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5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2015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中國傳統文化的辦報資料:道家

2015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道家以“道”爲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爲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爲根、以自然爲伍、以天地爲師、以天性爲尊,以無爲爲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爲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爲體”的特點,因此成爲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幷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體現了“離體爲用”的特點,成爲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爲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爲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着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爲、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爲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藉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爲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爲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法於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爲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爲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爲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