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這一教學內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說明文單元中,這一單元以科學爲主題,明確要求學生留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要講究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全文計劃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共設計了五大板塊。先由教師朗讀有關四季的着名詩句讓學生猜出季節並說出依據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內在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緻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把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典雅的語言特點。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一)滿足的地方

1、備課充分,構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個教學環節的語言銜接上,只要下功夫,收穫還是挺大的。

2、導語的設置效果良好,爲後面的教學創設了有利的學習情境。

3、學生課前預習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學生回答問題的速度和正確率超乎教師的預設,爲順利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4、提問的技巧,也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因素。

5、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靈敏,學習愛好較爲濃厚,爲學習後面幾篇科普文作了鋪墊。

(二)反思的地方

1、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不合理,由於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出了教師原來的設計。因此,在備課時應設置少量反饋性的習題,以備課堂需要,這樣既重視了能力練習,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同時也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了。

2、對學生的評價定位有待於加強。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瞭解,我預設的問題有的沒有達成我預想的效果。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教學點。不過也證明可以依生隨堂,鍛鍊老師的隨機應變能力。

當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課堂反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學生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更多一次實現需要的滿足!”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係,關注學生的學習愛好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今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將不斷反思,發揚好的方面,改進並完善不足之處。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2

一、教學設計簡介

這堂課一開始我是用一段音樂導入,營造大自然的氛圍,然後用一組圖片讓學生們感受春夏秋冬的變換,告訴學生們大自然的語言其實無處不在,接着是預習檢查,主要是字詞注音和多音字,然後是簡介作者。再接着就進入問題探究,這堂課的重點其實就是讓學生們學會梳理重要信息,所以那幾個問題都圍繞篩選信息展開,而且正好把課文中的重要內容理出來,這裏我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把問題進行分工,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交流,然後其他組成員可以選擇主要分析這個問題的小組中的任何一個學生回答問題,小組間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好,應該說那幾個問題都還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們都能很快從課本中找出。後來就進入延伸,我告訴學生們,我國古代有很多農諺,讓學生們找出包含物候知識的農諺。

二、反思

1、吃透教材

這堂課一直到延伸,問題才真正出現,因爲很多學生找的農諺其實並不包含物候知識,可是我因爲沒有把關於物候的知識進行鑽研,自己對於這塊知識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更正,導致學生上完這節課後仍然不知道到底什麼纔是物候現象,所以這應該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大失誤,教研員說的非常對,我的這節課屬於淺入淺出,但是該說明的問題仍然要帶着學生解決,這篇課文的標題是叫大自然的語言,但教師也不能泛泛而上,因爲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後,應知道其實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物候的,而物候現象課文中說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動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現象。我想我對於教材的鑽研實在是太欠缺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開課,課後有人請教他,到底花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教師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纔是我們教師真正應該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師說:“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爲一個學習者,走出職業的孤獨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態學習,其次纔是教書。”教師自己要吃透教材,並能自由駕馭教材,聯繫實際,做到深入淺出,才能真正向學生傳授知識。其實對於這次的課,我覺得反映出不少問題,因爲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個鑽研思考的過程,所以總會出現漏洞。而別人總能發現很多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細節問題的處理

這堂課給我的第二個重要感觸是細節問題,因爲當時我用的是課件上的,有一個環節是通過一組圖片來顯示季節的變換,用的是四個季節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過這幾張圖片告訴學生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因爲它們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換,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圖片本來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選的卻是春梅而不是臘梅。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小細節,但是教研員很快就發現了,說明我的課件做的不夠嚴謹,雖然我在之前已經很多次放映卻都沒有發現。還有一處就是在預習檢查時有一個“衰”字,我把它當成了多音字,而事實上這個字並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區別,人家都說細節處看成敗,所以一節課的好壞真的也能看出是否“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啊!

