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從“修辭立其誠”說“有文采”

淺析從“修辭立其誠”說“有文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修辭立其誠出自《易傳》。修辭就是修飾詞句,是指寫作語言,立其誠是指文章內容要實在,誠實,說真話,抒真情。文章能打動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採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動的事,用真誠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現。修辭立其誠,誠是內涵,辭是外殼,誠爲辭本,辭以誠存,立誠之辭才更有價值和魅力。修辭立其誠這句話,對於寫作者來說既是一個基本底線,又是一個很高標準。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修辭立其誠一直是撰文著書時的一個基本原則。它要求我們在寫作時要誠,要真,心裏怎樣想就怎樣寫,落在紙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裏的真實想法,不能說假話、寫謊言,即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淺析從“修辭立其誠”說“有文采”

文采源自《墨子·辭過》:刻鏤文采。意爲豔麗而錯雜的色彩,採跟質相對。現在所謂的文采指語言運用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表現力。2010年全國高考考綱對有文采是這樣表述的: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在閱卷老師眼中,有文采就是指大段的鋪陳排敘,形式精美的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引用名家詩文,改編名人故事

現在中學生作文普遍追求文字的優美,辭藻豐富,這種追求應該說對提高語言表現力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種傾向,那就是華而不實。文章重在內容充實,只要內容充實,無論是語言華美還是質樸,都是好文章。中學生作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有人崇尚華麗,有人崇尚樸實,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看到每年高考過後各種媒體上刊載的高分滿分高考作文,我們就不禁要瞠目結舌了。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實:許多人錯誤理解高考作文評價標準中的有文采,已經把寫作誤導到追求華美、堆砌詞藻、綺麗浮華的文風上去,違背了修辭立其誠的原則。

學生熟悉一些歷史掌故,背誦幾段哲理名言,然後將二者攪拌混合,再對作文話題作簡單思考,對人物形象作隨意附會,一點兒文學常識再加上一點兒文學想象,最後拼裝在一起,一篇文采飛揚底蘊厚重的高分作文誕生了!與你爲鄰,可以明志。儘管前路障礙重重,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們要像屈原一樣吶喊吾將上下而求索,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實現人生的抱負。儘管揚帆學海苦作舟,但我們要像李白一樣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與你爲鄰》)滄海霽月,落崖驚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在餘音繞樑的低迴處,在清風送爽,點點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簾燕,在歸途中幾度徘徊。(《滿身花雨又歸來》)這些文章看起來很美,但又有多少內涵呢?

下面節選2010年全國Ⅱ卷一篇滿分作文,文題是《一任花前盡醉歸》,文中寫道:血液中含一份溫柔,笑靨中秀二份清愁,回眸處淌一派風流,我可以這樣閱讀你,我的書卷,你觸手可及,側耳可聽,傾心可尋,我願予以真心,陶醉在你的懷抱,尋找,是誰也阻止不了的願望;古韻,是蔥蘢如竹的書卷印象。借一曲銀宇笙調,一羽白鶴,我在詩歌中交出心靈,你行走於燈下紙上,寬袍水袖間,散發出馥郁的芳香。當謝靈運把船泊在彭蠡湖口,一輪皓月當空,詩人獨立船頭,遠方燈綵悽悽,島影幢幢,而岸邊卻是蒹葭蒼蒼,野菊燦燦,乘目聽衰,浥露馥芳蓀,天籟的親切,花朵的嬌羞,以及天地間一時無所知曉的玄機與奧祕,此刻,一杯清茶,一盞薄酒,我彷彿化身成爲了這花塢柳岸旁的一塊石頭,抑或是與謝靈運同遊,我的思想,我的靈魂,早已與他進行着最深層次的交流,塵世的繁雜與混亂得以暫時逃脫,在自然中我彷彿獲得了新生與燭照。必須承認,這篇作文文字非常養眼,作者是讀過一些書,有一定的積澱的。文章言辭華美,富有詩意,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又較爲吻合全國Ⅱ卷作文題關於淺閱讀的討論,得了滿分似乎情理之中。但仔細推敲後我們發現,流光溢彩不亞六朝駢文的背後實則是故弄玄虛,賣弄文采,邏輯也經不起推敲,同時又有幾分是自己的思考呢?華美的'辭藻掩蓋不住內容的貧乏與思想的蒼白。

