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筒子樓情思的情感日誌

筒子樓情思的情感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如今,說起咱北京的樓,那可稱得上是立體的“音樂”,立體的“詩"。它們千姿百態、鬥豔爭妍,呈現出一派華美、博大的首都氣象。每次到北京,面對着巍然矗立、流光溢彩的樓羣,都會引起我一股懷舊的沉吟:像我幾年前住過的那種筒子樓如今還多嗎?

筒子樓情思的情感日誌

筒子樓,確實像個筒子。長長的過道,十幾戶人家,幾十口子人出出進進,都走一個門兒。樓道里沒有一扇窗子,再加上是最底的一層,光線很難鑽進來,大白天也黑乎乎的。筒子樓原來作學生宿舍時,樓道還寬敞些,可教師沒住房搬了進來,一門一戶,門口就是廚房,腳下有障礙,四壁煙熏火燎,真是“張飛遇上了李逵”——黑到一塊去了。走在路上,格外小心,如果迎面來了人,趕緊側身也難免撞到身上,有時稀里嘩啦把鍋碗瓢盆碰到了地上,能“贏”來了一串串嘻笑聲!

有趣的是,住在這裏的十幾位老師居然有四個姓李,三個姓馬,兩個姓黎,兩個姓麻。有時學生來找我,在樓道口喊一聲“李老師!”登時,五個門全開了,探出五個頭來。喊一聲“馬老”也有五個人探頭詢問,原來是“馬”和“麻”放在“老師”前頭,根本分不清楚。沒辦法,後來學生只好直呼其名了。

住在筒子樓裏,彷彿住進了大雜院。誰家吃什麼,光憑鼻子聞,就知道個八 九不離十。誰家有什麼新鮮事,不用打聽,也很快明瞭。黎老師最先使用煤氣罐,切菜的聲音格外響,說話響聲特亮,透着喜氣;麻老師買獎券抓了一輛自行車,全樓都爲他高興;馬老師家燉狗肉,滿樓道飄香,燉熟了,馬老師端個小碗兒挨家挨戶送,人人都嘗一口,他才滿意。

後來,老師的生活水平全提高了,一時掀起了一股購物潮,小小的樓道口,每天都有家用電器往裏搬。你家買來了“雙缸”,他家運來了“冰箱",你家購來了大屏幕彩電,他家進了錄相機、吸塵器……繁忙熱鬧之中,用電量猛增,平時喜眉笑眼,一到收電費時“晴轉多雲”,居然埋怨孩子不聽話:白天看電視,晚上開燈寫作業。

一家有難,大家幫忙。不必說大事小情全都熱心隨着,就是做飯時沒了醋、缺了鹽,只要說一聲,準保有人送過來。年紀大的.張老師兩口,從沒爲買煤發過愁,樓裏的兩個小夥子全包了。筒子樓雖說窄窄巴巴,可每天都洋溢着歡聲笑語。

兩年前,學校蓋起了教師宿舍樓。筒子樓的住戶們就要喬遷新居了。大家樂不可支也有幾分悵惘。樂的是從此“鳥槍換炮”。安居樂業,住房無塵雜,乾淨又敞亮;憂的是幾年來的感情藕斷絲連,馬上分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於是,有人提議:“每週至少串一次門。”大夥一致附和。

一晃兒遷進新居兩年了,每週串門的提議並沒實行起來,大概一來是忙,二來也是進門要換拖鞋的麻煩所造成的。但大夥的心還是連着的。前幾天,張老師的女兒結婚,住在筒子樓的原住戶全去了,歡聚一堂,一個也不少。不管怎麼說,艱苦的生活,融洽的人際關係,是值得人回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