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鼎湖山聽泉》一文的課後後反思

《鼎湖山聽泉》一文的課後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6W 次

抽題抽到《鼎湖山聽泉》,真是覺得很有挑戰性!文章比較長,可以教給學生的知識點和可以拓展運用的寫作技巧也很多,怎樣做到既呈現課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讀寫結合”的工具性,還要兼顧遊記散文類學習的“吟哦諷誦”法,真是有點千頭萬緒理不出重點。況且這是課賽,整堂課還需要有一定的亮點才會出彩!

《鼎湖山聽泉》一文的課後後反思

“教學要有新思路,課文要想挖得深,必須反覆研讀文本!”,工作室一貫的教學理念讓我能夠沉下心來一遍一遍研讀課文!在多次研讀中,我也在思考“課要怎樣上,既能讓學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聲之美,又能把這些優美的語句的寫法切身地教給學生,讓他們能在以後寫景狀物以及遊記散文類的寫作中有所提高。

其實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教學設計就是最佳的教學思路!最終我把教學中心和重難點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徵、如何豐富生動地寫景狀物”上,我相信這絕對是學生寫作提高的一個重難點。所以,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緊扣“鼎湖山泉聲優美”這個中心,從破題開始,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聽泉聲。先從情感上接受、愛戀,再從寫法上模仿、創作。

應該説前面教學環節中對於四次聽泉的分析是細緻到位的,而且我並沒有走“移步換景”這條路,而是帶領着學生依次找出泉聲的特質、由泉聲引發的聯想和感悟。這個部分雖然很花時間,但是是必須要慢慢落實和積澱的。每次泉聲的不同--單獨的泉聲、應和鐘聲的泉聲、夜間的眾泉齊鳴聲,都要讓學生朗讀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這個部分,我先示範了朗讀,再讓學生互相讀,在共同朗讀和之後的討論合作中學會歸納泉聲的特徵。有了實質的體驗,學生也才會愛上鼎湖山的泉、愛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學在認真朗讀後更正了自己“隨意遐想”給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能讓學生學會“在讀中學、在讀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間因為準備倉促,課件中第二次聽泉的地方應為“山間”而非“過了寒翠橋”)

本堂課的難點在於通過經典誦讀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於空谷;那雄渾如銅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晚上回看課件,“轟響”錯打成了“哄響”,希望沒有給學生造成誤導。)教會學生分析出泉聲的不同層次,感受學習作者優美的語言表達。但是這個部分的教學似乎太生硬,只是簡單分析、挖詞回顧,甚至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四幅圖對應的四種典型聲音,頗感遺憾!

之後引申了原來學過的陸定一《老山界》中關於聲音描寫的段落,只是作了類比,也並沒有讓學生好好體會出比喻的“渾然天成”!現在回頭看給學生拓展的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片斷,更是“淺嘗則止”,他所運用的比喻是符合他閲歷和情感的表達,但是並不貼近我們的學生閲歷,無論是“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澤國水鄉,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齧於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學生真的無法深刻體會,這則課外資料的拓展,思路是好的,選材不好!

本來乘熱打鐵,讓學生根據剛才的內容所學,仿寫“聽雨”的句子,我以為會是一個很活潑、很出彩的環節,結果恰恰沒有。不知道是我給出的句式侷限了孩子們的思維還是他們真的沒有時間或心情好好聽過雨,被迫起來念自己句子的同學,沒有一個寫出了又流暢又漂亮的句子。本想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好句子,四五個句子組合在一起不就是很好的層次、豐富的描寫?可惜事與願違!當然,更多地是感覺到現在的學生觀察不夠細緻,也不能很好地想象和聯想,所以表達很蒼白。好在我也利用了這個環節教學生如何修改句子、完善表達!

由於這個寫作環節不夠流暢,所以本來留了三五分鐘的時間來解析為什麼這篇課文還有些內容和“聽泉”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又必須要有。還沒有開始,就被“無情”地結束了,提了個頭,讓學生下來思考吧。

每一堂課都是有遺憾的課,但每一次上課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穫。希望自己的教學設計能更加穩重、大氣,自己的語言也能再幹淨凝練,希望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沃土上“清泉永在、清泉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