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實錄(附評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實錄(附評析)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5W 次

  一、故事導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實錄(附評析)

師: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次著名的實驗: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到沸油鍋裏,在那生死關頭,青蛙用盡全力一下躍出了滾燙的油鍋,安全逃生。隔了半個小時,他們使用了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這回在鍋裏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後把那隻剛剛死裏逃生的青蛙放到鍋裏。這隻青蛙在水裏來回地遊動着,優哉遊哉。接着,實驗人員悄悄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熱。這隻青蛙不明情況,仍舊悠然自在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感到承受不住水温,想奮力逃生時,卻欲躍無力了,最後終於葬身熱鍋裏……從這次實驗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生1:惡劣的環境往往能激發生存的鬥志和慾望。

生2:一旦習慣了在暫時的安逸中沉湎,就不願意提高和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生3:環境太舒適就是最危險的時刻。

生4: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往往可以應對,對於悄悄發生的重大變化卻無法發現。

生5: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會面臨意想不到的危險。

師:大家從中得到的啟示,用孟子的一句名言來概述的話,就是——

生:(齊聲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

【關注點1】“導入”得有趣味,也有意義。不過,如果學習課文之前全班學生就已經熟知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名言,“導入”所用的故事或事例的針對性似乎應該更強些,也許應該更有些深度。

  二、整體感知

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不讀就難以領會文章的意藴。因此,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你想提醒其他同學應該注意哪些字詞的讀音呢?

生6:應該注意“畎畝”的“畎(qu2n)”,“傅説”的“説(yu)”字的讀音。

生7:還應該讀準“曾益”的“曾(z8ng)”和“膠鬲”的“鬲(g)”字。

生8:還有“拂士”的“拂(b#)”以及“拂亂”的“拂(f%)”。

師:看得出來,大家預習課文很認真。掌握了字詞讀音,誰來朗讀一下課文?

(有十幾位同學舉手,老師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

生9:(朗讀課文)

師:誰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情況。

生10:讀音正確,但是個別句子停頓不明晰。

師:你覺得哪些句子停頓不明晰,你可以試着讀一下嗎?

生10:在第2段,我認為應該這樣讀“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你對句子的停頓把握得挺好。

生11:我覺得他朗讀的太平,讓人覺得沒有美感。

(其他同學大笑)

師:你試着讀一下,讀出你所期望達到的美感。

生11:(朗讀課文)

師:讀出了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真好!

(同學們熱烈鼓掌)

師:聽老師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文章朗讀的語速、語調。

(師範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大家把這篇文章集體朗讀一遍。

(學生齊聲朗讀)

師:聲音洪亮,整齊劃一,讀出了氣勢,讀出了美感。

通過反覆朗讀,大家得知,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同學們能異口同聲説出中心論點,説明我們讀的質量很高。

【關注點2】“整體感知”這個環節很成功。誦讀,是整體感知的基礎,也是成功地獲得整體感知的手段,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指導閲讀古文,讀出的是順暢,是親切。

 三、研讀課文

1.疏通文意

師:請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反覆朗讀課文,結合文下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大意。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分小組來展示你們的學習成果。

(兩個學習小組的代表分別翻譯全文,師生共同指正)

師:請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在筆記本上歸納整理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你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提到的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分小組來展示你們的學習成果。

(實物投影展示兩個學習小組歸納、整理的筆記)

(師生共同指正,全班歸納,實物投影呈現)

(師板書重點字詞)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

餓(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飢餓)其體膚

空乏(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窮困缺乏)其身

所以動(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驚動)心忍(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堅韌)性

行拂亂(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受到阻撓)其所為

人恆過(名詞活用為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動詞活用為名詞,國內)則無法家拂士,出(動詞活用為名詞,國外)則無敵國外患者

古今異義:

舉於版築(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之間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一詞多義: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徵於色(在)

生於憂患(在)

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

發於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字、詞:舉市故所以徵作

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師:整理得很好,還需要大家在學習中進一步鞏固落實。

【關注點3】在讀順、讀通的基礎上疏通文義,才能夠確保“疏通”的質量,才能夠確保學一點文言語法知識有助於文義的理解,而不至把文言文閲讀課上成文言語法課。

2.質疑釋疑

師:請大家提出你們在預習、學習中的疑惑,我們共同來探討。

生12:老師,我認為課本第2段中的“行拂亂其所為”一句斷句不正確。

師:哦!敢於向課本挑戰,那你認為應該怎樣斷句呢?

生12:我認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句應該斷到“其”字後。

師:根據你理解的斷句方法,該怎樣讀呢?

生12:“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其”字之前分別運用使動詞“苦”“勞”“餓”“空乏”“拂亂”,節奏更鮮明,語氣更流暢。

師:你不但敢於質疑,而且有自己充分的見解,真好!

生13:我認為他説得不對,我通過查找資料,認為應該這樣停頓:“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更合理些。

師:對於這個句子斷句的理解,爭議很多,課後我們都再查查資料,力爭得出最合理的解釋。

【關注點4】初中生從語法、邏輯的角度“爭論”文言文斷句的正誤,甚至還帶點訓詁的意味,我對這種學生有沒有代表性表示懷疑,進而對這樣的“爭論”與深化課文理解有什麼關係、起什麼作用表示懷疑。

生14: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

師:是啊!為什麼列舉這麼多例子?

生14:用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

生15:其實也是為下文的議論提供充分的論據。

師:説得很好,同學們再思考一下,這6個人有些什麼共同點?

