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這是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的中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當然,除了課堂有效教學之外,課外的大量閱讀和社會生活實踐對提升語文素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前些時候,本人蔘加過成功創業模式的討論。

衆說紛紜,議而未決。

今天閱讀小羽的創業故事,頗有感觸,趁機發表自己的愚見。

從小羽在科技興國的大環境下,憑藉聰明才智,依靠傳統工藝研發出新式花茶的情況分析,創業依賴於諸多複雜因素的交織。

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成功創業與幸福家庭一樣,其大體模式,即中華國學經典所言的“天地人和”。

這裏所說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創業成功者背後交織的時機天賦(天)、環境資源(地)、人際關係(人)三大因素。

在國家爲我們大膽創新創業提供諸多機會,使我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大環境下,個人天賦是最關鍵的一環。

在市場競爭中,一個創業者需要有執着、堅韌、激情和敏銳的品質,纔可能走向成功。

這些品質,除了後天的學習、實踐及個人造化以外,大部分源自與生俱來的天賦秉性。

當然,並非所有執着、堅韌、激情和敏銳品質的創業者都會成功。

事實證明,那些雄心勃勃、才華超羣的創業者鎩羽而歸的大有人在。

因爲,一個具備創業成功潛質的人還需具備人際關係和胸懷天下,與人分享兩個要素。

人際關係對創業成功至關重要。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創業時,既無智能手機生產營銷資源,也無技術資源,但他依賴積累的人際關係,成功地獲得了這些資源。

比爾·蓋茨創業收穫的第一份訂單,不是來自他母親IBM董事嗎?

人際關係中,創業者對自身團隊的領導藝術和號召能力,對合作夥伴、政府部門以及其他資源權力人的關係也不可小視。

小羽運籌帷幄,面對產業走向衰敗時,不是也率領她的團隊不斷創新,依靠有關部門推行她的標準嗎?

恩格斯說過:當一個人專爲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慾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

可見,創業者胸懷天下,與人分享多麼重要啊。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分享給了世界,世界也成就了袁隆平;小羽的工藝流程分享於民衆,民衆成就了小羽。

而如今,多少傳統文化因不願外傳面臨沒落,多少企業死守祕方敗於惡性競爭呢?難怪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黑暗中沉思,希望從現實喚醒人們吝嗇於分享的靈魂。

這就是我利用中華國學精髓一一“天地人和”的哲思,探究小羽創業成功的結果,與大家分享,希望有益於創業者的興國之夢。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對於語文高考的作文一項,數年來皆爲輿論之焦點。蓋因應試教育體系之下,因循刻板題海之中,唯此一項可成爲學生自由發揮,展現文才之地,作文滿分者似可比舊時狀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萬口評,故而媒體也是很樂於跟進炒作的。然而滿分作文卻往往不能服衆,至少難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領域,目迷五色之際,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憶及當年某人的詩詞,某段時間常被譽爲超羣絕倫,甚至有稱連李杜都望其塵而莫及的。在我個人看來,其詩詞只能說部分詩詞確有境界,兩三首可稱善,但單從文學角度看並非超一流佳作,至於詩詞超越李杜之評價則有點非愚則誣。那爲何有此一說?除個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還有民衆普遍傳統文學素養低下的原因在內,包括一些論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學與詩詞。在所謂破舊立新之際,滿眼看慣標語口號體文學之人,乍見如此依格入律之古體文字,驚爲天文,評個滿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沒見識過獅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類似現象,高考作文評分裏也有。無論當年高考的《赤兔之死》,還是如今高考出現的古體長詩,就文論文,若認真地從專門古典文學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語言粗糙、字詞失當、邏輯不明、文白雜糅、堆砌陳句、體格不純之處,至少在我這個攻英語專業、並未中文出身的非專業人士看來,這些文字並未達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細究起來,得滿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學養不足當然首當其衝。很多主考人員,其古體詩文寫作水平如何?能否準確地爲這類文章鑑定評分?是否存在未見北海而望河興嘆之嫌?

