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摘要] 考察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起源可以從追溯歷史的起源而開始。無論是商代的“威嚴莊重”,春秋戰國的“文質兼備”,秦漢的“和”與“適”,魏晉南北朝的“貴無”,還是隋唐的“磅礴之氣”,宋的“天人合一”,明清的“窮究試驗”,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設計傾向和思想內涵。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關鍵詞] 設計思想;文質兼備;窮究試驗

[中圖分類號] J5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3653(2007)03-0101-02

[收稿時間] 2007-06-22

[作者簡介] 肖機靈(1978—),湖南郴州人,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

肖機靈(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服裝藝術系, 廣東 佛山 528041)

1.原始、奴隸社會時期的設計思想

當我們走進歷史博物館,看到原始社會時期用石材加工製造的石質工具時,我們就意識到了設計的產生。設計其實就是人類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廣泛的活動。設計更是一種文明,它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新石器時期人類的定居和村落的產生,製陶工藝的發明,使陶器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特徵。隨着石器製作和製陶業的發展,原始社會時期的紡織、編織以及對自身的居住環境的規劃設計萌芽並逐步發展起來。夏商周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也是中國文明史的開端,出現了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分工,產生了“士”的階層,發明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成爲中國古代文明史的發起期和科學技術的萌發期,進入“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的設計思想我們可以從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它是一種“威嚴莊重”的設計思想。

2.春秋戰國時期的設計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新的封建制度和生產關係取代了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係,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這一時期的文化、技術的發展。各種思想空前活躍,特別是在設計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文質兼備”的設計思想,認爲“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即要求內容和形式兼重而統一。

關於功能與形式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思想家持與孔子的不同看法,如墨子在船車設計上的思想是:“車以行車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之利,凡爲舟車之道,加輕以利者,不加者,去之,”由此可見墨子的設計思想更注重功能,反對無謂的裝飾,以追求“器完而不飾”“質真而素樸”的設計理念。韓非子也有同樣的主張,反對裝飾,認爲“以文害用”“好質而惡飾”,只要器具的質量好,就不需要什麼裝飾了,裝飾會影響實用。但是荀子的設計思想則與孔子“文質兼備”的設計思想相同,主張“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即“萬物之美可以養樂”。認爲美的內質和美的外形都是重要的,裝飾效果能給產品帶來美的、舒適的感受。成書於春秋末年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工藝學著作《考工記》中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1](p12)也就是說,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爲,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天時乃季節氣候條件,地氣則指地理條件,“材有美”說的是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而“工有巧”則指製作工藝條件。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美學思想。

3.秦漢時期的設計思想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爲治理國家的統治思想。因此,漢代的美學家、設計家繼承了孔子“文質兼備”的設計思想,在談到形式與功能的關係時,總是強調兩方面的適中,其核心是“和”與“適”。“和”是要求符合天地陰陽之“和”,符合儒

家理教之“和”,而“適”則是指適合使用者的要求。這可以看成是以使用者爲尺度來評價設計產品的思想,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就是現代工業設計中人體工程學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說是以人爲本的設計思想。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設計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時期,在設計思想上也出現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玄學思潮興起,以何晏、王弼爲代表的哲學家倡導老莊的“貴無”思想,將“無”擡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爲“天地物皆以‘無’爲本”。崇尚自然、清淡放達、超然物外的設計思想,在服飾設計上以隨心所欲、坦胸露臍爲美。

此時北朝的劉晝,在產品設計上主張“施用用宜”,他說:“物有美惡,施用用宜,美不常珍,惡不終棄。”[2](p229)明確地指出事物的美醜是相對的,衡量它的標準在於它是否實用,並且將對人有益也作爲選擇物品的標準。也就是說,要求產品材質好、外表漂亮又實用。

5.隋唐時期的設計思想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重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封建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唐代以博大的歷史胸襟,對各種文化均採取寬容態度,這在唐代的藝術設計中也體現了出來,如瑰奇絢麗的唐三彩,而絲織有“章彩奇麗、千花開端”之說,給人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在審美思想上是融合多種藝術樣式而突顯磅礴之氣。

6.南北宋時期的設計思想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社會穩定,經濟大大地超過了唐代,同時也就促進了宋代產品設計的發展。在工藝製作的設計思想上正如鄭樵《通志?器服略》所說的“制器尚象”那樣,認爲器物設計,其造型裝飾是本於大自然的萬象。這種設計思想,具有中國傳統儒道兩家思想的文化特點,強調“天人合一”,認爲天下萬物都是由道中產生,而道則本於自然,但是又有一定自然規律,人創造器物既效法自然,又要遵循自然。這種設計思想對後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園林建築設計的影響更是根深蒂固。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表現爲融居住、休息、瀏覽、欣賞爲一體,追求“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同時也崇尚意境,追求詩情畫意的境界,構成富有自然情趣的風景園林式建築。

7.明清時期的設計思想

明清兩朝,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藝術設計思想的發展。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審美與工藝應用學的總結與終結時期,在各行各業中出現了一些總結性的專著。如關於陶瓷設計製作的有《陶說》《陶雅》《陶錄》等,關於建築設計的有《魯班經》,關於園林設計製作的有《園冶》,還有許多綜合性的關於藝術設計製作的著作,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李漁的《閒情偶寄》等。

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1]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應該合理地運用傳統圖案,利用經典的傳統圖案時結合現代設計標誌的一些表現手法,設計出優秀的標誌,這纔是作爲設計師的我們要走的路。

