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關於地理的民間諺語

關於地理的民間諺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導語:地理與氣象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地理影響着氣象變化。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地理的氣象諺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地理的民間諺語

  1.看雲識天氣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這裏說的鉤鉤雲,是指鉤捲雲。這種雲一般出現在低氣壓的前方。出現這種雲以後,如果雲高逐漸降低,雲層變厚,說明低氣壓已接近本地,天氣將要轉爲陰雨。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天上魚鱗雲,地上雨淋淋”

天上出現一種魚鱗狀白色小云片,常常排列成行或成羣,這就是卷積雲。卷積雲往往是由於高層空氣不穩定,從捲雲、卷層雲變化而來。這種雲往往出現在低氣壓的前方,隨着低氣壓的迫近,將出現陰雨或大風天氣。

“日枷風,夜枷雨”

“日暈三更雨,夜暈午時風”

枷就是暈,是日光或月光穿過冰晶結成的卷層雲,發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內紅外藍的光環。卷層雲多產生在低氣壓的前方,如低氣壓逐漸移近,雲層將依次轉變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接着就下雨。又因爲在比較強的低氣壓區裏,風力比較大,所以有這種雲出現後,預示將出現有雨有風天氣。另外,夜裏的卷層雲越厚,月枷裏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氣壓越迫近,所以還有“日枷風,夜枷雨,枷內無星連夜雨”的說法。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日落雲裏走,雨在半夜後”

“日落黑雲長,半夜聽雨響”

這些諺語都是說在日落時,從西方地平線上有烏雲升起,遮沒落日,當天半夜就要下雨。還有“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烏雲接日頭,天旱不發愁”的說法。前者沒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後者只講要下雨,沒有講明下雨時間。總之,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時間還得作具體分析。出現這種現象會下雨的原因是:在溫帶地區的天氣系統,都是從西向東移動的。日落時西方升起了烏雲,表明西方的陰雨天氣系統正在向本地移動,所以半夜後就將下雨。但是在觀察時要注意區分“烏雲接得高,明天曬斷腰。”“日落烏雲洞,明朝曬得背皮痛。”這兩句諺語是說雖然西方烏雲接落日,但是烏雲下部脫空,露了青天,太陽落下去時,仍可從雲下露出。這表示那裏烏雲趨於消散,明天仍爲晴天。

“炮臺雲,雨淋淋”

“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早上饅頭雲,下午雷雨淋”

早晨地面溫度低,低層空氣穩定,一般不會產生對流雲。如果清早就出現饅頭狀的積雲或中空有堡狀的高積雲,表示空氣層已很不穩定,到了午後,地面溫度升得很高,低層空氣受熱上升,加上中層空氣不穩定,很容易產生積雨雲,下雷雨。所以早晨出現了這種雲,預示下午將有雷雨。

“棉花雲,雨快臨”

“朝有破絮雲,下午雷雨臨”

象棉絮團一樣的雲,叫絮狀高積雲。有這種雲出現,說明中層空氣不穩定,到了下午容易產生雷雨。

“雲交雲,雨淋淋”

“雲相磨,雨成河”

“雲相交,大雨到”

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鋒面附近,因爲鋒面以上吹南風或西南風,鋒面以下吹偏北風或東北風,它們各按自己的方向帶着雲流動,從地面上看,就有“雲交雲”的現象,而在鋒面附近都是下雨的,所以“雲交雲”預示着要下雨。

“瓦塊雲,曬死人”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瓦塊雲或鯉魚鱗片一樣的雲,多數在三、四千米的高空排列成行,空隙間露出藍天,陽光可以透過,這種叫透光高積雲。這種雲多出現在高氣壓的範圍內,空氣層穩定天氣少變。所以出現了這種雲,表示明天仍是一個晴天,可以曬穀。

“烏頭風,白頭雨”

夏天濃積雲的頂部仍爲水滴所組成的黑色雲體,而積雨雲的頂部是白色的冰晶結構。濃積雲一般不會下雨,但當雲體經過時,有時颳大風;而積雨雲一般都有雷雨。所以看到“烏頭雲”移來,將有一陣大風,而“白頭雲”移來時,就將下雨。

“江豬過河,當夜滂沱”

“江豬”是指雨層雲下的飛亂雲,雲體支離破碎,活象一羣羣小豬仔。“滂沱”形容大雨的意思。飛亂雲是在有雨點從雨層雲中降落時,因雲外的溫度比較高,雨點落出雨層雲底後,馬上又化成水汽,之後,水汽上升接近雨層雲底,又因變冷而重新結成一團團小云塊。在滿天烏雲下有這種飛亂雲,表明雲中水汽十分充足,並且有了比較大的雨點,因此大雨馬上會降落下來。有時這種飛亂雲又會被大風吹往遠處,吹到附近天晴的地方,所以夜間看到有象江豬狀的雲飄過“天河”(銀河),是有大雨的先兆。