鉤深致遠,問題還有——高考作爲中國教育中選拔應試體系的犖犖大端,千軍萬馬搶過橋,其弊早爲人所盡知。而要使這個龐大體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顯得合理、有吸引力,那麼除了數理方面只能看分數這個硬指標外,高考作文一項大可成爲所謂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熱點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滿分之學子,即可成爲當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顯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評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風雅,能寫上幾句皮殼似模似樣的古詩文便是滿分,長此以往,以偏門投機者必然趨之若鶩,阿其所好,以至於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應考者,完全偏離了語文作文考試之宗旨。那些真正語文學得精到紮實、通觀古今,博覽羣書之輩,其慣常作文未必喜作驚豔體、驚人語,是否就難有慧眼識珠?這些學子沒有寫古詩古文,也許乃是出於慎對考試,不敢弄險的緣故,但我絕對相信其中有不少學子有能力寫出無論內容、思想還是文采、格律都遠勝《赤兔之死》和今年長詩水平的古詩文來。

美國如Ivy聯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讀文學方向者,其選拔考試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項,千變萬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曉英國傳統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20世紀當代文學之方方面面,文字運用是否熟練準確,理據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有邏輯,評分中諸多方面不可偏廢,絕非譁衆即可取寵,針對考試包裝個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沒用的。

最後對於高考作文評分,說說我的兩個觀點:

一,語文高考作文評分應重視語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視同科舉之策論。前幾日滬上有語文高級教師呼籲給有錯別字但題材獨到之作文滿分,竊以爲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間畢竟有別。作文立意獨到當然好,問題是語文學科的作文考察,豈能將文字書寫正誤的標準一朝譭棄?不給滿分給個高分又何礙?關鍵是語文考試不同於科舉考試的策論,皇帝就當時政、農事、民風等出題,由考生對答對策,以此選官,重視的是論說有見解,見解獨到。而語文考試考的就是語文,那些語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觀點獨特,對他們也應該公平一些。

二,語文高考作文評分不應以是否吸引眼球論高下。哪怕學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慣了的起承轉合,也不能就此認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評分應更重視那些文筆紮實、言之有物、語言純熟、錘字煉句,將文字與思想駕馭得心應手之作。優秀的作文未必語出驚人,談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鋒芒畢露,含英咀華亦可動人肺腑;未必標新立異,鞭辟入裏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題材出奇,文筆老練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異,獨具文風亦可各擅勝場;未必徹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勝一籌。這樣去選拔,纔是語文考作文之初衷。

說到底,我們的語文高考評分還是要重視學生評價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單純的“眼球”評分,鼓勵爲出奇制勝而投機。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氣勢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詩文,評分的考官們似可表現得更加專業一點,再勿輕與滿分。

或者實在要顯“人文之盛”的話,高考可單開闢一項古詩文賦寫作項目,一視同仁,人人皆寫,方見真章。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昨天偶然間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了今年河南區語文高考作文,作文的題目設置是關於汶川大地震的,而且完全是讓考生寫出自己對汶川大地震的感悟,這樣的作文很多高中語文老師都認爲“好寫但是難以得高分”,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汶川大地震是最近一段時間的熱點新聞和社會所關注的事件,對於這樣一個人人都熟知的新聞事件要想寫出深度,寫出銳度,寫出思想度,寫出一篇得高分的作文是很難的,但是這樣的作文也是不容易跑題的,難度不大,但是得高分卻是很難的,難就難在就是因爲人人都能寫,但是要寫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文采卻是不容易的,往年的很多高考作文也是以社會熱點新聞作爲題目的,這些以社會所關注的熱點作爲題目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考生很大的自由思維空間,但自由之中也需要一定的作文規範,就今年河南區的語文高考作文,以汶川大地震作爲題目寫一篇感悟文章,題材除詩歌,小說以外,這樣的文章要想在短暫的幾十分鐘內完成一篇優秀的作文,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爲汶川地震中,有很多很多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涌現出的感人故事,涌現出的堅強孩子,涌現出的偉大母親,還有我們的黨和政府在災難之中與災區人民風雨同舟,同命運共呼吸,一同度過災難,這些都是可以成爲作文的內容,但是要想寫出與衆不同,具有自己的獨特思想,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分析這次地震,這是絕對很難做到的,今年的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甚至滿分恐怕是難上加難了,今年的河南區語文高考作文的特點就是看起來容易寫起來也容易但是要想寫得精彩寫得完美卻是很難的。

