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喜迎端午佳節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2016喜迎端午佳節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導語:嗩吶龍舟齊上陣,糉子飄香萬里來,江邊煮酒賦離騷,蛟龍聞之逃夭夭,萬民共祭屈原亡,年年傳承端午狂。端午節到了,下面分享關於端午節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喜迎端午佳節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端午節的不同糉子】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糉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糉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乾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糉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

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糉子大約可分爲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糉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糉,餡心以小棗、果脯爲主。第三種是豆沙糉,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糉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爲“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糉子,米質香軟,分爲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糉子用肥瘦優習網肉各一片作餡。甜糉以棗泥或豆沙爲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糉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各具特色。

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礆糉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優習網丁、包成四角的小糉。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端午節手抄報資料:端午節的傳說】

實際上,端午還有許多其他相關的人物和故事,先後包括越王勾踐、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其中,在蘇浙地區伍子胥的影響最爲廣泛,人們對他的紀念活動也與屈原的異曲同工。傳說,伍子胥效忠於吳國,五月五日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於江,化爲濤神。江南民間端午節做“烏米飯”,用一種植物葉子熬水做飯,色澤烏黑,投於江裏,說是爲了讓伍子胥充飢,而不讓別的水族認出這烏黑的是米飯。這與糉子爲什麼用蘆葉包裹是一個意思。

端午節文化中所蘊含的屈原、伍子胥傳說,特別是由此而來的投食競渡等活動,表現了當災難來臨時生命救助的儀式化沿襲。這樣萬衆一心、爭分奪秒的生命救助精神,在此次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災中,又一次看到它在閃閃發光。

端午節還有一個別名叫“沐蘭節”。《大戴禮記》的“五月五日,蓄蘭爲沐”,被認爲是當時預防病疫的一種做法。《楚辭》中“浴蘭湯兮沐芳華”句,亦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洗浴使人健康,何況是洗花卉、草藥之浴,這早就是國人的一個共識。端午其他的節俗,如焚艾蒿、菖蒲薰屋、佩香袋、喝雄黃酒等,也都是爲了避邪禳災、驅濁揚清、保衛生命。

此外,端午還被認爲“女兒節”。“女兒節,女兒歸,耍青去,送青回。毯場紛紛零楊柳,去看擊鞠牽踞走。紅杏單衫花滿頭,彩扇香囊不離手。”這裏面展示的則是生命的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