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移風易俗是什麼意思?

移風易俗是什麼意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引證解釋

移風易俗是什麼意思?

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史記·樂書》“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唐張守節正義:“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

孝經·廣要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南史·循吏傳序》:“至於道德齊禮,移風易俗,未有不由之矣。”

清 龔自珍 《對策》:“守令久乎其任,皆有移風易俗之權。”

故事

西漢初年,社會秩序很不安定,雖然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但社會風氣沒有大的改觀。賈誼看到這個問題深爲憂慮,就上書漢文帝:雖然政權已經改變,但社會遺風餘俗依然存在,而移風易俗、使人心趨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書往來應付。

============================================

儒家美學用語。指文藝具有改變社會風氣、風俗的審美功能。語出《荀子·樂論》:“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荀子認爲,音樂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動人,使社會風氣和習俗得以改變。因此禮樂兼用,才能使社會安定。荀子強調聲色之慾,與生俱來,只能“心止之也”。但對於心,只能用樂來感染,通過樂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進而達到人們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變,最終實現影響整個民族性格、整個社會風氣的.社會功能。儒家的關於文藝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的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着極爲深遠的影響,在漢代《毛詩序》、魏晉時阮籍的《樂論》以及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中對文藝的移風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討。

正文

魯國之法:魯人爲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譯文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爲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諸侯國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爲,但並非只適合你個人的行爲。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爲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爲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