我想今年的河南區語文高考作文,很多考生一定會寫成散文的,散文就是抒發自己感情的一種問題,其實詩歌和散文都是一樣的,有時候詩歌散文就是散文和詩歌的一種完美融合,這篇作文寫成散文有很多好處,一是容易寫,可以把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選擇一兩個特別經典的,例如“敬禮的小男孩”,“親民總理”,“面對死亡堅強微笑的女孩“,“一條沒有發出的短信”,“偉大的母親犧牲自己保護孩子”等等,這些故事都可以選取,然後寫出自己對這些故事和偉大英雄的感想,這樣寫的話,不容易偏離主題,而且還可以自由發揮,散文我估計是今年河南區語文考生大部分的選擇,選擇散文的文體,首先要求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寫這篇作文,首先要保持一個清晰的思路,不能沒有限度的自由,這樣寫的話就容易造成形散而神也散了,因爲我估計寫成散文的考生很多,因此要寫出精彩是很難的,因爲對於汶川地震,很多人的感想幾乎都是相同的,象對於汶川地震出現的感人故事,大家的感想幾乎都是相同的,對於總理,我們都是感動的,大家都認爲溫總理是中國人民真正的好總理,對於那個“敬禮的小男孩”大家都認爲那個孩子是勇敢的也是懂得感恩的,對於那位美麗而堅強的用微笑面對死神的小姑娘,大家也都認爲她一定是堅強而勇敢的孩子,很多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故事以及出現的人物,大家在感想上幾乎都是相似的,因此寫文章時,需要用自己的語文來寫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這就需要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文學功底,這個不是一時就能發揮出來,這需要的是常見的語文素質的積累和文章水平的鍛鍊,因此我認爲今年河南區語文作文寫成散文題材的考生一定佔據很大比例,但是得高分是很難的,我估計今年河南區的語文作文很難有滿分出現。

這篇作文如果寫成記敘文的話,難度就更大一些,需要選擇一兩個典型故事,然後經過自己的思考寫成一篇好的記敘文,寫成記敘文的話要求考生對汶川地震中發生的故事有很深刻的理解,也需要有很細心的瞭解,這就是平時多看新聞了,在汶川地震中每一天甚至每一秒都有感人精彩的故事發生,要在這些故事中準確的選擇一個精彩的故事寫成記敘文,難度比散文大多了,寫成記敘文就要求考生在記敘汶川地震發生的故事中寫出自己的感想,以及對英雄的讚美和對災民的祝福,還有對黨和政府的歌頌等等,我估計寫記敘文不是很好寫,需要考生一定的文學基礎。

這篇作文要寫成議論文的話,難度就更大了,首先就要找一個論點,這個論點最好選擇就是一些爭論非常大的話題,象那位在地震中的“先跑老師”就是一個絕對好的論點,可以作文整篇議論文的論點,這個論點其實在網絡上已經爭論的非常激烈了,有人認爲先跑老師做的對,在災難之中,首先就是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而更多人認爲那位老師做的不對,自己身爲老師就要爲人師表,不能自己先跑,這樣的人不配做老師,所以這個話題作爲議論文的論點,然後自己再同各種論證的寫法,樹立自己的一個觀點,然後加以論證,這篇議論寫得好的話,還是很有希望得高分甚至滿分的,但是這種議論文體比起散文和記敘文要難多了,因此我估計寫議論文的考生不是很多,這需要考生具備很高的文學修養和思想修養。

以上是我對今年河南區語文作文的簡要分析,祝福所有的考生都能金榜提名,實現一次人生中的“鯉魚跳龍門”。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扣題能力其實就是審題能力,審題能力強弱直接體現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題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個既“普通”又重要的特點,語言表達達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題行文,往往能得到一個比較高的分數,高考高分作文決勝方略。如果你不扣題,你天馬行空,你“一行白鷺上青天”,你得到的分數會讓你欲哭無淚。今年某校一高三學生參加高考,她的英語成績爲140多分,而語文卻只有70幾分,她無論如何不相信這個語文成績,去省招辦查閱,一查便暈倒:作文只得20分。非常明顯,該考生作文一定是離題了。該省閱卷大組規定:離題作文20分以下!當年獲全球美文大獎賽一等獎的南京某中學高三學生費瀅,她的高考作文只得25分,也是因爲偏離題意而大跌其分。

