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實用】高考語文作文三篇

【實用】高考語文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高考語文作文三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中考時立下的凌雲壯志在楊奇函首次參加高考時並沒有實現,他在去年的高考中僅得了610分,報考上海復旦大學,落榜了,寫給北大的自薦信也石沉大海。

“我當時相當上火,但我並沒有灰心,決定復讀,現場又作了一首詩:霞光碧照七彩開,龍吟虎嘯聚英才。我先乾得一杯酒,金榜題名我再來。”

“痛定思痛,我的缺點究竟在哪?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制約我成績提高的一個大困難,我是個左撇子,平時在家都是左手拿筷子吃飯,右手寫作業,眼睛還看電視,這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楊奇函首次高考後進行反思。

“我轉戰到大慶實驗中學復讀,剛開始成績不理想,我的心裏有些亂,我是不是真的沒有實力衝擊清華大學了?我在心裏開始畫問號。”楊奇函說,那時一個關鍵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班主任羅老師。羅老師在一次給同學們集體調整心態的課堂上說:“學習就應該像楊奇函這麼腳踏實地。”“當時老師說這話時我有點吃驚,因爲從初中到高中,老師普遍認爲,楊奇函太浮躁了。而認真思考老師的話也的確如此,我不再是小學時的那個頑皮的問題少年,已經具備一個優秀的高中生的品質。”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沉下心來學習,我還認真讀了《道家箴言錄》。復讀最後階段,我的外語成績連續11次得了126分,就是提高不上去。老師說,只要把單詞都背會了就能提高,當我把單詞全背會了之後,奇蹟出現了,我的外語成績提高了一分,得了127分。實踐證明,單詞的威力的確是無窮的,我的外語成績由去年高考的126分提高到今年的141分。”

曾有過高考失利經歷的楊奇函已經能正視人生中的起落,爲了勉勵自己進入清華大學以後能夠繼續刻苦學習,他又送給自己一首詩:“雄心一抖天波碎,英豪舍我問乾坤。蒼茫殘雲虛席待,明朝清華我至尊。”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每一箇中國家庭裏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父親,他不苟言笑,不說話的時候看起來非常嚴肅,一開口全是大道理。當我們逐漸長大,看到美劇裏的父親滿眼含笑地對自己的孩子一口一個baby,honey,乃至sweetheart,不禁開始懷疑,我的爸爸,他真的愛我嗎?

其實不僅僅是父親,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親密的夥伴之間都甚少直接說出“愛”字。20xx多年的文明足夠漫長,足夠每一箇中國人都發展出獨特的、個性化的“愛”。

我們用沉默的方式說愛,並不是因爲我們不夠伶牙俐齒。對社會熱點,我們能夠長篇大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周圍人的雞毛蒜皮,我們也能說出個子醜寅卯。我們總是這樣,對不那麼在意的事情可以長篇大論;面對自己深愛的人,卻什麼都說不出口。這不是初戀青澀時的“愛你在心口難開”,更像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事不關己的時候,想說的有限,組織語言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滔滔不絕。愛太深,可以表達的情感太多,反而一時竟不知如何開口。蘇軾所說:“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柳永所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說的都是中國人在表達愛意方面的一種沉默吧。

誠然,不說並不是無話可說而是不知從何說起,所以沒有“說愛”並不代表“不愛”,千百年來含蓄的我們一直用獨屬於中國人的`、沉默的方式說着“愛”。畢竟“愛”只有一個字,一個發音。而沉默,卻各有各的聲色。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的愛是“沉默”的,逢在孩子的衣服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子孫的愛是“沉默”的,是送到祖母牀頭的一粥一飯;“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妻子的愛是“沉默”的,寄託在百轉千回的鳥鳴聲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對祖國的愛也是“沉默”的,我們從不說出那千篇一律的愛字,但誰又能否認,那千千萬萬來自不同的心靈的、不盡相同的愛,讀來不會讓人熱淚盈眶呢?

“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我們有太多話想說,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們有太沉重的情感,無法用一個字來表達,因此我們用沉默的方式“說”愛,在沉默中,演變出了獨屬於每一個人的,愛的表達。

愛就一個字,不夠我說一生。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裏的這句名言早已被引用氾濫,但他所描述的這一矛盾場景卻在不同的時空裏不停重現。眼看着在華留學生們所挑選出來的“中國關鍵詞”,其領域之廣泛,其對比之強烈,便可知,狄更斯筆下的矛盾時代早已降臨中國。

面對着這一長串關鍵詞,我必須承認,我有我的偏愛與喜好。我必須指出,諸如“長城”、“京劇”這樣的關鍵詞,不過是老生常談,它們與眼下的中國有着嚴重的時間阻隔;“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也並非中國原創,儘管中國有後來居上的優勢;至於“食品安全”,則是全世界人民的永恆話題,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而“廣場舞”與“美麗鄉村”所涉及的內容恰恰是我生命經驗中的空白部分,知之不深,故無從談起。所以,我想談的是“空氣污染”與“一帶一路”。

在我看來,這兩個關鍵詞不僅高度關聯,還分別代表着眼下中國的“最壞”與“最好”,而恰恰是“最壞的”中國催生了“最好的”中國。

早在數年前,在北京的外國旅客羣體中便流傳着這樣一個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的名詞——“北京咳”。這略帶戲謔的稱呼當然是爲北京的霧霾天氣而創造的。事實上,以霧霾爲代表的“空氣污染”問題早已成爲全體中國人的痛。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柴靜用她一貫擅長的深情講述和圖文並茂的數據展示,讓我們從感性和理性上對“空氣污染”有了更爲震撼的認知。曾幾何時,高聳入雲的煙囪,塵土飛揚的工地,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驕傲象徵,但同樣是因爲現代化,更先進的醫療診斷和更精確的儀器設備,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空氣污染”裏的無形殺手。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提出,“空氣污染”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不必跳脫的必經之路,英國如此、美國如此、全世界皆如此。但恰如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對嗎?”如果中國的發展只是一味地重複別國的老路,那麼,國家的責任何在,民族的智慧何在?既然我們能夠讓北京奧運在綠水藍天中進行,既然我們能夠讓北京的天空擁有令人着迷的“APCE藍”,我們就理應能讓藍天常在,讓空氣常清,讓污染遠離我們的呼吸。

以此角度來看“一帶一路”,便不再只是一個利益至上的經濟合作計劃,更不是一個充滿懷舊意味的歷史尋根活動,而是一個在現代化道路上行進多年,富有諸多經驗與教訓的發展中大國向全世界輸送經驗、與全世界共同進步的偉大構想。

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我們看到了,各種能源合作計劃正在廣泛開展,這使得能源污染與浪費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還看到了,各種高科技產業正在積極推進,這使得舊的工業模式和高污染行業獲得了一次自我救贖自我革新的良機。“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不僅在於幫中國實現產業升級,讓中國經濟實現綠色健康發展,更希望以此爲契機,帶領各合作國走上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新路,解除“污染是現代化發展必經之路”的魔咒,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典範。

“空氣污染”象徵着“最壞的”中國,一個曾經只關注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與民衆身體健康的中國,但痛定思痛後,中國開始覺醒,她以“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來實現自己能源優化、產業升級的健康發展,並帶動“一帶一路”上的各合作國踏上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道路。這樣的中國不僅是“最好的”,也是“最美的”,更是“最有責任感的”。

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不僅中國,“一帶一路”上的沿線國家都將於藍天綠水中坐享經濟合作發展的碩果。屆時,我們將有勇氣揮別狄更斯的密語魔咒,堅定地告訴世人,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好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