“掃帚雲,泡死人”

“天上鐵砧砧,地上水成灘”

積雨雲的白色雲頂,好象一把倒插着的掃帚,也象打鐵用的鐵砧。雲往哪邊移動,這“掃帚”或“鐵砧”也往哪一邊伸展。積雨雲是由積雲發展而來的。在積雲還未變成積雨雲之前,因爲雲塊還不夠高大,不見白色的掃帚形雲頂。積雲一般不下雨。後來積雲愈長愈高,伸入了很冷高空,雲頂結滿小“掃帚”或“鐵砧”。積雲頂長出“掃帚”或“鐵砧”後,就變成積雨雲,雨點就會在冰粒和水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很快長成,雷電也出現了,暴雨馬上落下來。所以積雨雲的“掃帚”或“鐵砧”形的雲頂,是雷雨的先兆。

“雲生鬍子雨,雲長頭髮雹”

遠處有雨時,往往能望見那裏的雲和地面之間有下雨的陰影,好象從天空掛落的竹簾或布幕,也象雲塊長出的“鬍子”,這叫雨幕,又叫雨幡(幡,飄着的長條紙帶)。有雨幡的雲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層雲,所以看見了“鬍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

雲長“頭髮”,就是積雨雲雲頂。春末夏初的積雨雲,有時會落冰雹。

“早上雲如山,必定下滿灣”

象山頭模樣的雲,通常是濃積雲。這種雲是夏天午後因太陽曝曬地面,水分大量蒸發而生成的。要是早上就看到了濃積雲,到了下午低層暖溼空氣大量向上流動,濃積雲會很快發展爲積雨雲,並陡降暴雨。所以說“早上雲如山”,是暴雨“下滿灣”的先兆。

“二更上雲三更開,三更上雲雨就來”

這句諺語講的是我國東南沿海常見的情形。在那裏,一邊是海面,一邊是陸地,在一天中,海陸的冷熱變化不同。水比土不容易變熱,也不容易變冷(水的比熱比土大)。白天,在太陽的照曬下,陸地很快變熱,而海水變熱較慢;到了晚上,陸地很快變冷,而海水較暖。因此,夏天陸地上的積雲,通常是下午大量出現,一般到晚上就消散了;而海上的積雲,卻要到傍晚才生成,然後到下半夜才消散。這是正常現象,也就是諺語所說的二更時起的雲,到三更時會散去。但是海邊半夜後生起的雲,卻不是當地形成的,它多半是隨着低氣壓或鋒面從別處移了的,等到它們移近時,天就要下雨了。所以三更後出現的雲,會是下雨的先兆。

“早陰陰,晚陰晴,半夜上陰不到明”

這是我國內地的情形。“晚陰晴”是指陸地上空午後的積雲,到了傍晚因地面開始散熱,一般不能繼續長高,便四散鋪開而遮住了大半個天空,變成晚間層積雲。它不久會消散,所以傍晚的陰天是未來天晴的先兆。這個道理跟“二更上雲三更開”是相近的;不過那是講海邊的情況,天空轉陰轉晴的時間要移後一些。“早陰雨”和“半夜上陰不到明”,都是說夜裏從遠處移來的低雲,一般不會很快消散,所以一早起來就是陰天,這一天也將是陰沉的天氣;而半夜裏起雲轉成的陰天,還會因雲本身在夜裏散熱,促使雲中冰粒增大爲雨點,以致等不到天明就會下雨;比“三更上雲雨就來”,下雨的時間要提前一些。內陸和盆地常有的“夜雨”,多半是在“半夜上陰不到明”的情況下降落的。

“山罩雨,河罩晴”

罩在山頭上的雲,多是低空裏的層雲或雨層雲。雲低表明空氣中的水汽很豐富,容易有雨點生成。罩在河上的卻是霧,它多半是夜間地面散熱,挨近地面的下層空氣變冷後凝成。太陽出來後,因地面受照曬而增熱,下層空氣的溫度升高,霧便消散,天空將仍然晴朗。

“天空現箭雲,必定起颱風”

這裏的箭雲是指颱風上空向四周輻射開來的捲雲。一般在捲雲的高度上盛行西風氣流,但在夏秋之交,若有象扇子一樣的一條條向四面散開的捲雲從東方伸展過來,則常常是颱風侵襲的徵兆。

  2.看風識天氣

“東風急溜溜,難過五更頭”

“白天東風急,夜晚溼布衣”

