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高三作文素材教案

高三作文素材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議論文寫作:素材加工使用五法

高三作文素材教案

製作:李玉冰時間:2013/12/9議論文重在說理,能夠以理服人、以理取勝固然很好。但對高中學生而言,事實論據的選擇,也就是材料的加工使用,也絕對不容忽視。事實勝於雄辯,唯有擺出好的事實,纔可能講出雄辯的道理。事是理的基礎,理是事的昇華;事據理而取捨,理依事而辨析。當前同學們在議論文材料使用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五大誤區:

1.材料直接引用,不注重對象,材料的針對性不強。

2.只有材料,沒有分析,觀點和材料,油是油,水是水。

3.材料雖然有分析,但是不會分析,抓不住要害。

4.材料分析不能緊扣一箇中心,東扯西拉,不着邊際。

5.材料分析在一個平面上展開,不能多角度、多層面的展開。

議論文中材料使用的這些誤區,嚴重削弱了材料的價值,也影響了說理的力量。對於材料,很多同學撿到籃裏就是菜,有材料已經不錯了,根本不在乎材料的有效性使用。更多的同學,對材料的使用方法,竟然一無所知,最後只能是材料加觀點,一湊了之。

那麼,究竟

如何纔能有效使用和改造好材料,點石成金,使得材料價值最大化呢?下面介紹五種實用技巧。

方法一:變換敘述角度

材料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建立論點的理由,是爲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即材料與論點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繫,能完全充分地支撐論點。因此,我們在敘述材料的過程中,要選擇好材料敘述的角度,特別要注意對象,抓住材料中能夠證明論點的核心要素,精心推敲,反覆捶打,才能緊扣論點,以一當十。

比如要證明的論點是:聞過則喜,知錯必改,有利於事業的成功。

有同學直接使用《將相和》這則材料,作爲例證:

藺相如立了大功,因而官位高於廉頗,廉頗不服氣就故意刁難他。藺相如知道後不但不生氣,而且不記私仇,他顧全大局,顧念國家。廉頗知道後,羞愧萬分,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請罪。結果兩人成了刎頸之交,共治國家,留下一段佳話。

因爲材料的不加選擇,直接引用,論證的效果很差。這則材料中,敘述的主體,一會是藺相如,一會是廉頗,不斷變化,而且反映在兩個人身上的品質又有不同。“聞過則喜,知錯必改”的是廉頗,因而要改變敘事的角度,以廉頗爲主體,突出廉頗的知錯必改,有錯必糾的精神品質,就能很好地證明論點:

廉頗對於資歷淺而職位比自己高的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開口不遜,多次公開爲難對方。但當他得知藺相如所以迴避忍讓,並非懼怕,而是爲了國家利益後,馬上意識到錯誤。他勇敢地登門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成刎頸之交,共同效力國家,成就了趙國數十年的固若金湯。如果觀點是“以國事爲重,不計個人恩怨”,就應以藺相如爲敘述主體,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方法二:壓縮、改造材料

材料運用,尤其注重精煉和貼切。所謂精煉,就是材料只是爲議論而服務,敘述事實論據時,要擇要交代,高度概括,切忌描寫,多用敘述,把能證明觀點的那部分說明就行了;所謂貼切,就是論據和論點相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論據時,必須依據論點的需要“壓縮”、“替換”、“改造”,其高度必須和論點相一致,否則會造成論據遊離,減輕說理力量。比如對材料方仲永的轉換,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末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其文理皆可觀者。自是指物作詩,立就。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觀點:人的先天條件固然重要,但是後天的學習更爲重要。

材料轉換:才華超羣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天才,如果只沉浸在讚美之中,故步自封,不求進取,也必將泯然衆人,一事無成。

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個農家子,5歲時,“指物作詩,立就”,以文才出衆而聞名鄉里,但他從此不思進取,每日隨父親走街串巷,到處登門作詩,結果,方仲永在20歲的時候,還沒有多大長進,已經同平常人一樣了。方仲永本來是個聰穎的奇才,卻受他父親的影響而追名逐利,後天不學最終淪爲庸人。倘若他能在讚美聲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發奮學習,懸樑刺股,到了二十多歲還會平庸無奇嗎?