隨着經濟的.發展,國際化風格的出現導致了標誌的設計風格千篇一律。所謂標誌造型的點、線、面的設計太氾濫,設計技法和

進行新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立足傳統,增加現代的設計理念、精神內涵和文化特徵,創造出符合要求的作品。這是一種借鑑,更是一種創新。2008年北京申奧標誌(見圖2)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傳統圖案進行創作的例子。整個造型爲“盤長”的圖案,又似練太極拳人的形象。傳統圖案和奧運精神巧妙相結合,整個標誌的運動感很強,把中國的民族特色、吉祥圖案和奧運精神結合得如此之好,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在歷屆的奧運會會徽設計中,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北京2008申奧會徽是好會徽之一。這一點得到了設計界人士的首肯。中國銀行的標誌也是利用傳統圖案進行創作的好例子。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把貨幣鑄成便於穿帶的方孔狀,於是外圓內方的形狀就成了貨幣的象徵,用來寓意俸祿。中國銀行的標誌利用了傳統的貨幣圖案,很好地體現了金融部門的性質,又融合了中國古人喜歡用“福祿壽喜”爲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的傳統,可謂一語雙關。這個標誌造型達到了完美的效果,其創意來源正是中國傳統圖案的在標誌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的傳統圖案本身是優秀的設計,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利用優秀的傳統圖案爲我們服務,汲取傳統精華進行再創作,這樣,傳統圖案得到了繼承,標誌的設計也得到了變化和提高。傳統圖案對人類文化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只有洞悉這種文化的內在規律,才能把握現代的標誌設計的正確方向,才能抓住中華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向。

標誌設計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同理,傳統圖案也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產生新面孔的。自古以來,人們都是在創造新的文化爲自己所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傳統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延續和發展。現代設計師要立足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的設計手法,爲傳統圖案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把握現代設計文化的趨勢,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提高標誌設計的思想品位,賦予設計文化新的含義和思想,努力使中國的傳統圖案和標誌設計完美地結合,走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路。

參考文獻:[1]楊葵.齊白石的禪意[N].深圳晚報,2007-5-16(06).

三、傳統圖案在標誌設計中的創新體現

表現方式呆板無變化,設計者的無心也導致了看者無味。標誌出現一種“放之四海而皆適”的設計風格局面。再有,標誌中也出現了模仿的民族設計,類似這種一味借鑑日本的民族風格設計,會給設計者帶來設計思路的模糊。造成如此後果的原因就是在設計標誌之前設計者的思緒是混亂的,沒有經過前期市場調查就倉促上馬,先翻幾本有標誌實圖的樣書,找幾個在視覺效果方面自己較滿意的標誌,簡單地嫁接一下,揉成一團,做成一個標誌,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設計的是什麼,這樣也就導致了自己民族風格的遺失,畫虎不成反類犬。我們說模仿是設計入門的一種方法,是設計初步階段要經歷的過程,但是不加以消化地模仿,那會影響我們的“腸胃功能”的。我們知道日本的設計是從模仿起步的,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日本的設計風格是在借鑑、消化歐美設計風格的基礎上產生,同時再結合日本本土文化設計而逐步形成的。因而日本的設計被打上了深深的本民族風格的烙印,如今我們看日本的標誌設計,單從標誌造型上就很容易辨認出來它是日本設計師所設計的。所以在我們學習其風格的同時,應該清晰地看到,要形成具有自己獨特民族風格的標誌是需要時間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日本的設計也走了好長的路,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的設計是怎麼發展的,學習其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在標誌設計中很好地結合中國的傳統圖案,爲自己所用。學習其理念,這纔是設計的根本所在。

標誌設計中傳統圖案的運用應該是繼承和創新。繼承傳統圖案的優秀方面,創造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新標誌。對傳統圖案的造型這些書都提出、闡述了一些設計思想,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主張“天工”(自然力)和“人工”(人力)相協調以開發萬物,書名“天工開物”也包括了這個意思,強調了人對自然界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他堅持從自然界本身說明自然現象,具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書中還有嚴密的定量概念,說明他注重實踐和“窮究試驗”,表現出近代科學啓蒙者的實證精神。李漁的《閒情偶寄?聲容部》第三篇《治服》專門對服裝進行了論述,他主張:“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3](p122)說明衣着穿戴應該根據人的外貌特徵來定,也就是以人作爲衡量的標準,而不能將地位金錢作爲標準。他還具體論述了服裝裝飾色彩的理論,他說:“大約面色之最白最嫩,與體態之最輕盈者,斯無往而不宜。色之淺者顯其淡,色之深者愈顯其淡;衣之精者形其嬌,衣之粗者愈形其嬌……面顏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淺,其近黑者,則不宜淺而獨宜深,淺則愈彰其黑矣。肌膚近膩者,衣服可粗可精,其近糙者,則不宜精而獨宜粗,精則愈形其糙也。”[3](p123)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過服裝的配色以達到與人的膚色協調一致,使美者顯得更美,不美者也由於服裝的掩飾而不太明顯。李漁在闡述自己的裝飾理論時,已經把審美和實用二者同時作爲根本的條件提出了,這是中國古代工藝美學成熟的表現。

8.結論

縱觀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起源與發展,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時期中國古人的設計思想和傾向對當時各種設計的影響,勤勞的華夏子孫不管是在日用產品設計還是在服飾設計上,不管是在交通工具設計上還是在住宅空間設計上都創造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顯示了中華民族無數設計師與設計思想家的聰明才智。我們作爲21世紀的設計師,在學習西方的現代設計理論思想的同時,還應該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設計理論思想進行學習與研究,這對我們進行現代設計也是大有益處的。參考文獻:

[1]考工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李漁.閒情偶寄[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校對:劉綻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