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朝霞不出門是哪個朝代

朝霞不出門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俗語道,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你有聽過嗎?下面是關於朝霞不出門是哪個朝代的內容,歡迎閱讀!

朝霞不出門是哪個朝代

朝霞不出門是哪個朝代

朝霞主雨的說法,最早見於西漢嚴忌所作的楚辭《哀時命》 :“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後來西晉張協的《雜詩十首》之三也有“金風扇素節,丹霞啓陰期”這樣的句子。

再如唐李嘉祐在《仲夏江陰官舍寄裴明府》一詩中提到的:“朝霞晴作雨,溼氣晚生寒。”以及唐耿湋(音韋)《華州客舍奉和崔端公春城曉望》詩中的“向人微月在,報雨早霞生”等等,足見“朝霞主雨”之說歷久而不衰。到了南宋時期,范成大乾脆就直接將諺語寫進了他的《曉發》一詩:“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曉氣散如綺。心疑雨再作,眼轉雲四起。我豈知天道,吳儂諺云爾。”這幾句詩寫得明白如話,使人讀後感覺十分親切。它既說出曉發時朝霞如綺,瞬將欲雨的天氣,同時又點明是根據諺語才做出如此判斷。至於暮霞主晴見諸詩篇的則有唐儲光羲《晚霧中園喜赦作》:“落日燒霞明,農夫知雨止”等等。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中的氣象知識。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是我國的一句氣象諺語。據說在聖經裏也有類似意思的諺語表述,可見不同區域民族在認識總結客觀規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過去沒有今天發達的氣象預報及其氣象知識,但人們憑着長期觀察氣象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了很多靈驗實用的氣象諺語,以指導人們及時預防氣象變化。諺語言簡意賅,但要道出其背後隱含着的真實的氣象本質,揭示其氣象科學規律,卻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

五彩繽紛的霞光是由於日出或日落前後,陽光通過厚厚的大氣層,被大量的空氣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紅色或橙色光染色的結果。當空中的塵埃、水汽等雜質愈多時,其色彩愈顯著。一般而言,大氣塵埃變幅是不大的,而水汽變化卻是很大的',所以霞光顯著與否,一般反映着大氣是否含有大量水汽,如果有云層,雲塊也就自然會染上橙紅豔麗的顏色。無論日出或日落前後出現鮮紅彩霞,都說明大氣中含有大量水汽,但爲什麼同樣是霞光,朝霞就要降雨呢?因爲北半球春夏的風向大都是東南風,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汽基本上是從東南方向輸送而來的,朝霞表明瞭有大量水汽流向本地,而日出後正是氣溫不斷上升、氣流對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氣,又由於我國地勢是東低西高,含大量水汽的地面氣流在不斷西進上升的漂流過程中,容易遇冷降溫,凝聚雨滴,形成降雨雲系,降雨可能性逐漸增大,所以朝霞預示着天氣將要轉雨。

那麼出現大量紅色、金黃色的晚霞又爲什麼預示着天氣晴好呢?因爲晚霞固然也表示着與朝霞一樣的水汽,但由於晚霞已是日落時間,氣溫趨於穩定,氣流對流減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現晚霞,也說明西面天氣已經轉晴或雲層已經裂開,陽光才能透過來形成晚霞,說明東南風西進,水汽在上升演變成往東降雨雲系已經快消耗殆盡,因而晚霞同時也預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雲即將移去,天氣就要轉晴。

那麼爲什麼我們看見的雲圖雨帶移動方向與東南風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並由西面漂流過來的,與東南沿海提供水汽是無關的。大自然往往神祕莫測,它的表象往往讓我們看到的是假象。雖然近地面是東南風,但地球高空卻無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風,雖然地面東南風水汽是在光照氣溫和海拔不斷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風向是向西北,但地面東南風攜帶水汽所形成的雲系卻是在高空西風作用下由西往東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雲圖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東的。但爲什麼由東面形成提供的水汽形成的降雨雨帶大幕也是由西往東順序依次拉開的呢?因爲東面水汽形成雨滴降雨的過程是需要在往西北漂流中逐漸放熱降溫以及被海拔上升擡高的降溫和水汽濃度不斷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進路途的某一區域形成降雨,也就意味着這一區域成爲降溫區域,大量水汽積聚以及降雨造成的雲層氣溫下降。氣溫下降形成兩個結果:

其一,使得東南風攜帶的大量水汽在降雨區域冷氣流阻擋下減慢或停止了西進速度,迫使東南風氣流水汽在氣流壓縮、氣溫上升中就地上升,直接提高本地水汽含量。

其二,積雨雲層氣溫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汽凝結形成降雨雲系由西向東快速發展,於是降雨區域就像多米諾骨牌那樣在冷氣流主導下由西向東展開,由此一場大範圍由西向東擴散的降雨開始了。晚霞出現標誌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氣水汽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隨降雨的雲層降溫現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條件也隨之雲消霧散,好天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