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鄭成功》教學反思

《鄭成功》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9.89K 次

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 yuwenmi小編整理了《鄭成功》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鑑。

《鄭成功》教學反思

  《鄭成功》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引導學生感知、瞭解我國曆史上的這些偉大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着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麼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歷史上家喻户曉的民族英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閲讀文本的慾望。相信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和內在學習任務的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發。

本文是一篇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其人其事遠不止課文中所寫的這些,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歷史書籍蒐集、整理鄭成功的相關材料。按課本——課外——課本的思路,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拓寬、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準確把握民族英雄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領悟課文的主旨。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我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的關於鄭成功的觀點、看法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才成為一種可能。

  《鄭成功》教學反思【篇二】

一、對話突顯人物特點

師:(出示)鄭成功指着東南方向問衞兵:“那是什麼地方?” 衞兵説:“是大海。” “大海那邊呢?” 衞兵説:“是寶島台灣呀!” 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台灣!” 仔細品讀這段話,説説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鄭成功是個愛國的人。生2:我知道了鄭成功想要收復台灣的原因:一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二是侵略者橫行霸道,台灣人民的生活很痛苦。生3:我覺得鄭成功愛國愛民,具有正義感,我是從“慷慨激昂”一次讀出來的。師:都説得很好,從內容到思想,深入理解了。請看下面一段對話,是我從一篇題為《釣魚》的作文中收集來的。我打電話給哥哥:“我去你家玩,好嗎?” 哥哥説:“好啊!” 我問:“我明天去,你在家嗎?” 哥哥説:“在家,你來吧!” 我説:“那好,我明天去。” 哥哥説:“嗯。” 我説:“那你明天帶我去釣魚啊?” 哥哥説:“好的。” 我高興地把電話掛了。

學生看完,忍不住笑了。我問為什麼笑,有的説是流水賬,有的説太羅嗦了,有的説文章寫釣魚,這樣的對話就沒有意義了。那你再讀讀鄭成功與衞兵的對話,你覺得課文寫得好嗎?好在哪裏?不好,又表現在哪裏?學生紛紛表示,這段對話好,説特別是慷慨激昂一詞,提示了人物説話的語氣,可以想像出人物的表情,猜測到他的內心。那位寫《釣魚》的孩子(其他學生不知道《釣魚》是他寫的。)站起來説,他覺得這段對話和作文中的沒什麼兩樣,都是一問一答。他剛坐下,教室裏就“活”了,有的贊同,有的懷疑文本,我讓學生再次讀這段對話。

這時,有學生説,這段對話雖然和作文中有點相似是一問一答,但目的不一樣。作文中的對話很羅嗦,沒有意義。而這裏的對話主要是為了強調大海那邊是祖國的寶島,是我們的地盤,可現在卻只能隔海相望,這是這段對話激起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決心。此言一出,掌聲想了起來。我總結,人物的語言描寫往往離不開對話,但對話不是把生活中説的話直接搬到作文中來,要有選擇,要能突顯你的文章目的。

二、讓細節走進讀者的心。師:走出“臨風眺望圖”,請同學們默讀4—6,想像每小節所描述的畫面,起好小標題。(登船瞭望或四處瞭望雙軍交戰歡慶勝利)引導學生想像,説説你最喜歡的畫面。雙軍交戰的痛快,學生説得眉飛色舞,我再讓他們選用詞語練説:“敵人驚恐萬狀,有的 有的 有的”;歡慶勝利的喜悦,學生談得喜笑顏開,我讓他們寫寫:“台灣同胞聽説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有的説 有的説 有的`説 ”。然後追問:文章寫鄭成功,寫軍隊打仗台灣人民的歡慶,不是多餘了嗎?這樣寫,你覺得有什麼好處。通過討論,總結,讓學生明白細節描寫的好處。

我們班孩子的作文,細節描寫依舊是軟肋,雖然從五年級我就開始注意薰陶,注意滲透,但效果不大。有時我總在想,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逼迫”下,讀課外書了,為什麼在表達上絲毫不見長呢?我們的課堂閲讀引導應該做些什麼呢?讓閲讀與寫作結合,我一直在堅持,雖然沒有形成一定的良好的操作層面的經驗,但把我的課例積累下來,接受一點建議,我相信我的精神會在實踐中成長。

  《鄭成功》教學反思【篇三】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對民族英雄鄭成功肯定是非常陌生的,雖然電視裏放過關於鄭成功的影片,但孩子們對這些歷史故事都不太感興趣,故此,學習《鄭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準備。

一、以情境激興趣

創設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學習任務”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為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學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畫像,引導學生感知、瞭解我國曆史上的這些偉大的民族英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着就將鄭成功的畫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麼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成了歷史上家喻户曉的民族英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閲讀文本的慾望。相信有外在的畫像的刺激和內在學習任務的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發。

二、自主、合作、探究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因為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本文是一篇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其人其事遠不止課文中所寫的這些,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歷史書籍蒐集、整理鄭成功的相關材料。按課本——課外——課本的思路,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拓寬、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準確把握民族英雄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領悟課文的主旨。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我適時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的關於鄭成功的觀點、看法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才成為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