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端午包糉子日記3篇

端午包糉子日記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一天將要結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穫的,是時候寫好總結,寫好日記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包糉子日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包糉子日記3篇

端午包糉子日記1

端午節到了,放了三天假,經研究決定,我們既不回婆家過節,也不回孃家過節,就在合肥過了,因爲孩子們都跑了,一個到姥姥家去了,一個到奶奶家去了,就剩我們兩人在家了。我哪也不想跑了,天天上班跑來跑去跑累了,心裏根本就不想過節,只想休息調整一下,孩子們都不在家,我反而輕鬆些,不必爲了吃什麼喝什麼而費腦筋。休息是休息,也得爲孩子們做點事,他們愛吃葷糉子,我決定親自包一些,管他們吃個夠。

說幹就幹,前天中午剛想好,下午我就去買了糉葉,又買了糯米、花生、還有其他八寶,又從冰箱裏拿出香腸臘肉,準備葷、素各包一種。聽這架勢,覺得自己像是個老手,其實我從沒,今年還是頭一回。因爲是頭一回,就幹了許多沒頭沒腦的事。買糉葉時,自己不知道要買多少,就由着小販推銷,看疊得整整齊齊的糉葉一捆沒幾片,就買了幾捆,到家拆開一數,竟然有一兩百片,估計要浪費很多片了,我是沒本事包完這麼多糉子。買糯米時我竟然又買了好多斤,小區裏的大姐問我是不打算包糉子賣,看樣子又買多了。其實我是在想那麼多的糉葉就得配這麼多的米,但最主要的是我沒有考慮一下自己的能力,估計包完全部的糉子,三天的假期都不夠用,因爲我不會包糉子。爲了能包好糉子,我從網上下載了很多種包法,而後花了許多時間慢慢研究,自己覺得差不多真會包了,就決定開始大幹了。前天晚上六點四十五分(特意看了一下時間,來衡量一下自己到底要多久才能包一個),正式開始包第一個,看網上下載的每種方法都很簡單,可真包起來是要命的難:顧了上就顧不了下,好不容易底下包緊了,上面又炸開了,上面捂住了,可下面又漏米了。就這樣包了拆、拆了包,把一片糉葉都搞得爛糟糟的了,糉子還是沒包好。於是我決定開始捆,每片糉葉裏放一丁點米,而後把它裹起來,再用線捆上。可這種笨方法我居然也包不緊,米還是往外漏,那時突然想打自己一頓,幹嘛沒事吃飽了撐得,包什麼糉子,害得一下午的好時間都浪費了。不包的話,這麼多的糉葉和洗好的糯米就浪費了,只好逼着自己繼續包。到七點三十五分,終於誕生了第一個看起來像糉子的糉子,實際上是一個用線繩將糉葉捆得密密麻麻的所謂的糉子,用了將近五十分鐘才包了一個,估計背一首千字以上的文言散文也花不了這麼多時間。繼續捆糉子,到第十個的時候,慢慢有了感覺,開始會包了,到第二十個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得上眼了。到了晚上十二點二十分,終於徹底包完了!按時間價值計算,我的一個糉子得賣十五塊錢一個才能包上本。瞧我這一下午一晚上乾的事,浪費了這麼多時間,不過明年後年,我就不會再浪費時間了,熟能生巧嘛。

昨天將糉子煮好了,嚐了嚐,味道還真的不錯,兩種餡的都很好吃,很有成就感。這兩天沒事時就吃糉子,真的快給撐死了。這就是累並快樂着的感覺。

端午包糉子日記2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每年一到這時候婆婆就會包糉子,煮茶葉蛋,都是我愛吃的。可是我只會吃,卻不會做。今年我也想學習包糉子,於是就和婆婆約好了今年我要跟她學包糉子。