由此可見後天的努力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着決定作用。

轉換方法:

①摘取:根據論點的需要摘取原事實材料的要點,構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詩,立就”,來說明方仲永的天分,緊扣論點中的“先天條件出衆”。②替換: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句。作者改爲“但他從此不思進取,每日隨父親走街串巷,到處登門作詩”。這樣一改,就把側重點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隻字不提,正是爲了突出方仲永“泯然衆人”,乃是自身的主觀因素所致。由此可見,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換詞語”,乃是爲了與論點契合,絲絲入扣,提高論據的論證力量。

③壓縮:大膽對材料進行壓縮,儘量把可有可無的材料去掉。原文“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幾句話共60餘字,壓縮成“結果,方仲永在20歲時的候,還沒有多大長進,已經同平常人一樣了。”20餘字。這種壓縮,是根據論點的需要進行的,目的是爲了突出中心論點。

④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乞之”一語,概括爲一句話“以文才出衆而聞名鄉里”,言簡意賅,力透紙背。

⑤情感:很多人認爲議論文材料的敘述,只需要客觀,不必有情感。這種觀點,尤其錯誤。事實上,在材料的敘述中,滲入自己的主觀感情,更能夠提高材料的質感,突出材料的傾向性。要知道,議論文本來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觀點,我的愛憎”,增加一點情感色彩,有何不可呢?本例中,結尾的“方仲永本是個聰穎的奇才,卻受他父親的影響而追名逐利,後天不學,最終淪爲庸人。倘若他能在讚美聲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發奮學習,到了20歲,還會平庸無奇嗎?”這一反問,有力的表明了作者對這位奇才變爲庸才的嘆惜之情。

方法三:變換敘述方式

如果是新穎的材料,或者是陌生的材料,有時候需要我們花費一點筆墨去敘述,這種材料叫做具體例證。但如果是常見的材料,這樣用墨就顯得有點浪費,敘述材料要精簡到極點,有時候一句話就夠了,這叫做概括例證。概括例證時,有時文字太少,會顯得突兀,故不妨多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恰當組合,構成排比,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既能增強說理的氣勢,又能增強情感,加強論證,可謂一舉多得。

正面概括舉例,我們可用“記住”句式,“記住”句子最後的核心,一定要指向論點,多個“記住”例證後,一定要有一句話收束,這句話還要緊扣論點。比如論證“高科技帶來的社會進步”,我們就可以用“記住”句式:

記住漫長的歷史中,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充滿艱辛的進步。記住蘇格拉底的好問,記住亞里士多德的博學,記住布魯諾的堅定和悲壯,記住牛頓的謙虛和專注,記住居里夫人的艱辛和執着……只有這樣,文明才能不斷進步,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如果是從反面例證,最好的句式是假設句。比如論點是“拋卻舊的習慣,進行不斷探索的重要意義”,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寫:

如果愛迪生習慣了黑暗,那麼我們今天也許還點着蠟燭;如果史蒂文遜習慣了老牛破車,那麼我們今天也許還老死不相往來;如果趙武靈王習慣了寬大的袍子、沉重的戰車,也許趙國早就滅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們習慣了爬行,也許人類今天還在山洞裏穿樹葉。習慣,多麼可怕的習慣啊!

如果你很有文采,句子非常有現場感,建議你多多使用“當??時”的句式,這樣的句子可以連綴起歷史事實的某個有特定意義的瞬間、細節或情節。讓人印象深刻,說理透徹。比如探討誠信這個話題。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寫。

當“傷心橋”下的尾生在滾滾流水中久久佇立的時候,當古人在昏暗的燈下奮筆疾書“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的時候,當一箱箱假煙假酒、盜版光盤在熊熊烈火中化爲灰燼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卻又鮮活的詞語——“誠信”——在歷史的詞典裏永生。

如果例證的跳躍性很大,縱橫古今,連貫中外,不妨採用“無論是??還是??”句式,這種句式還給人一種“舍此之外,勿言其他”的感覺,能夠理直氣壯地證明觀點。比如要論證“只有不斷拼搏才能成功”,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寫。

無論是經過兩代人之手寫成《漢書》的班氏父子,還是付出一生辛勞寫成《人間喜劇》的巴爾扎克;無論是徒步穿行南極的秦大河,還是靠輪椅周遊世界的李克?漢森,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拼搏才能成功。

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歷史人文到自然科學,多角度、全方位的證明論點,勢如破竹,力透紙背。

方法四:闡釋分析材料

同學們寫議論文,常犯的錯誤就是材料加觀點,給出材料之後,馬上就把結論“貼”上去,缺少對材料的闡釋與分析。少了這四兩撥千斤的輕輕一撥,材料何以能夠證明論點呢?

