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閱讀短文解題步驟

小學閱讀短文解題步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摘要】不講究方法地機械性訓練,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甚至學生會因此而喪失了閱讀的興趣,最終的效果肯定是恰得其反。閱讀畢竟不是做數學題。文章以一篇《尊嚴高於一切》爲例,闡述了中高年級考試中的短文閱讀解題方法是“讀”而非“做”。那種“只見題目不見文章”的觀念絕對要不得。爲學生、家長和老師尋找一條科學解題之路。

小學閱讀短文解題步驟

【關鍵詞】第一印象 主要內容 寫作目的

閱讀和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種不同性質的測試中短文閱讀和作文都佔有相當的比重。閱讀是作文的基礎,所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放在最前端。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上去看,要求小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閱讀中,達到“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正確理解主要內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目前,小學生中高年級語文試題,大多都以“閱讀短文,回答下面的問題”爲命題,分值約佔卷面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種命題對於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對來說還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對如何提高學生短文閱讀的解題能力提出了疑問。但是,一直以來好象除了機械的訓練之外就再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了。

其實,我認爲不講究方法的機械性訓練,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甚至有的學生會因此而喪失了閱讀的興趣,最終的效果肯定是恰得其反。閱讀畢竟不是做數學題,那麼如何讓學生做到樂而好讀同時用能準確完成文章後面的練習題呢?我認爲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閱讀短文的解題重心應是“讀”而非“做”。那種“只見題目不見文章”的觀念絕對要不得。

第一步,初讀短文,抓住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應”“首次效應”或“優先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閱讀文章也是這樣,讀完一篇文章往往會迅速的在我們的頭腦裏留下一個印象,而這個印象就是你對這篇文章的最初評價。比如有這樣一篇短文《尊嚴高於一切》:

xx年一個寒冷的冬天,美國加州沃爾遜小鎮上來了一羣逃難的流亡者,小鎮上的人們給流亡者送去飯食,他們個個狼吞虎嚥,連一句感謝的話也來有及說。

只有一個年輕人例外,當鎮長傑克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時,這個骨瘦如柴、飢腸轆轆的年輕人問:“吃您這麼多東西,你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傑克大叔說:“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你來做。”這個年輕人的目光暗淡下來,說;“那我便不能隨便吃您的東西,我不能沒有經過勞動便平白得到這些東西!”傑克大叔想了想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一些活兒,需要你幫忙,不過要等你吃過飯,我纔給你派活兒。”“不,我現在就做活兒,等做完了你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傑克大叔想了一會兒道;“小夥子,你願意爲我捶背嗎?”那個年輕人便十分認真地給他捶背。捶了幾分鐘,傑克大叔便站起來;“好了,小夥子,你捶得棒極了。”說完,就將食物遞給那個年輕人。

後來,那個年輕人留下來在傑克大叔的莊園幹活,成爲一把好手。傑克大叔對別人說:‘別看他一無所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

果然不出所料,二十年後,那個年輕人真的成爲億萬富翁,他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美國石油大王哈默。

哈默在窮困潦倒之際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贏得了別人的尊敬,也維護了自己做人的尊嚴。

當學生讀完文章後我就問學生,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學生有的回答 “這個年輕人有骨氣……”;有的回答“我要向這個年輕人學習……”;也有的回答“主人公與衆不同……”學生的回答很迅速,而這些就是學生的第一印象。其關鍵就是要做好對文章的第一反應。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第一印象雖然比較混沌,但是無疑都是真實的,都是出自內心的。那麼這就有意無意地抓住了通往文章中心的繩索。因此,第一印象不管它是一個字,還是一個詞,或是一句話只要對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實際上也就向着正確解決後面的問題邁出了一大步。

第二步,再讀短文,概括主要內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麼。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因爲中心是讀者從文章的主要內容中悟到的,主要內容清楚了,具體了,纔可能有抽象地去概括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在閱讀之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在初讀文章有了第一印象之後更進一步的接近文章的中心,爲下一步領悟文章寫作目的做鋪墊。概括能力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概括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我們常用的課題擴充法,段意合併法,句子摘錄法,重點突出法等等。但是小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一篇文章要用一兩句話表達出主要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確實不易,我們完全可以准許他們用比較長的內容來概括文章,目的就是找出自己認爲重要的部分。一般學生都會用合併文章中的原句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其實這就是一種“去僞存真”。比如上面短文,一般學生都會概括成“1914年一個寒冷的冬天,美國加州沃爾遜小鎮上傑克大叔家來了一個流浪漢,傑克大叔想給流浪漢東西吃,但是他不吃他要先做事然後再吃。後來傑克大叔讓他幫忙捶背,並留下他在莊園裏幹活。最後那個年輕人真的成爲億萬富翁。”雖然用我們成人的眼光審視這個概括是比較羅嗦,但是符合小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學生在對文章有了第一印象並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可以邁出第三步了。

第三步,重讀短文,找出寫作目的

我用“寫作目的”而不是“文章中心”就是爲了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我平時上課也會盡量不用“文章中心”而改用“寫作目的”。因爲你問學生“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麼?”和問“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他想讓我們從中學到什麼?”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兩個問題雖然答案是一樣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難易程度就不一樣了,因爲小學生的擅長的是形象思維。所以讓學生找“作者爲什麼寫這篇文章?”的難度就低得多。

當學生在能夠自己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內容之後,再來回答“作者寫作目的是爲什麼?”的時候就簡單的多了。比如上面的這篇文章,學生在已經走完了前面兩步的基礎之上,很容易地就能回答出:作者是想讓我們也學習這個年輕人。再問,學習他什麼呢?很明顯是學習他的“有尊嚴”。而“有尊嚴”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寫作目的”。當然,找寫作目的的技巧有很多:比如抓題目,象這篇文章的題目《尊嚴高於一切》,我們就可以直接抓住題目直通目的;再如找關鍵詞,這篇文章我們讀完之後不難發現關鍵詞其實就是“尊嚴”,而這個也正是文章的目的所在;最後我們也可以找中心句,文章的最後一句“哈默在窮困潦倒之際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贏得了別人的尊敬,也維護了自己做人的尊嚴。”而這也就是整個文章的中心句。

找到了文章的寫作目的實際就等於找到了解決短文後面所有題目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