3、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然教師的鼓勵也相當的重要,課堂上出現了另我很吃驚的現象,該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而且從來不在課堂舉手發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學都很吃驚的是他竟然舉手了,因此,我當即給予表揚,沒有想到他回答的還真不錯。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纔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對這門學科逐漸有了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3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鬆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範例四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教師爲學生籌劃一切,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爲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在這節課中沒能夠更新觀念。在以後教學中應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着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並以此爲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並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5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

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紮紮實實落到實處。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麼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爲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範例六上了一節公開課,有很大的收穫,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這是一篇說明文,而且是事理說明文,對於說明文比較枯燥,道理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類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熱愛這門科學,真需要教師動動腦筋來備課上課,經過集體備課,我們說說自己的上課方式,在說課中我知道了文章確定的重點是生動準確有條理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順序,之外還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後,選擇教學方法,採用精講,然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學,在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說明文應該有直觀的教學課件,經過精心準備,找到了適合學生的課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研究了學生,研究了大綱,新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風格,準備上課。

可是對於文章的內容與教學形式怎麼和諧統一,應用自如還是一個問題,因爲平時應用課件次數幾乎爲零,所以初次應用一定會有問題,因此在家裏、學校,反覆實踐後才上了這節課。感覺效果不錯。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大自然中充滿神奇,身處鄉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這樣的生長環境使得本課的學習輕鬆了許多。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是圖片猜謎設計,孩子們都能快速說出答案,課堂氣氛比其他新課的學習好很多,學生也在最短的時間裏融入了課堂。

這篇課文看似很長,但內容條理,學生只需弄懂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2、決定物候學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小組合作學習,並通過討論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下,課堂重點完成較好。

因本文說明文的文體形式,在說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們也都能找到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運用,但對說明方法的好處卻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話口難開,爲解決這一難題,我建議學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態,使用了何種說明方法?其次,強調重點字詞,比如:列數字的準確,打比方的生動,作比較的突出,舉例子的具體等等。最後,再練習具體句子分析,套進內容予以闡述。有了這樣的步驟,學生的回答內容清晰了許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語文基礎的薄弱,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壓力之時,也時刻提醒自己,前進,堅持!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一個月的精心準備,三次試講的反覆磨課,下班之後的一遍遍在教室想象和學生交流,這一次的語文視導活動,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要磨出一節課是多麼的不易。經過這一個月的努力,在視導當天的課堂上,面對學生突發狀況的遊刃有餘,面對每一個孩子回答之後的及時反饋,以及課後教研員的評課,都讓我意識到了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這次的視導工作,我也對於語文課堂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

作爲一名語數包教的老師,很容易在課堂上語文、數學課的風格很是相似。回憶自己的課堂,在數學課上相比之下還是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樂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能是文科出身的緣故,我的語文課更偏向於傳統的高年級的語文課,老師的講授更多,學生的說和能力培養並不多,在語文課上,我更注重於對學生語感和語言表述的內容,願意幫助學生說出語言優美的句子,而對於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並不多。

這次視導我講的內容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爲我講課時識字寫字一直是弱項。在聽了組長趙老師的一節第一課時之後,我大致找到了自己上課的方向,並製作了生字卡片,短語卡片等輔助教學的工具,力求在課堂上增加趣味性,讓學生從枯燥的學習詞語和生字中尋找到樂趣。課後的評課中,教研員也對這種形式很是鼓勵,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改進的問題。

在這一課中,我一共出示了12個詞語,分別是“大自然”、“語言”、“以爲”、“告訴”、“粗心大意”、“逗號”、“魚鱗上”、“釣魚”、“看不懂”、“圈圈”、“汪洋”、“鑲嵌”,還有7個短語,它們是“別以爲”、“到處都有”、“永遠看不見”、“總也看不懂”、“仔細觀察”、“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巔”。這些詞語和短語有一些是比較難以理解的,需要老師介紹資料和幫助理解,比如“鑲嵌”、“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巔”,而其他的詞語有一些是需要注意讀音的,如“告訴”、“魚鱗上”、“圈圈”。這三個詞語都是最後一個字是輕聲,在教學中完全可以把這三個詞語放在一起讓學生去讀,發現這些詞語的特點,自己發現最後一個是輕聲。這種歸類的方法和把詞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既可以減少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重複性的帶讀,也可以給學生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除了這些需要理解和需要正音的詞語,還有很多詞語雖然有必要找出來讓學生多讀,但並不需要所有都講述和老師反覆帶讀,這樣既浪費時間也沒有給學生機會去自己學習和體會。

