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各大朝代對月餅的記載

中國各大朝代對月餅的記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中國各大朝代對月餅的記載

周朝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京式糕點中有一種太師餅,據老糕點師傅說,這種餅是商朝紂王的太師聞仲發明的。武王伐紂,紂王派太師聞仲率兵抵禦,聞仲製作了一種甜味糕餅,作爲行軍乾糧。後來這種餅傳到民間,就被叫做太師餅。聞仲也因此被糕點業供奉爲祖師。

雲南昆明也有叫太師餅的風味小吃,配以一杯熱茶食用,大有太師風度。太師餅皮酥,味香,鹹甜皆備,而爲文人會友的必置佳品。

漢朝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朝

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纔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據說,中秋節流行的月餅即由胡餅而來。當年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八月十五得勝歸來。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將胡人獻的祝捷餅分食羣臣,此後遂有中秋吃胡餅之俗。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此後遂有中秋吃胡餅之俗。

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儘管此說查無出處,但唐代八月十五有吃餅之俗確有記載。

宋朝

胡餅在宋朝皇室中很流行,稱作宮餅,傳入民間後,俗稱;小餅;月團;

網上有說,蘇東坡有《月餅》詩: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應是訛傳。

而實際是,蘇東坡有《留別廉州張左藏》詩中雲:

編灌以豆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爲我醉宗資。是蘇東坡在合浦居住時(元符三年7月8月、即1100年),對合浦豬仔餅的詠誦。詩中的;編灌;就是用一種灌木條編的'小豬籠,籠裏裝着用黑豆做眼睛的豬仔餅,豬仔餅的身上還塗了各種顏色的塗料。有一種包餡兒的麪點,還被宋朝皇帝吃出了名。當年還是北周大將的宋太祖趙匡胤,率軍進攻南唐,在安徽壽縣發生激戰,因戰事不利,操勞過度,趙匡胤茶飯不思,是當地一種帶餡兒麪點救了他。趙匡胤當上皇帝后,此麪點被稱爲;大救駕;。但這些似乎都和現今的月餅有所差異。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西苑鹿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南宋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那時的月餅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物,後來才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元朝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後來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中秋夜,迎義軍!; 於是衆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或許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明朝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爲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月餅,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

清朝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慈禧一向都挺喜歡吃月餅的。不過,因爲;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爲不雅,於是改名爲;月菜糕;。中秋節,在慈禧執政時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這三天都是中秋節。

就按照慈禧所定的三天來過中秋,這是咸豐去世後,慈禧定下來的;至於慈禧自己,自然要比所有人都高等,於是慈禧給自己定的中秋節,總共有五天,就是從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