很多閱卷人看到繁花似錦的所謂美文就神遊於詩意當中,從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所謂的高分甚至滿分作文,讓浮華作文大行其道。縱容浮華的文風,就會導致學生模仿,學不好就生搬硬套,背模板,湊段落;教師也普遍向學生傳授有利於得作文高分的文字編織術,形成了新八股。2010年6月9日的《北京日報》一篇文章提到浙江大學研究生蘇嶽談自己中學時的寫作經歷:高三一年老師讓我們寫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麼題目,我每次都用三個人物:李白、蘇軾、陶淵明,最後高考時也是如此。一本賣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寶典這樣給學生解讀有意蘊:寫作文時,不要說我很悲傷,要說我心靈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說女人和男人應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要說女人應是一株木棉,和橡樹並立在一起;不要說沒有錢,要說與孔方兄無緣自餘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問世後,高考作文寫歷史、寫文化成爲一種風氣。許多考生都熱心於指點江山、褒貶歷史,以表現自己的文化底蘊,花哨的表面難以掩蓋內心的蒼白。一些結構上穿靴(結尾)戴帽(開頭)三段論(用三段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蹟爲文章主體),主題侷限在一個平面上不作深入開拓,讓古人借屍還魂的高考作文實際上就是一種投機取巧。這些作文缺乏真情實感,極盡華美溢彩之能事,深受部分閱卷老師的青睞,因爲這樣的作文符合評分標準中發展等級(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意),得高分似乎順理成章。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爲文造情。對照這個標準,我們卻發現有些學生寫作時要絞盡腦汁地爲文造情,真實的生活不見了,總要到故紙堆中討生活,要用大話、空話、謊話編織成文,來獲取高分。一些教師在教學作文中不是踏踏實實地指導學生觀察、閱讀、思考、積累、構思等等,而是去教學生投機取巧的得分術,豈不可悲!長此以往,語文教育特有的開啓智慧、激發熱情和發掘潛能的人文特性和知識傳播功能就會消失殆盡。

葉聖陶先生說,中學生練習作文是爲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並不是爲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爲了當專業作家。葉老的這段話指出了作文教學的真諦。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的週記或自選題作文往往較命題作文、考場作文寫得真實、自然、流暢。原因何在?因爲在週記這樣的寫作活動中,學生沒有處於壓抑狀態,沒有說謊的必要,沒有爲炫文采而炫文采的需要,敢於袒露真實的自我,而在考試作文中學生爲分數而寫,在高分作文的誘導下,違心地爲文造情爲文造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提倡真實的表達,並非反對有文采的語言,有文采的語言讓人讀起來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高度融合,能夠體現作者較爲深厚的語文素養,但是它的前提條件必須有深刻的內涵,真實的自我。強調有文采,不要忘記誠的內核。

請看下面一篇全國高考滿分作文《一地梨花》的結尾兩段:

梨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都說落盡梨花春又了。可因了父親的誠信我卻說零落的梨花,飛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這個老農民品質的光澤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燼,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這是一篇文采飛揚,飽含摯情的考場作文。作者從真摯的情感出發,抒真情,寫實境,極力渲染父親的優秀品格:誠與信。文中優美的句子隨處可見,生動的修辭信手拈來,各種表達方式靈活運用,而對父親外貌描寫的句子更是精當絕妙,令人回味無窮。真情出自然,文美,景美,人美,情更美。

修辭立其誠,文章的靈魂在於真,立誠之辭才更有價值和魅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要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的話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無論是我們的作文教學,還是高考閱卷,在引導和評判學生的作文時,我們都要堅守修辭立其誠的原則,無論是華麗還是樸素,最根本的一點在於這樣做的合理性、必要性,絕不能引導學生爲文采而文采,矯情造作,更不能把清新自然的作品作爲另類,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