視導結束了,但日常教學工作還在繼續。在第二天的語文教學中,我利用《方字歌》這一課生字基本都是方的形聲字的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生字、記字形、讀詞語,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也有很多學生能很好地區分這些生字,用自己的方法去記字音、記字形。經過這節課,我才知道,原來孩子們已經有能力可以自己學習比較容易的生字了,他們已經在日常的學習中掌握到了學習的方法,而這些能力和方法正在被我在課堂上壓制着。思及此,我真是汗顏。

想到這裏,我寫下了這篇反思的題目,語文課堂上適當地放手是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的,多放手,讓學生去摸索,正向學校的潤澤教育,在潤澤課堂上,尊重學生不僅是在語言上尊重學生,更應該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真正在潤澤課堂上收穫知識,我們也真正成爲一名潤澤課堂的締造者。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大自然的語言》作爲說明文單元的裏面的教讀文章,如何通過本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說明文能力,成爲我們教師教學重點。

其實對於任何一篇文章來說,首先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也不例外。

1)學生自由閱讀。此環節可以是學生自己閱讀,也可以同桌一起完成。今天上課中,更是出現有趣的環節,一同桌兩名同學以“石頭剪子布”遊戲形式選擇朗讀段落,吸引了附近同學,使得本來枯燥的文字變成歡快閱讀。

2)大家一起閱讀。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班級同學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朗讀的段落。同時教師佈置任務,完成雅詞佳句的積累,完成每段信息的篩選。

3)全班共同交流。通過以上的兩次閱讀,加深了學生對於文本的瞭解。

完成

1)雅詞佳句的積累。比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翩然歸來、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年年如是、周而復始、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

2)七嘴八舌談對文章的理解。讓每名同學根據自己閱讀的水平,說說文章寫了哪些內容。設計提示:我通過(第幾段),知道寫了

首先,我給學生示範:我通過文章的第一段,知道按照時間順序寫了一年四季自然變化。然後同學們根據自己閱讀情況談一談其他的段落。

在學生七嘴八舌過程中,教師黑板板書。所有段落都概括結束。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再好的課堂設計如果脫離了學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樓閣。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讀學生。教師只有事先研讀學生,在預習時有的放矢地進行交流,上課時纔能有效地引導。

我在預習課的時候,發現學生不大配合,嘗試着交流了幾次,都碰了壁。此時,我沒有積極想辦法,進行疏通和引導,卻急於求成,只想快點完成自己的預習任務,喪失了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最好時機。以致學生在課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現自己,課堂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這是這節課我最遺憾的地方。

今後,我還需要多學習如何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研讀各種各樣的學生,在備課中關注他們,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鼓勵各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新版小語實驗教材中課文教學是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不要求分析課文,在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能適。當地引導學生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爲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爲常見的現象入手爲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

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操。朗讀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使一些靜止的畫面在學生頭腦中跳動,使枯燥的語言變的生動有趣。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們要注重學生們朗讀的訓練。

例如: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留給學生充分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們通過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來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其次我又引導學生們邊讀邊想象。如讀“多麼像遊動的逗號”時,想象春天來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歡快地游來游去,多麼可愛,多麼有趣!學生們邊讀着邊想像着語句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讓學生們聯繫實際,讀中感悟。如:“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讓學生們結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學生們知道只有仔細觀察,纔會有所發現,並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二、走進生活,探索大自然奧祕

大自然是部百科書,是位博學家,大自然中有許多語言,它會告訴我們天氣,季節,年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奧祕。