在春季,當冷高原入海,從我國西部有低氣壓或低壓槽向東移動時,長江下游地區隨着低壓的移近,偏東風就不斷加強。而在低壓的前部,常常多陰雨天氣。所以“東風急溜溜”或“白天東風急”,同時雲層加厚、變低,是低氣壓臨近,天氣轉陰雨的徵兆。另外,“東風颳得緊,雨兒下得穩”、“東風急,雨打壁”等諺語,意思也是一樣的。

“春東風,雨祖宗”

“東北風,雨太公

這裏所指的東風或東北風的天氣形勢和前面相似。即冷空氣從比較偏東的路徑南下,我國西部有低氣壓移向江南,長江下游吹東北到東風。而在低壓槽內或冷空氣的前鋒上,多陰雨天氣。

“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

“夏東風,晝夜晴”

從這兩句諺語中,可見根據東風預報天氣,,必須區分季節。在春、秋、冬三季,長江下游地區吹東風,大多是上面所講的那種天氣形勢。但在夏季,除了颱風影響以外,一般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才經常吹東到東南風。副熱帶高氣壓本有下沉運動,而且這時冷空氣只在北方活動,也不易南下與之交鋒形成陰雨。另外,東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氣溫較低,對沿海地區形成局部雷雨也不利,所以夏季的東風大多爲晴熱天氣。

“小暑裏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空”

“小暑南風十八朝,曬得南山竹也叫”

小暑這個節氣,在每年7月7日(8日)~22(23)日。燥風是指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東南風。如果這時起了燥風,風速較大,表示本地梅雨結束,進入盛夏,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將有一段比較長時間的晴熱天氣。夏季東南風雖不易下雨,但如在東南風前進的方向上有山脈,就會造成東南風的爬升運動,也可能形成雲和雨。

“8月南風二日半,9月南風當日轉”

“10月南風是靈藥,早晨起風晚上落”

這裏所說的月份,都是指農曆。農曆8月副熱帶高壓已開始變弱,但仍有一定的勢力。而北方冷空氣已能侵入江南地區,每次冷空氣南下與暖空氣相遇時,常形成陰雨天氣。所以這時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晴朗天氣,已不能長期維持,一般只能維持二、三天,就要轉陰雨。所以說“8月南風二日半。”到了農曆九、十月份,副熱帶高壓進一步減弱南退,冷空氣勢力加強,南下的次數頻繁,轉了南風后,往往是當天或第二天就轉爲陰雨天氣。所以說“9月南風當日轉。”“10月南風是靈藥。”這兩條諺語,能反映季節變化和天氣的關係,但每年季節變化有早晚,使用時要靈活些。

“春(秋冬)南夏北,有風必雨”

這是說在春季或秋、冬季節裏,我國大部分地區爲冷空氣控制,如果吹南風,表示有暖空氣過來,冷暖空氣相遇,形成鋒面,產生雲和雨。而在夏季,我國大部地區爲暖空氣控制,如果吹北風,表示有冷空氣流過來,和暖空氣相交,形成鋒面,產生雲和雨。所以春、秋、冬季節吹南風,夏季吹北風,預示天氣將轉陰雨。但這種情況在南方較少發生。

“西風剎雨腳,泥頭曬不白”

這一諺語反映了:入春以後,特別是到了晚春時期,北方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處於劣勢,而南方暖空氣勢力逐漸加強,處於優勢。當一次下雨過程停止時,吹的是西北風,這表示由於冷空氣的作用,使天氣轉晴。但這時的冷空氣已經力弱勢衰了,雖然它竭力把暖空氣推走,使天氣轉晴了;但好景不長,暖空氣馬上又推了回來,和新的冷空氣相遇,又形成陰雨天氣。所以說“西風剎雨腳,泥頭曬不白”,表示天晴的時間很短,連泥地的表面也來不及曬乾。

“西北風,開天鎖”

這條諺語用在冬季或早春時期,冷空氣勢力較強,當本地區轉爲西北風時,表示本地已爲冷空氣控制,暖空氣已經南退,天氣將轉晴朗。所以把西北風看作可以象打開“天鎖”一樣地把陰沉的天空打開。在冬春季的陰雨天氣中,當風向轉爲西北風時,就可預報天氣將要轉晴。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

冬季或初春,如果連續吹南風,天氣回暖,也出現晴朗天氣。但這個時期冷空氣勢力強盛,只是暫時退卻,新的冷空氣很快會南下,同南風相遇形成鋒面,天氣轉爲陰雨。所以冬季和初春連吹南風,北風必然來“還禮”。

  3.看物識天氣

“燕子低飛蟻搬家,天氣一定要變化”

這是因爲下雨以前的空氣溼度大,小飛蟲的翅膀潮溼,不能高飛,燕子爲了覓食,也飛得很低。螞蟻對氣壓下降,溫度升高,溼度增大等下雨的徵兆,比較敏感,爲了免於被水淹,在下雨以前忙於搬到高處或把窩壘高。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時,可以預報天氣將轉陰雨。

