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小學生語文手抄報資料

2016年小學生語文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詩詞趣話之柳永情戀謝天香

2016年小學生語文手抄報資料

宋代詞人柳永,因善寫流行歌詞,又常出入於歌臺舞榭、小曲幽坊,被人稱爲風流才子,因之,他也有不少風流韻事。

據說柳永在江淮間,曾結識了一位叫謝天香的官妓。謝天香不僅才貌出衆,別有風韻,而且能歌善舞,柳永對她很是眷戀。因柳永要到當時的京都汴京去進行科舉考試,所以二人不得不灑淚而別。臨別之時,二人相約,待考試結束後柳永一定回來,二人重新相聚。

誰知柳永到了京城後,考試耽擱,流寓汴京,遲遲未歸。謝天香看見柳永遲遲未歸,也就萌生了早尋心上人的想法。不知爲何,這一消息也傳到柳永那裏,柳永心中很是悶悶不樂。

一天,恰好柳永的朋友朱儒林要到江淮去,柳永就寫了一首《擊梧桐》的詞,託他帶給謝天香,以表達他的眷戀之情,這首詞說:

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與。自識伊來,便好看承,會得妖嬈心素。臨歧再約同歡,定是都把,平生相許。又恐恩情,易破難成,未免千般思慮。

近日書來,寒暄而已,苦沒忉忉言語。便認得,聽人教當,擬把前言輕負。見說蘭臺宋玉,多才多藝善詞賦。試與問,朝朝暮暮,行雲何處去?

這首詞,可以說表達了柳永的衷曲。開頭“香靨深深”幾句,是寫天香長得漂亮,腮邊兩個酒窩,姿態嫵媚,這一副漂亮的面孔、姿態與氣質,都好像是天有意賞賜給她的。接着寫他自從認識了謝天香,得她殷勤看顧,也瞭解了她的豔情芳心。臨別之時,二人相約,一定重新相《衆名姬春風吊柳七》

聚,肯定地說,二人都互相以終生相許了。但二人又都似乎沒有明說,於是,二人又都怕這種交往的感情容易破裂,未免心中又犯嘀咕,產生疑慮。詞的下片,柳永說,近日來二人還互相書信往來,但只不過是互相問候寒暄而已,已經再沒有那種恩愛呢喃、纏綿悱惻的語言了。於是,自己不免意識到,也聽人說起,您準備揹負前言,重覓心上人之事。最後柳永隱約地引用了戰國時宋玉善詞賦,寫《高唐》、《神女賦》的典故,他說自己多才多藝善寫詞賦,請問,那朝朝暮暮的行雲,不是出現在宋玉的筆下,又往哪裏去呢?柳永實際上是以朝朝暮暮的行雲來比謝天香了。

這首詞通俗易懂,曉暢明白。既表現了柳永對謝天香的戀情,又對謝天香的負心有輕微譴責之意。謝天香讀了之後,很是慚愧負疚,聯想到往日二人的情誼,於是收拾鋪蓋,變賣財產,僱上車船,尋找柳永,與柳永結爲終身夫婦。

這則故事見於宋代楊湜的《古今詞話》。宋人(佚名)的《綠窗新話》也記載了這一故事,可見此故事廣爲流傳。此後,元代著名戲曲家關漢卿還據此寫出了《錢大尹智寵謝天香》的雜劇。但據現代人考證,這則故事純屬虛構,因爲當時官妓是身在樂籍,是不自由的,要想“脫籍”,還必須得到地方長官批准。不過,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柳永當時出入坊曲,與妓女的交情,這甚至是他寫作俗詞的生活環境。其次,也可以看出柳永詞的藝術感染力。再次,縱然此詞在柳永集中屬於一般,並非上乘之作,但卻也逼真地表達了柳永與謝天香別後相思的痛苦。

  詩詞趣話之柳永因詞謁孫何

宋代著名詞人柳永,因擅長寫詞而馳聲文壇。當時人又稱柳七。據說他與孫何爲布衣之交。後來,孫何當了宰相,又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起了他與孫何以前的交情,很想去見見他。但苦於孫何位高勢重,門禁甚嚴,幾次求見,都被門衛擋在門外。柳永無奈,忽然想起了杭州城裏有名的歌妓楚楚。於是心生一計,就提筆寫了一首《望海潮》的詞。他知道孫何常邀歌妓到府上佐歡助興,於是對楚楚說:“我很想見孫何一面,但苦於門衛森嚴,沒有辦法。中秋節快到了,如果孫何府上舉行宴會,再請你去,請你就在孫何面前唱這首《望海潮》詞。要是孫何感興趣,問這首詞是誰寫的,你就說是柳七寫的。”楚楚答應了。

果然不久孫何在中秋節舉行宴會,他又請楚楚去唱歌佐歡。楚楚應柳永之託,也就唱起了這首《望海潮》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這首詩是描述杭州的繁華景象的。詞的結尾,“千騎擁高牙”以下幾句,還特別寫杭州守帥孫何的豪情氣勢,寫他千騎跟隨,旌旗前引,遊湖的逸興。並且在結尾最後說,如果日後孫何回到朝廷,還會向朝廷盛誇西湖的美景。

這首詩意境寫得很美,加上又直接寫到孫何自己,同時全詞又經過楚楚婉轉動人的歌喉一唱,果然,引起了孫何的興趣。孫何一打問,楚楚說,這詞是柳七寫的。孫何馬上想到了他和柳永以前的交情。於是立即召柳永入府,闊敘往日情誼,共度中秋良宵。

柳永這首詞的確寫得很好,之所以能打動孫何,首先在於它所獨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了傳世名篇,也成了柳永的代表作。據說詞中描寫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由此還引發了金主南下攻宋,想奪取杭州的念頭。正因爲此詞寫得好,又兼有一段文人的風流韻事,所以,自宋代起,不少筆記小說、詩話、詞話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如楊湜《古今詞話》,羅大經《鶴林玉露》,陳耀文《花草粹編》,蔣一葵《堯山堂外記》,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等等。各家所記雖不盡相同,但卻基本相似。以上所述就是出於宋楊湜的《古今詞話》,他也是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人。但據近年有些學者考證,孫何沒有當過宰相,而他在做兩浙轉運使駐守杭州的時候,柳永才只十五歲,正在家鄉崇安縣攻讀詩書,二人不可能成爲布衣交,因此,說此詞爲柳永因楚楚而見孫何是不可信的。這一考證似較有理,但是,此詞是爲柳永爲拜謁錢塘守帥而作卻是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而且,此詞打動了錢塘守帥也是事實。我們應由此而引出的結論是:好的藝術作品總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一點,也是不朽之作能夠永遠流傳、享有盛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