扣題有明釦和暗釦,有表層扣和深層扣。所謂“明釦”,就是作文中要有材料中體現立意要求的文字,比如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就要有“人文素養與發展”的字眼,而這些字眼需要在文中“多次顯現”,多次“反射”,強化閱卷者“該考生是扣題的”印象。“明釦”大多用於議論文和夾敘夾議文體。所謂“暗釦”,那就是作文中不大量出現“材料中表達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現出來,它往往在記敘文和文學味濃的文章中應用,往往在結尾處顯現。“表層扣”是指有“表現立意”的文字,是淺層次的,而“深層扣”則是精神的,深層次的,渾然一體的。高分作文要“深層扣題”。

下面這篇文章,是浙江省滿分作文的開頭。此文就是抓住扣題行文得高分的:

“我認爲,社會發展,一是麪包:二是書。麪包顧名思義,指得是基本的物質條件。這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在那艱苦的歲月裏,經過多少人奮鬥的汗水中實現的。目前,我們解決了溫飽,在追求更高物質生活的道路上,決不能忽視書的作用。

書代表了科學,代表了品格,代表了人的人文素養與價值觀。科學的重要不言而喻,沒有科學,就沒有我國的強大,沒有經濟的發展,而人文素養卻往往被人忽略。人們沒有意識到有種價值觀、人文精神對發展起着極爲重要作用,某省公衆人文社會科學素養達標僅爲7.5%的事例就是最有力的明證。”

他用“麪包”和“書”形象地闡述了“人文素養和發展的關係”,並且緊扣材料中“立意”的文字材料,又“開門見山”,這樣的扣題應是一個範例。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有人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裏的話是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些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仔細想想卻不難理解:後者的話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而在當今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是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願從衆似乎就意味着無路可走。能選擇另闢蹊徑的人自然有話可說。說得好壞姑且不論,借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說,至少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於無聲處聽驚雷”,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朝發出聲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學爲例,如果某個作家的寫法頗有新意,常常會引發讀者熱烈的討論,久而久之,這種寫法便會成爲使這個作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風格。可以說,這是個性的彰顯。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還沒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見”,比如齊白石晚年的“樸拙兒童畫風”,豐子愷先生的“似與不似間寫意”都是他們區別於一般畫家的鮮明標記。

通過獨到的言論來彰顯個性並不是大師的專利,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班級辯論裏妙語連珠,在問題議會上仗義執言,在公司策劃中靈感突現……這些與衆不同話語都在向他人彰顯着我們的個性。

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雷雨也是分時節的,有些雷雨來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實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即“言動於中而發於口”。而有些雷雨則顯得不合時宜,沒有經過積蓄醞釀就突然爆發。比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駁大衆觀點爲樂,也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其言論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漏洞百出。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這種人也展示了個性,卻讓人不敢苟同。

可以說,“於無聲處聽驚雷”大抵都有展現個性的作用,雖然其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積極影響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僅彰揚了自身的個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鑑的開拓意義。彰顯個性可以通過言語來完成,而創新卻離不開的實踐。前面說到不願從衆的人面臨着無路可走的窘境,當他告訴人們他要選擇另闢蹊徑時,其實已經表現出他與衆不同的個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這條路上的種種艱辛,形成系統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時,他才完成了創新這一步。我們驚歎於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們更願意從創新者的實踐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所謂“無話則長”,其實是創新者向人們分享的過程,在分享中他也會獲得更多的靈感,對原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有人說,我們離這些創新者很遠,不,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他們的創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都曾有過突然降臨的靈感,其實它們並不是完全偶然的,靈感產生於對生活的實踐。這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自然來源。而然我們都知道,當聽到驚雷一瞬間的驚訝過去之後,人們更期待它能爲我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我們的民族也期待着這樣的人才:在彰顯個性的同時,用行動將靈感化爲創新的成果。我想,“無話則長”不僅是說的多,更是做的多。

