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大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2016年大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圓圓的月亮,相聚的情;圓圓的花燈,歡樂的情;圓圓的湯圓,溫暖的情;團圓的心願,歲歲的情。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2016年大學生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話說正月十五 韻味不同凡俗

我們翠溪村管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十五一到,家家戶戶重又忙碌起來,包餃子、做祭祀、放鞭炮、掛燈籠,所做的事兒與過年時是大抵一致的,只是不用再貼對聯、打掃屋子了。稍大一些時,才真正知道正月十五其實叫元宵節,與過年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一切是從書裏看到的。正月十五里要吃元宵、鬧紅火、看大戲,這個節日裏所要做的事兒其實要比我想象的豐富許多。元宵節裏的一切事兒滿溢着活蹦亂跳的意味兒。

對元宵節更深一層的瞭解,是我已經離開翠溪村到外地求學。外頭的世界大,過十五鬧紅火要比村裏、縣城裏見識到的精彩熱鬧許多。看煙火、逛燈會、猜燈謎,所有這些精彩熱鬧的場景十分地吸引我,同時,書籍裏對元宵節的介紹與論述也讓我感興趣。從書中我得知,正月十五還有一個文縐縐的稱呼——上元節,之所以這樣稱呼,大抵是因了這一天是上元天宮賜福的日子,其中的傳奇神祕的意味兒真是讓人浮想聯翩!只是沒有把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的,由此我便猜測,那“過十五”只是我們翠溪村特有的對正月十五的俗稱了。元宵節在古時候可是一個頂重要、頂熱鬧的節日,似乎要比過新年還熱鬧。在宋代,元宵節還是男女相約相會的最佳日子,因爲那時禮教的藩籬濃重嚴密,閨秀在平日裏是不許踏出閨門的,只有在元宵節前後,纔可以不分男女,一同玩樂,稱爲“元宵馳禁”。還有就是,古時候的元宵節不止一天,在唐代,“燈節”就有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了,到了宋代,更是增加到五天,從正月十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只是這些風俗隨着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也就漸漸地消亡了。但我卻由此設想,那過節嘛,只是一天的事兒纔算精當,倘若拉得太長,便也就淡乎寡味了,只是不知古人作何感想。那個時候,元宵的種類多,花樣兒奇,就連其味道也有香、辣、酸、甜、鹹,真可謂是五味俱全了。看到這些,我便感覺,我們翠溪村偏遠、僻陋得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了。

古時候的文人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元宵節的詩詞,其中最有人生況味的自然還是要數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這兩首詞都借元宵夜繁華熱鬧的燈火景緻襯托一種悽楚的身世之感。熱熱鬧鬧的背後,掩藏着濃重的、難以明言的感傷,國事家事夾帶着幾多對人生的惆悵滄桑,偏偏就在元宵節這個本來熱鬧、歡快的時刻,不合時宜地爆發出來,看來,人世間真是沒有完滿、完美的事兒。而梁羽生筆下的元宵節則又是別一種的人生意興,火樹銀花的元宵夜偏偏被俠客攪弄得驚心動魄,就連傳奇話本《興唐傳》裏的瓦崗英雄,也同樣將起事的日子選在了元宵夜,秦瓊弟兄六人就是藉着元宵夜的熱鬧勁兒混入長安城,大鬧長安城的。可這些畢竟是文人的杜撰,傳奇的成分太濃,滿溢着活蹦亂跳的意味兒,只是讓人看着樂樂罷了。

無論是最爲流行的稱謂——元宵節,還是古時候曾經有過的稱謂——上元節,內中都蘊含着不同凡俗的韻味,就算我們偏遠一隅的翠溪村,把正月十五叫做過十五,不用說,也是個吉祥的稱謂,人們那樣稱呼它,正是把它當做過年一般來對待的。當然,在我記憶深處最爲鮮明的還是兒時在翠溪村裏過十五時做祭祀、掛燈籠、放鞭炮,還有在縣城裏看紅火、看大戲,至今回想起這些事兒,還是那麼真真切切,熱鬧、古樸又醇厚,令人難忘。

  花籃馬燈舞鬧元宵

花籃馬燈舞是上海松江區新浜一帶慶祝元宵節廟會的傳統文化項目,日前新浜鎮舉行了一場熱鬧的花籃馬燈舞表演,喜鬧元宵,引來衆多村民爭相觀看。

只見演員們身穿傳統戲服,扮演法海、呂純陽、李三娘、白娘娘、頭馬等角色,手持花籃、彩馬、水擔、合鉢、黃綢大傘等道具,在民間打擊樂“七字鑼”時而輕緩、時而有力的伴奏下,不斷變化表演動作和隊形。雙推磨、串如意、打回龍、蛇蛻殼……傳統陣法一一亮相,把“篷船借傘”、“斷橋相會”等傳奇故事演繹得惟妙惟肖。

在現場組織表演的花籃馬燈舞傳承人鬱躍峯介紹,新浜花籃馬燈舞原名“串馬燈”,以馬燈和花籃道具命名,松江區新浜鎮在歷史上曾有“山歌馬燈鄉”之稱。花籃馬燈舞初期只有4馬4花籃,扮演《水滸》、《白蛇傳》、《呂純陽三戲白牡丹》等劇目中的角色。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充實,出現了6馬6花籃、8馬8花籃等。在表演形式上,當地的民間順口溜形容爲“嵌寶如意野貓洞,八角落線大定勝,碗架被拍打回空,斷橋相會雙推磨,天地銀鵝至尊寶,梅花長三加板凳”。

鬱躍峯說,以前每逢元宵佳節,新浜組織燈隊,一般先在廟場齊燈串舞,然後逐家登門,村民們則家家煮菜備酒,邀集親友前來觀賞,並備好“紅紙包”,饋贈燈隊。第二夜起開始去別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鑼鼓聲中,馬燈、花籃紛紛亮起燈火,村莊燈光閃爍,時隱時現,氣氛熱烈,場面壯觀,整個活動要持續到正月底才收燈結束。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花籃馬燈舞的表演隊伍中,還有不少“80後”的年輕面孔。這些年輕人來自各行各業,有政府行政人員、企業會計出納、老師和社工等,不少年輕人成了花籃馬燈舞的粉絲,這讓鬱躍峯更加興奮。據瞭解,新浜花籃馬燈舞已被列爲上海市非遺保護項目,傳承人達到了34人。表現形式上也從單一的行街表演,發展到舞臺表演等多種形式。近年來還受邀參加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並作爲上海傳統文化表演形式,在世博會期間與國外友人進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