生16: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鍊,吃過不少苦頭。

生17:這6位名人:舜、傅説、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他們是傳説中的聖君、賢相、才臣,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工作地位低賤,要麼默默無聞……

師:你説得更具體了,同學們能否聯繫全文再思考一下?

生18:用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用了6個“於”、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也為了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

師:你具有全局目光,考慮得挺全面。還有疑問嗎?

生:沒有,都理解啦!

【關注點5】這一番討論,其實是在體會、理解文章第1段所舉事例的特點,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着怎樣的表達效果和作用,與“為什麼列舉這麼多例子”沒有關係呀!

3.理解成誦

師: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宋朝時,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廟。元朝時,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讀《孟子》,認為將孟子稱為“亞聖”,把其牌位供奉在聖廟裏,實在不配。於是下令將孟子牌位撤出聖廟。晚年,他的人生閲歷豐富了,再讀《孟子》一書,尤其當他讀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一段時,禁不住拍案叫好,誇讚孟子果然不愧為聖人,就下令將孟子牌位重新移回聖廟。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值得人一生品讀的好文章,好文章應該把它背下來。我們試着在較短的時間裏背誦這篇文章。

(師生共同背誦)

  四、爭辯引申

師:孟子列舉了6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預習時,同學們都查閲了資料,下面試着談談你的看法。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再推選代表發言。

(學生交流,教師指導)

生19: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頑強拼搏,寫出了“成一家之言”的鴻篇鉅製《史記》。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八次參加科考八次落第,但他沒有在挫折面前低頭,而是執著於《項脊軒志》的寫作,最終獲得成功。正如泰戈爾所言:“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時間的'絕唱。”“逆境能成才”,這些都是明證。

(熱烈的掌聲)

生20:我想舉一個人人皆知的例子:李澤楷,出生於香港,李嘉誠次子,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副主席,1991年,投資四億美元創辦香港衞視;1993年10月,創立盈科拓展集團。1994年,被《時代》選為全球100位領袖之一;被稱為“小超人”。正是優越的家庭條件,使他在創業初期就站在了別人無法企及的制高點,才使他成就了今天的偉業。如果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可能奮鬥很多年,也很難取得像今天的成就。這不就證明了我們的觀點嗎?所以我要説:“順境也能成才。”

(熱烈的掌聲)

生19:李澤楷只是少之又少的特例,殊不知,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的這些充滿哲理的話,促人深思,催人奮進。

(掌聲)

生20:看來對方同學是抓住司馬遷不放手了。(笑聲,掌聲)那我來説説謝霆鋒——不少同學的偶像。他出身一個有名的演藝家庭,他的父親謝賢,母親狄波拉都是傑出的藝人。在他八歲的時候,謝霆鋒與他的雙親和妹妹就移民到加拿大的温哥華居住,他一直就讀在温哥華的私人寄宿學院直到15歲。16歲時投身樂壇,開始歌唱事業。1997年5月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出身演藝家庭,環境優越,是他取得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很多少年成名的明星故事所印證的真理。

(熱烈的掌聲)

生19:松下幸之助説過:逆境給人寶貴的磨鍊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貝多芬,失聰不失望,不悲觀,而是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創作出舉世聞名的《命運交響曲》。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痠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愛迪生通過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掌聲)

生20:你可知道:徐志摩出身望族,他的父親是浙江鉅富、有名的銀行家。影星章子怡,從小喜愛唱歌、演戲,第一次歌唱就得獎,第一次舞蹈就出名……

生19:有位名人説,厄運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逆境與成才的聯繫。人,也只有經歷過逆境的磨礪,才會有更加絢麗多彩的人生。

師:大家的辯論精彩紛呈。老師想綜合大家的觀點説幾句: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在於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程度,環境只是起輔助作用。人生的處境我們很難由自己決定,在順境中,我們要懂得珍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條件,發展自己。當我們不幸處於逆境時,更要奮發努力,要經得起磨難,通過自身不息的努力去改變現狀。唯有這樣,我們的意志才能得到錘鍊,我們的能力才能得到鍛鍊,我們才能走上成才之路,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關注點6】這是本節課最值得研討的一個教學環節。

  五、結束新課

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被一部部國家興亡史和人才成敗史所印證的醒世恆言。孟子的思想,論積千年,正在散發着光彩,正在期待更多的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老師把易卜生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謝謝大家,下課!

生: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評析】

這是一節很有特點的課,有可圈可點的智慧與學識的展示,也有不能不正視的缺點甚至問題。

“整體感知”,是這節課精彩的一筆。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語氣,進而讀出氣勢,讀出美感;學生個體朗讀,教師範讀,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教師發問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瓜熟蒂落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脱口而出。什麼叫做“大體讀懂”一篇文言文?怎樣做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李志龍老師作了實實在在的詮釋。

於是,“疏通文意”就如水到渠成般順暢,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這些文言語法知識的梳理自然而紮實,全班同學都能“理解成誦”也令人信服。至此,可以説,教師已經引領學生把課文讀懂了,主要的教學任務完成了。

可以斷言,“爭辯引申”是李志龍老師得意的一筆,我則認為是本節課的一個敗筆。“生於憂患”儘管與“逆境成才”有些關聯,但相通而已,引申為相同則有些牽強;至於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引申出“逆境成才”與“順境成才”的爭辯,更是無從談起的事情。熱熱鬧鬧地把學生從研讀文本引向了哪裏呢?也許,教師在追求“人文教育”的效果;也許,教師認為這叫做“讀寫結合”;也許,教師想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我真誠地希望大家重新審視這樣做是否取得了預想的效果。我在幾個“關注點”中還談到了其他一些意見,當然,這些僅僅是個人意見,很可能是錯誤的,供大家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