放了學,我就飛奔似得跑回婆婆家,婆婆已經準備好了需要包糉子的食材:糉葉,泡好的糯米,醃好的瘦肉,還有蜜棗和花生,旁邊還放好了一團綁糉子的棉線和一把剪刀。我連忙放下書包洗好手,搬來小凳子坐在了婆婆的身旁,準備着好好學習。婆婆拿起糉葉告訴我:“首先糉葉要洗乾淨在開水裏燙一下,第一,乾淨殺毒,第二糉葉燙過以後不那麼容易開裂,有韌性,包出來的糉子不容易爛葉露餡。你看着我先包一個,是怎麼包的,你再包。”我點點頭。只見婆婆熟練地拿起兩片糉葉並列坐落排開,大拇指按着棕葉一邊旋轉了一下,就扭成了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抓一把泡好的糯米進去,再捏了幾塊醃好的肉進去,然後再抓把糯米蓋在肉的上面,再澆上水,米就變得瓷實多了,然後婆婆把上面多餘的糉葉像蓋小被子似得一窩,就把糯米嚴嚴實實的抱在了糉葉裏。婆婆笑着問我:“麥子,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屈原的人,他非常受民衆的愛戴。所以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就成了今天的端午節。”看到婆婆包好了一個,也沒有那麼難,我就迫不及待的也拿起糉葉開始學着婆婆的動作包了起來,可是不是一不小心撕裂了糉葉,就是米漏在了外面散了架。哎!原來這糉子吃着香看別人包很容易,可輪到自己卻是這麼難啊!算了,我還是等煮好了吃吧!坐在旁邊看着婆婆包着糉子,汗水從婆婆的額頭鬢角滑落,我開始感覺到慚愧,總吃不勞而獲的食物多不好呀!再說向困難低頭也不是我的風格!於是我重新拿起糉葉學着婆婆的動作小心翼翼的旋轉成漏斗,不是總露餡嗎,這次我少裝一點餡,慢慢地蓋上蓋子,喊來媽媽幫我捏緊糉子,拿着棉線,學着婆婆一頭咬住繩頭,一邊在糉子上使勁的纏來繞去,結緊繩結,只見糉子被我五花大綁的像變成了一個木乃伊一樣,看到糉子的可憐像,我和婆婆,媽媽開心的笑起來,儘管第一個作品不是盡善盡美,但是我很開心,因爲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了經驗,在媽媽的幫助下,我又成功地包出了第二個,第三個……肥肥的大肚子,碧綠的外衣躺在鍋裏,一個比一個漂亮!

端午包糉子日記3

這幾天頻頻看到、聽到的一個詞,就是端午節。這纔想起,哦,又到端午節了。

一說到端午節,在我的腦子裏即會浮現出一系列詞,菖莆、糉子、香袋、龍舟、還有就是記念屈原。彷彿這些東西和場景就在眼前,而最醒目放大的鏡頭就是包糉子。那是過去的老牆門裏,每當端午節來臨除了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菖莆外,最有趣、隆重的一件事就是包糉子。那糉子可爲花樣繁多、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那時老牆門裏有一戶上海來的阾居。她們家包出來的糉子是用綠色的蘆葉包的,裏面是清一色的純白糯米,很簡單,聞着有一種清香味,個小小的,殼綠、肉白,柔柔的,吃到嘴裏軟軟的,嬌小、可愛。而我們寧波人包的糉子,個大、芯實,有時,一個糉子一家人也吃不完。當然也可以包小的,有時小孩喜歡玩,就用邊角料的箬殼,包成一個個米妮狀的串起來,一掛掛的,第二天早上出鍋後小孩都會搶着要,要是起牀晚沒搶到還哭鼻子。我們這兒通常的糉子一個叫鹼水糉,那就是糯米加上鹼,另一種叫豇豆(赤豆)糉,除了糯米再加豇豆。這糉子靠火功,這火功到位,糉子就糯、稠,特好吃。這種糉子是用我們這兒鄉下山裏毛竹筍殼,叫箬殼,這箬殼用之前先得用水泡,然後把它一張張攤開用一塊石頭壓着在水裏泡一晚上。這樣第二天要用時就不會再卷。包糉子的糥米也要浸泡一晚上,如果要包些花色糉子,那再放上些豆類等。這樣浸泡一晚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淘洗乾淨,放上食用鹼伴勻,這樣就可包了。最有趣就是這包的過程。那時我還小,卻過早的操起了家務,家裏的大小活兒都得由我做着。自然每到端午節這包糉子也離不了我,一開始是阾居幫忙,我就在邊上學,也不知是我是家裏的小當家求知心切,還是原本對這些動手猶似女紅之類的事,我學得特快。有的和我一起學着的阾居小朋友,怎麼包也學不會,也許是她家裏條件好吧,因爲媽媽會做。那時我不但學得快還包得好,後來我不但自己家包,還幫別人家包,再後來乾脆自己家就不用包了,因爲我包的好,阾居都喜歡我包,她(他)還誇我的包得糉子不但結實還樣子好看。我特高興不覺得累,等一家家包完,看到由我手裏包出來的大大小小、凌角分明、尖尖的糉子,心裏別提有多這高興了。等第二天一早,阾居們每家都會拿幾個糉子來,呵呵,這樣我會收穫好多的品種不樣的糉子,吃着這稠稠糯糯清香撲鼻還帶着阾居們誇獎謝意的糉子,感到特別的親切、溫暖,可眼裏時常會偷偷地含着淚花。

過二天又是端午節了,而現在再也用不着那樣繁鎖的包糉子了,想吃就買,隨時都有且品種花樣繁多。可每到端午節來臨之際,這些陳年舊事又會從心底浮起,揮之不去,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