高考語文作文 篇7

雄鷹接受了天空的遼闊,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兒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戲於水間。人也一樣,有時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王安石曾說,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有的可以自行解決,可有的棘手的問題就需要他人的幫助。有的人分得清幫助和施捨,接受幫助拒絕施捨。可有的人自負,把別人的好意當做憐憫、同情,不接受。試問自己,你真的有那麼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嗎?如果有就最好不過;如果沒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誠心接受他人的幫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沒有人願意讓別人一直在自己這裏索取。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反過來有一天,別人有困難時也會接受我們的幫助。這樣才能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讓溫暖走在每個人的身邊。

當然,我們也應明白接受怎樣的幫助。對於一簞食,蹴爾而與之,是對自尊的一種踐踏。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幫助。這是一種施捨,而且明顯帶着一種輕視。這時,我們要豎起自己的自尊,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樣的施捨。

一位富人爲三家窮人捐錢,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會償還;而另一家人認爲這是一種施捨,不接受。後面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料。我最贊成的是第二家,他們沒有認爲這是一種施捨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也沒有認爲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會償還。他們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接受。

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等詞不斷涌現。有團隊,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幫助嗎。接受別人的幫助不代表你弱,沒有能力。而不接受別人的幫助也不代表你很強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確理解什麼是接受,該接受什麼。把別人的幫助作爲自己達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爲年輕氣盛的中學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太多外物來輔助讓我們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學會接受。

高考語文作文 篇8

對手:日本北海道出產一種味道珍奇的鰻魚,海邊漁村的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爲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岸邊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幾家捕撈鰻魚的漁戶,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岸後都全是死的。由於鮮活的鰻魚價格要比死亡的鰻魚幾乎貴出一倍以上,所以沒幾年工夫,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周圍的漁民做着同樣的營生,卻一直只能維持簡單的溫飽。老漁民在臨終之時,把祕訣傳授給了兒子。原來,老漁民使鰻魚不死的祕訣,就是在整艙的鰻魚中,放進幾條叫狗魚的雜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出名的“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艙的對手,便驚慌地在鰻魚堆裏四處亂竄,這樣一來,反而倒把滿滿一艙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激活了。

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爲心腹大患,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其實只要反過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倒是一種福分,一種造化。因爲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有種危機四伏的感覺,會激發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志。

高考語文作文 篇9

歷年的高考都將語文放在第一場,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說,這與語文答卷的“特殊性”有關。由於語文答題的主觀性很強,注重的是自我表述,因此,考完後大多數人會感覺良好,不會因爲“考砸”了而影響到後幾門學科考試時的情緒。

然而,也有專家提醒考生們,對語文學科不能太盲目樂觀甚至掉以輕心。華東師大中文系語文教研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與語文和外語等學科相比,語文高考的成績一直不高。以去年本市高考爲例,語文最高分是滿分150分(2人),英語(論壇)最高分是146分(7人),而語文最高分只有132分(1人),折算成百分制的話,也僅有88分。

“平淡”需要深刻內涵

語文高考之難難在作文,這也是十分體現語文功力和拉開差距的重要方面。就在高考前夕,有關部門召集全市高三語文教師進行了一次作文批改的集中培訓。負責講課的語文教育專家提出,考生在拿到一個題目並提煉出觀點後,不妨學會自我否定,因爲千人一面的觀點很難脫穎而出,高考作文思想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善問和三思。自20xx年以來,上海高考作文評價年年強調反對華而不實,但所謂樸實,不是語言的平淡無味,“平淡”的支撐恰恰是內容的充實和思想的深刻。高考作文鼓勵在審題正確前提下的個性發揮,無論何種文風,都必須以內容、思想的充實爲前提。此外,還應當堅持寫真實的作文,要有品位,有思辨,體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看清題目真意圖

儘管語文的標準化試題每每會引來病詬,但由於要定分數高低,並以此來區分考生,所以,儘量使自己的答題與“標準答案”趨同,就顯得十分重要。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說,考生們在拿到試卷後,不妨多花點時間揣測一下題目的真實意圖,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唯一性的還是開放性的,而不能簡單地只從題目的字面上去理解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