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矯枉過正的成語典故

矯枉過正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矯枉過正出處

矯枉過正的成語典故

《漢書諸侯王表序》:“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

矯枉過正釋義

撟,今作“矯”,扭轉;枉,彎曲。爲要把彎曲的東西扭直,結果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糾正錯誤而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矯枉過正典故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周王朝鑑於夏、商兩朝滅亡的教訓,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大封諸侯王,共封了八百個王國,其中同姓王國五十多個,以爲這樣親賢俱封,根深本固,周王朝的'基業就不可拔了。

但是,分封的諸侯王並不一心扶助周室。時間長了,他們因利害關係,你爭我奪,連年征戰。自周幽王、周平王之後,周王朝日漸衰落,到了周赧王時,周王朝已名存實亡,各國之間戰爭頻繁。

位處關中的秦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各國混亂中它受影響較小,加以內部穩定,經過多年改革,國富兵強,伺機出兵蠶食山東各國,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王朝。

秦始皇廢除諸侯分封制,將天下分爲三十六郡,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但秦王朝殘暴的專制統治,又激化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到了二世,爆發了陳勝、吳廣等農民大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爲劉邦領導的起義軍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