課前我讓學生們蒐集了相關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時,我並不是讓學生們照本宣科的讀出來,而是讓學生們仿照詩歌的形式讓說一說。學生們的蒐集、交流的資料五彩繽紛。

你看那南飛的大雁,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秋天已經來到人間。

你看那晚霞滿天,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預示明天是個好天氣。

你看那螞蟻搬家,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這一環節不僅豐富了“大自然語言”的內容,而且使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瞭解“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三、利用課件,激發學習興趣

這堂課我藉助多媒體,將學生們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尤其是學生們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了學生們濃烈的興趣,並且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

這些無聲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慾望,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範例四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教師爲學生籌劃一切,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爲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在這節課中沒能夠更新觀念。在以後教學中應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着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並以此爲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並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爲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學會兩個生字,認識新詞,理解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

一、本節課中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閱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低下身子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把課堂留給學生。

(二)這堂課我藉助電教手段,爲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

尤其是學生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學生們濃烈的興趣。

(三)整節課的環節清晰,有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小練筆。整節課設計過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級教材的特點,正確把握了教學要求,使得這節課體現出低年級以識字爲主的年級特色。

(四)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讓學生朗讀,有自瀆、同桌互讀、指名朗讀,也有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朗讀比較有味道,說明平時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還是比較到位的。朗讀的形式不一,目的確是明確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自瀆、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在講解第四小節時,有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設計了一個問題“爲什麼喜馬拉雅山的山巔發現三葉蟲化石就說哪裏曾是汪洋一片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難度大了,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怎麼引導都得不到預想的答案。解決方法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在這小節大自然用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級課文的學習主要任務應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級要求的細、深、透,應體現出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員吳琳撰寫的。讀完她的文章後當時真是心潮澎湃,她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解讀的絲絲入扣,真是學海無涯呀。我以吳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爲結束語與老師們共勉:理想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盞燈,總在不遠的前方召喚着我們,讓我們懷着語文教學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着。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爲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爲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爲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爲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於朗讀、難於理解。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這一節課主要教學過程分五步:第一步,聽寫生字詞,課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閱讀的興趣。第二步,上機打開主題網站進行課文朗讀,爲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在閱讀中學會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彙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於觀察的習慣。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着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往”這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採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於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爲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並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於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他問道:“那如果看不到白雲,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嗎?”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後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蒐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我頗費了一點周折,緣於對教學目標的取捨舉棋不定。 在備課中,我發現這篇課文具備的教學目標涵蓋了所有說明文的知識點。還有運用描述性的

語言進行說明的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有文章寫作結構、語言的概括等基礎知識點。一共兩個課時,教學什麼?

從最近一次的單元測試卷的反饋來看,學生在說明文的練習裏主要還是表現出了對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明對象的特徵不能準確概括的不足來。因爲學生把握說明內容的準確性不夠,而這種能力的欠缺又是由於學生在閱讀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這樣就進一步顯示出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有不足,這是產生學生運用搜集信息的分析歸納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這方面提供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和典型,很有利於學生通過實踐去體會如何在閱讀中搜集有效信息,並對蒐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運用,實實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於是,我決定着重進行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提高圈劃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的能力,學習通過關鍵句來概括、把握全文說明的主要思路和內容。第二是品讀科學小品文生動的說明語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的確很需要,也很實用。雖然教學進程一開始走了一點彎路,但是畢竟通過紮紮實實的“咬文嚼字”,學生對如何通過圈劃關鍵語句,搜尋有效信息,有了認識上的進步,堅持這樣的訓練,能力的提高會指日可待。 通過這堂課的實踐和研究,我越來越感受到,備課備教材時,不僅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形式、思想,並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即“教給學生什麼”,還需要結合學情的反思來確定教學目標,即“學生需要學什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很多時候,佈置課前預習,學生是很吝嗇將時間用來讀課文的,脫離文本完成導學案,毫無作用!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節,要深入賞析。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