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小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2016小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元宵佳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寓意着團圓圓滿!吃一顆甜甜的元宵,和家人圍爐聊天,是最爲幸福的事情!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元宵手抄報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正在出手抄報的你哦!

2016小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元宵節燈謎之文學典籍類

齊楚燕趙皆降服(打《史記》一句)——四國順之

口道恆河沙復沙(打《史記》一句)——不可勝數

故(打《史記》一句)——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堅持到底(打《史記》一句)——雖死不易

死而輕於鴻毛(打《史記》一句)——故無貴無賤

好讀書(打《論語》一句)——學而不厭

尖(打《論語》一句)——小大由之

莫中美人計(打《論語》一句)——戒之在色

退席(打《論語》一句)——不在其位

門外漢(打《論語》一句)——未入於室也

爲儲戶保密(打《四書》一句)——慎言其餘

洪湖歌聲融暮色(打《滕王閣序》一句)——竄梁鴻於海曲

迴歸洛陽(打《前出師表》一句)——還於舊都

科舉制度(打《前出師表》一句)——試用於昔日

人家在何處(打《前出師表》一句)——以諮諏zōu善道

子游(打《聊齋志異》一篇名)——鼠戲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