一個標準的議論段,應該依次包含如下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結論句。例如:

知識就是力量。(觀點句)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更可轉化爲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力量。(闡釋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憑什麼?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症禁錮在輪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並不影響他能夠成爲繼愛因斯坦之後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超人。(材料句)靠什麼?依然是知識—關於宇宙奧祕:天體物理、時空本質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決定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結論句)

下面是一個缺少闡釋分析的例子,看看有沒有達到說明論點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攔,終於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美國海軍次長金波爾在得知他要回國時,立即給美國移民當局寫信,聲稱:“我寧肯把這傢伙斃了,也不能讓他回國。因爲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的東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時候,他一個人都足以抵得上五個現代加強機械師。”(材料句)可見,知識就是力量。(結論句)

“可見”不“可見”呢?只能說依稀可見,能見度還不夠高。因爲一則具體的材料,往往可以證明好幾個觀點;憑什麼就一定要證明你的這個觀點而非其他呢?不作具體的闡釋分析,是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與“結論句”之間,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見了。

爲什麼錢學森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足以抵得上五個師呢?還不是因爲他的頭腦裏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現代科學理論和高精尖的現代科學技術?還不是因爲這些關於“原子能量”的“知識”足以增強一個國家的實力甚至改變整個世界、決定人類命運?

然後接“可見??”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議論文之所以成爲議論文,恰恰在於其中的闡釋和分析。缺了闡釋和分析,就失去了議論文的文體特徵,更不用說它的說服力、邏輯性和嚴密性了。

一般說來,理論性的材料,更需要輔之以闡釋;事實性的材料,更需要輔之以分析。擺出事實之後,更需要講好道理,否則再好的材料也是明珠暗投,價值全無了。

方法五:翻新舊材料

論據講求貼切,新穎。同學們由於閱歷淺、課外閱讀教少,加上考場上緊張的氣氛,有時候苦思冥想,腦袋裏裏也只能浮現幾個爲數不多的舊事例,這時候就需要對舊素材進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馬遷是兩個用爛了的例證,幾乎是材料使用的雷區。但是藝高人膽大,張曼菱同學在《擇生與擇死》中,卻大膽對這兩則材料進行翻新,析大異,求大同,最後,化腐朽爲神奇。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幟鮮明,詩人卻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們何不理解爲: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

破滅後,緊緊地擁抱着詩的理想而去的。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的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宮刑。司馬遷出於公心,爲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爲此而死,亦不失爲真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爲自己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爲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擇生與擇死》張曼菱)需要指出的是,一則材料不是抹哪都合適“萬金油”,翻新舊素材要講求貼切,決不允許生拉硬拽、牽強附會。

針對上面的各種方法和措施,下面觀摩一篇作文的完成,給同學們做示範。

例文呈現:

將兩輛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車停放在相同的環境裏,其中一輛車的引擎蓋和車窗都是打開的,另一輛則封閉如常,原樣保持不動。

打開的那輛車在三天之內被人破壞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輛車則完好無損。這時候,實驗人員在那輛完好無損的汽車的窗戶上打了一個洞,只一天工夫,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人打破,內部的東西也全部丟失。

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戶理論”,其結論可以歸結爲:既然是壞的東西,那讓它更破一些也無妨。

對於完美的東西,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維護它,捨不得破壞;而對於殘缺的東西,有人就會去加大其損壞程度。這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慣性,我們可以由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乾乾淨淨,不要在上面亂扔垃圾,更不要輕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戶。

請以“不要輕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戶”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守住心靈的第一防線

都臺長官王廷相,曾給《鬆窗夢語》的作者張瀚講了個故事。一天他乘轎進城,剛好下大雨,一轎伕穿了雙新鞋,一開始他小心翼翼的擇地而行,後來一不小心,踩進了泥水中,之後,轎伕便“不復顧惜”了。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由此可見,爲了拒絕“無所不至”的災難,我們必須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輕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戶”——人生的高貴,在於守住心靈的第一防線。(論點提出一定要快,可用名言,也可用材料推出。)

爲什麼要守住心靈的第一防線呢?(對論點發問,一定要獨立成段。議論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闡釋和分析,注重的是邏輯力量和說理力量。先講清道理,再擺出事實。)

首先,從人們的心理慣性來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完美的東西,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維護它,捨不得破壞;而對於殘缺的東西,人們的態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論揭示了“牆倒衆人推”的深層心理。

其次,從我們自身來看,因爲人們業已產生的心理慣性,因爲等而下之的社會評價,因爲鑠金的衆口,可畏的人言,我們常常要爲自己打碎的“窗戶”,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錯再錯,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後,從哲學上來說,任何的大錯、大惡,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有了戰戰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會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習以爲常的第三次,理直氣壯的第四次??以致於身在惡中不知惡!(證明論點最好分層講出理由。用首先、其次、最後來表明順序,從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