“缸穿裙,大雨淋”

“鹽出水,鐵出汗,大雨不少見”

夏天水缸的溫度比空氣溫度低,下雨以前空氣溼度大,和水缸接觸的空氣溫度降低,達到飽和狀態後,水汽就在缸壁上凝結成水滴向下淌,好象水缸穿上了裙子,預示將要下雨。同樣,鐵的溫度也較周圍氣溫低,而鹽有吸水的性能,當空氣溼度增大時,在鐵上凝結成水滴,鹽吸收了水分會發潮,都是下雨的徵兆。有時水泥、石板地面或牆壁返潮,也預示天氣將要轉陰雨。

“炊煙順地跑,天氣不會好”

這是因爲將要下雨之前,一般氣壓降低,溼度增大,煙粒的比重加大了,所以不往上冒,而是順着屋面或地跑,預示天氣將轉陰雨。

“久雨聞鳥聲,不久轉晴明”

在久雨天氣轉好時,空氣溼度減小,小鳥感到比下雨天舒暢,因而發出叫聲。此外,公雞也往往在天氣轉晴前展開翅膀飛來跳去,並大聲啼叫,也是這個道理。

  4.岩溶地區找水

“窪溷速成線,暗河下邊見”

窪溷就是封閉的窪地。在暗河形成過程中,由於強烈的溶蝕,井狀落水洞不斷擴大,加上水流沖刷,溶空部分崩塌、陷落,因此順暗河發育方向的地面上出現成串的封閉窪地。成串窪溷的存在預示着地下有找到暗河的可能。

“棘叢包,水在跑”

棘叢即灌木叢。石灰岩地區由於岩石裸露,一般不利於植物的生長,但是如果地下水位埋藏較淺時,則往往荊棘叢生。特別是在岩溶平原和較大的溶蝕窪地上,常常殘留有一些溶蝕殘丘。這些殘丘如植被繁茂時,遠看就像一簇簇的棘叢包,因此成爲一種找水的標誌。

“石壟伴小溝,底下有水流”

石壟和小溝,就是溶脊和溶槽同時出現的地段。一般石壟高不過3米,溶溝深不足2米,是原來地面水沖刷,溶蝕而成。新的地下通道一般和地面留下的溝槽基本一致,因此常用它來尋找下面的伏流。

“山對向,中間有水藏”

山對向是指與向斜構造一致的地形。地下水順着層面向下彙集,因此在向斜的槽部常常可以找到水源。

“山靠脊,水向兩邊墮”

“山靠脊”即是缺失了軸部的背斜構造,由於岩層向兩邊傾斜,雨水順層面向兩邊滲漏,所以叫“兩邊墮”。

“斷頭山排成行,山腳底下水汪汪”

伸延的山脊突然中斷,好像被削去了半邊,形成一個“三角形”的陡壁,稱這種山爲“斷頭山”。如果這種“斷頭山”順一定方向延伸,往往就是斷層通過的地方,而且是比較“年輕”的斷層,這種斷層通常是含水的或是導水的。因此在斷頭山腳的部位,常常有成羣的泉水出露,是找水很好的地形標誌。

“坪後邊,水見天”

有些石灰岩地形區分佈着逐級下降的臺階狀臺坪,臺坪之間有30~50米高的陡坎。陡坎的下部是低一級臺坪的後緣,叫做“坪後邊”。潛入地下的水或臺坪下呈“面狀”運動的地下水,常常在低一級臺坪的後緣出露。因此“坪後邊,水見天”。

“高山通天洞,半天小半桶”

通天洞又叫通天窖,也就是豎井狀溶洞,一般多出現在位置較高的地下水補給區。由於位置高,地下水位深,凡是通天洞多的地段都比較乾旱。

“橫洞冷天吐氣,洞裏可按抽水機”

在地勢較低的岩溶區或坡地下半段,一般地下水位較淺,如冬天洞裏吐氣,往往是下部地下伏流水溫和氣溫的溫差太大使水汽凝結所致,因此循着吐氣的溶洞去找水,可以找到水源。

“石山穿鞋戴帽,有水也不多”

當石灰岩岩層的上部覆蓋一層頁岩、泥岩、或泥質灰巖等不透水的岩層時,風化後兩者外表形態不同,有如一頂“帽子”戴在上面;而下部有上述不透水層承託時,風化後石灰岩往往陡峭壁立,泥岩、頁岩則崗圓坡緩,形似“穿鞋”。人們將這種不同巖性形成的山體形狀,稱爲“穿鞋、戴帽”。當“戴帽”時由於石灰岩被不透水層覆蓋,地下水的補給面積便小了,所以水也不會多。當“穿鞋”時地下水由於不透水層的隔阻,水的儲集空間有限,水也很易流泄,因此水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