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俗語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什麼意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俗語

俗語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漢語語彙裏爲羣衆所創造,並在羣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簡介

[folk adage;common saying] 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

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本爲吏期不對。——《漢書·路溫鄶傳》

俗語能夠貼近生活。

《俗語》·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錄古今諺語及方言,標其原始。凡經史小學諸書,皆見援據。其採自說部者,並各注書名於其下。雖釋常言,而考證頗近於古。然如釋大夫稱主,引《左傳》及《國語》,而《周禮》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見引,則錄傳而遺經。又釋郡君縣君,引元品官母妻四品贈郡君,五品贈縣君,然考漢武帝尊王太后母爲平原君,平原漢郡,則封郡君之制已始於漢。又武帝封金王孫女號修成君,修成漢縣,則封縣君之制亦始於漢,是書僅載元品官,則引後而遺前。又論音韻,謂北人以步爲布,爲方音之謬,不知《周禮》注酺步可以通讀。《春秋釋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是四音且可並轉,況步布之通爲一韻,不過讀有輕重耶。此由昧於古讀,故未得通方之旨也。

引證解釋

1. 民間流傳的說法。

《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爲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2. 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語句。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

《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說的好,‘物以稀爲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爲‘主賢客來勤’。 蕭雲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3. 方言土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難河 。‘濡’、‘難’聲相近, 狄 俗語訛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所以 晉 楚 方言、 齊 魯 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衆所用的地方語言。”

4. 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着‘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

俗語 [sú yǔ]

詳細釋義

民間流傳的說法。

《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爲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語句。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説的.好,‘物以稀爲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爲‘主賢客來勤’。 蕭雲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方言土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難河 。‘濡’、‘難’聲相近, 狄 俗語訛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所以 晉 楚 方言、 齊 魯 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衆所用的地方語言。”

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着‘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

反義詞

近義詞 俗話 鄙諺 俗諺 俚語

反義詞 雅語

釋義

俗語是漢語語彙裏爲羣衆所創造,並在羣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英文翻譯

common saying; flok ad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