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有中考語文閱讀訓練真題?

誰有中考語文閱讀訓練真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閱歷與讀書

誰有中考語文閱讀訓練真題?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爲所得之深淺耳。”可見閱歷對讀書至關重要。

②閱歷之所以會對讀書所得產生深淺有別的影響,原因在於閱讀並非是對作品的簡單再現,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再創造過程,人生的經歷與生活的經驗都會參與進來。少年時閱歷不夠豐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讀書時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點或幾點,對書中蘊含的豐富意義難以全面把握。隨着年齡的增長,眼界學識、經驗閱歷以及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夠從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角觀察問題,能夠看得更加全面透徹。著名學者林語堂在談讀書體驗時說:“我此時重讀的論文,比幼時所讀全然不同,幼時雖覺其文章有趣,沒有真正魂靈的接觸,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見,生活閱歷越豐富,越有助於人們對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麼.該如何豐富閱歷呢?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閱歷是不是豐富,往往與其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然而經歷不等於閱歷。經歷只是一種經過,形成的是對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認知;而閱歷則是在表象的基礎上對經歷進行思考、領悟、概括、提煉,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只有勤於反思,才能從經歷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才能讓經歷昇華成爲閱歷。但對於人生經歷並不豐富的年輕人來說,要豐富自己的閱歷,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讀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成 長的良師益友。讀書,與智者對話,向聖人討教,從他人的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從前人的論述中獲得啓迪,贏得智慧,增長閱歷。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人不能任意拉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在不斷經歷與不斷讀書中拓寬生命的寬度。

④閱歷助益讀書,讀書增長閱歷,但這並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輕的時候,迫於升學就業的壓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到中年後,自認爲有幾十年的閱歷,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書中尋求人生真諦,閱讀的動力大大減退。這都是不對的`。讀書和閱歷都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書”中透徹理解書中寓意,在“無字之書”中深入領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廢。無論爲官經商,還是讀書治學,只重讀書不重閱歷,極易造成主觀臆斷,會因脫離實際而寸步難行;只重閱歷不重讀書,則會 導致經驗主義,會因缺乏理論指引而流於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既博覽羣書,叉勇於實踐,以讀書拓展閱歷,以閱歷深化讀書,才能做到閱歷和讀書相長,在二者的相輔相成中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作者:趙迎輝。有刪改)

11.請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3分)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2分)

13.請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證思路。(4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爲本文論據,你認爲放在哪一段最合適?請簡述理由。(3分)

歌德說:“閱歷豐富的人讀書時,常常是一隻眼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則留心看紙的背面。”

  答案

11.閱歷助益讀書,讀書增長閱歷,(閱歷與讀書相輔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廢。(1分)(意思對即可。共3分)

12.①指出“閱歷對讀書至關重要”,引起下文。②從讀書體驗談起,借用名言,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意思對即可。一點1分,共2分)

13.先提出本段論題“如何豐富閱歷”。(1分)然後從 閱歷與經歷的關係、閱歷與讀書的關係進行論證。(2分)最後點明本段論點“經歷與讀書都能豐富閱歷”。(1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

14.第②段。(1分)歌德的話論證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閱歷越豐富,越有助於人們對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意思對即可。2分)(共3分)

  列車上

①前兩天我坐火車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涼的冬日 風景,聽着咣噹咣噹的車輪聲,實在是無聊透頂。我想找個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發時間。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對面的小夥子身上,年齡相仿,應該有共同語言。我正在考慮用什麼話來開頭,只見那小夥子打開隨身帶的電腦包,取出筆記本,放在腿上開始上網。於是耳朵裏傳來了QQ的提示音,原來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邊是個美女,一直側臉向窗外看着,雖然咱不貪圖什麼豔遇,但是如果有一個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錯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盡量紳士一些的語調說:“你好,是不是沒來過這裏,見你一直在欣賞外面的景色啊?”話音落下,美女卻絲毫沒有反應。仔細一瞧,人家秀髮遮掩的耳朵裏耷拉下一條黑線來,原來在靜靜地聽音樂,把整個車廂裏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頭土臉地苦笑一下,扭頭看斜對面的那個大爺。大爺穿着非常樸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個實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大爺似乎覺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馬上把手提包抱在懷裏,把頭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頗爲尷尬,使勁嚥了一口唾沫,站起身來。

⑤我穿過車廂,走到了兩節車廂的接頭處。看見一箇中年人在那裏抽菸。我湊過去,掏出一支菸來,賠着笑說:“車廂晨禁止抽菸,憋壞了,也過來抽一口。大哥,借個火。”中年人猶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機遞過來。我在火車的晃盪中把煙點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機還給他,說:“謝謝啊,大哥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還剩下一大截的煙掐滅,說了聲:“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 滯在那裏,一個八九歲的陽光男孩出現在眼前,“叔叔,請問您,高大筆直的樹就是白楊樹嗎?”

19.第①段畫線部分的作用是。(3分)

20.細讀第②─⑥段,“我”想與人聊天卻四次未能如願 ,請把“我”遇挫後的“反應”填寫在下列橫線上。(4分)

第一次:失望; 第二次: ; 第三次:尷尬; 第四次: 。

21.第⑥段中年人的言行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是 。(4分)

22.對本文主旨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A.告誡人們,身處信息化時代,不能因人機交流而忽略人際交流。

B.警示我們,身處陌生的環 境,應該注意保持適度的警覺和距離。

C.提醒人們,在公共場合,人與人之間也要多點信任,多點交流。

D.勸導我們,即使社會複雜,人麼交流方式各異,仍需待人以禮。

23.練習全文,簡要分析小說結尾的妙處。(5分)

  答案

19.(3分)渲染列車上所見所聞的單調乏味,表現“我”無聊的心境,引出下文“我”找同行者聊天的情節。

20.(4分)苦笑(2分) 呆滯(2分)

21.(4分)對“我”懷有戒備之心(2分),不願與“我”交流(2分)

22.(4分)C (4分) A(2分)

23.(5分)陽光男孩的主動交流與前文其他人的表現形成反差(對比),引發我們對人際交流問題的思考(3分)。結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長,給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