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關於西遊記的知識!

關於西遊記的知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西遊記》全書分爲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關於西遊記的知識!

西遊記

《西遊記》文字以白話文爲主,間有贊賦詩詞,多用誇張、比喻手法,鋪陳、排比句式,音調韻律鏗鏘,朗朗上口,適合高聲說出或者唱出,平話、彈詞、戲曲腳本痕跡很重,彷彿說書人或者戲臺就在你面前,這樣的語言極大發揮了音調韻律對人心理的作用,增強了感染力,其缺點則是說書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話文詼諧有趣,間或有狡黠、奸猾之處,頗有西域語趣;大量贊賦詩詞,大量華麗綺靡辭藻鋪陳堆砌,描繪出華麗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風光、妖魔洞府;刻畫出形象畢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讓讀者滿眼珠光寶氣、玉宇瓊枝、如夢如幻、恍如仙境。這些“仙境”在佛教來說並非僅僅是幻象,確實是佛教統治理念下應有的風景,印度確實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王公、貴族階層,千百年來都能過上比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適合城邦制,往往能“饒益”一方土地!《西遊記》更加市儈化。《西遊記》大量降妖伏魔歷險情節設計,與佛教重視“力”、“無畏”有關。

《西遊記》的文體實際上是一種佛經體,其構思、體裁、情節、表現方法均來自佛經故事,佛經故事大量使用幻想、誇張的構思方式;使用神變、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異變(地動、地裂、大火等)、離魂、夢遊、入冥(地獄)、昇天、遊歷它界(龍宮、大海等)等等情節,更多用比喻修辭方法。《大涅槃經》裏提出八種:“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三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者先後喻,八者遍喻。”接着對它們舉例作了解釋。《大智度論》又指出“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爲喻,二者實事爲喻”。這即是所謂“假喻”和“實喻”,特別常用的還有所謂“博喻”, 即並列多種比喻。這些在具體作品裏觸目皆是,就不勝列舉了。

佛教的本生故事與《西遊記》非常類似,在佛典翻譯文學中,《本生經》或稱《本生譚》是藝術價值最高、也最爲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稱爲是古印度"民間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與希臘伊索寓言並稱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學的寶典。

曇無讖所出《大般涅槃經》說:”何等名爲闍陀伽經(《本生經》另一音譯)如佛世尊本爲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本生經》的形成大體與集結佛傳同時。部派佛教時期形成了"三世諸佛"、"過去七佛"觀念,從而神聖、永生的佛陀就有其過去世;讚美佛的過去世,就出現了《本生經》。在今印度中央邦馬爾瓦地區阿育王(前268-前232)所建桑奇大塔牌坊浮雕裏已多有本生和佛傳故事。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天竺曾到本生故事講的菩薩割肉貿鴿、施眼、捨身飼虎處;在獅子國(斯里蘭卡)他遇到王城供養佛齒,在儀式上"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以來種種變現:或作須大拏,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象,皆採畫裝校,狀若生人"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同樣記載了五印流行本生故事的情形 。

胡適曾說:“《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佔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才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衍成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無邊無盡的`幻想,這種‘瞎嚼蛆’的濫調,便是《封神榜》‘三十六路伐西岐 ’,《西遊記》‘八十一難’的教師了。”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昌武說:“《賢愚經》的《須達起精舍品》則對其中舍利弗與六師外道鬥法情節進行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發揮。陳寅恪論及這段故事,聯繫《增壹阿含經》卷二九和《大智度論》卷四五所記佛弟子舍利弗與目連角力事,指出‘今世通行之《西遊記》小說,在唐三藏車遲國鬥法事,固與舍利弗降服六師事同。又所述三藏第子孫行者豬八戒等,各矜智能諸事,與舍利弗目犍連較力事,或亦不無類似之處’ 。”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吳承恩畫像

吳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爲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

吳承恩及他的老家(8張)

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爲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吳承恩是胡適考證出來的:

以下資料節選自《胡適的西遊記研究》四、關於吳承恩的卒年:

我前年做《西遊記序》,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只能說:“《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見《小說考證》卷二,頁七六,引山陽丁晏的話,說據淮安府康熙初舊志藝文書目,《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小說考證》收的材料最爛,但丁晏是經學家,他的話又是根據《淮安府志》的,所以我們依着他的指引,去訪尋關於吳承恩的材料。現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材料抄給我,轉錄於下:

天啓《淮安府志》十六,《人物誌》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爲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於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口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與天啓《志》悉同。

同治《山陽縣誌》十二,《人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工書。嘉靖中歲貢生(查選舉志亦不載何年),官長興縣丞。英敏博洽,爲世所推。一時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爲四卷,刊佈於世。太守陳文燭爲之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稿》一卷,蓋存其什一雲。

又十八,《藝文》]吳承恩:《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

光緒《淮安府志》廿八,《人物》二,又卅八,《藝文》,所載與上文悉同。又《山陽志》五,《職官》一,“明太守”條下雲:“黃國華,隆慶二年任。陳文燭字玉叔,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邵元哲,萬曆初任。”焦循《劇說》卷五引阮葵生《茶餘客話》雲:

舊志稱吳射陽性敏多慧,爲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今不知“雜記”爲何書。惟《淮賢文目》載先生撰《西遊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皆樂道之。……按射陽去修志時不遠,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說移易姓氏。其說當有所據。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童孺所習聞,而他方有不盡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無疑。然此特射陽遊戲之筆,聊資村翁童子之笑謔。必求得修煉祕訣,亦鑿矣。

周先生考出《茶餘客話》此條系根據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的,原文是:

天啓舊志列先生爲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爲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爲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爲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爲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啓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爲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爲射陽先生撰。吳玉搢也誤認邱長春的《西遊記》了。邱長春的《西遊記》,虞集作序的,乃是一部紀行程的地理書,和此書絕無關係。阮葵生雖根據吳說,伹已不信長春真人的話;大概乾隆以後,學者已知長春真人原書的性質,故此說已不攻自破了。

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還有許多關於吳承恩的材料,今錄於下:

嘉靖中,吳貢生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也。吳敏博洽,凡一時金石碑版嘏祝贈送之詞,多出其手。薦紳臺閣諾公皆倩爲捉刀人。顧數奇,不偶,僅以歲貢官長興縣丞。貧老乏嗣,遺稿多散佚失傳。邱司徒正綱收拾殘缺,得其友人馬清溪、馬竹泉所手錄,又益之以鄉人所藏,分爲四卷,刻之,名閂《射陽存稿》。五嶽山人陳文燭爲之序。其略雲:“陳子守淮安時,長興徐子與過淮。往汝忠丞長興,與子輿善。三人者呼酒韓侯祠內,酒酣論文論詩,不倦也。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爲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爲近古。近時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畜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徐失生與子深韙其言。

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沈辭淵深,浮藻雲駿,張文潛以後一人而已。”其推許之者,可謂至極。讀其遺集,實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書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紙墨已渝敝。後陸續收得刻本四卷,並續集一卷,亦全。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於此,以志瓣香之意雲。

據此,是隆慶初(約1570年)陳文燭守淮安時,吳承恩還不曾死。以此推之,可得他的年代:

嘉靖中(約1550年),歲貢生。

嘉靖末(約1560年),任長典縣丞。

隆慶初(約1570年),在淮安與陳文燭、徐子輿往來酬應,酒酣論文。

萬曆初(約1580年),吳承恩死。

吳承恩大概生於正德之末(約1520年),死於萬曆之初,(大約活了60歲)。天啓《淮安志》修於天啓六年,當西曆1626年,去吳承恩死時止有四五十年。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