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複習

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複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複習,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複習

永嘉四靈:

指的是南宋後期永嘉的四位詩人,即徐璣,號靈淵;徐照,安靈暉;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他們都是永嘉人,字號中又都有一個“靈”字,詩風又極爲相近,故謂之“永嘉四靈”。他們都是由葉適的鼓吹而聞名於世,視爲同一詩派,謂之四靈詩派。

“易安體”: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其詞藝術成就很高,她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和明白流暢的音律聲調作詞,化俗爲雅,清新工巧;其詞既融入了國家興亡的深悲巨痛,而又不失婉約詞的本色,具有悽婉非愴的格調;其詞既具有女性的細膩柔麗,又有不讓鬚眉的貞剛氣質,於溫婉中有遒逸之氣,旖旎中透出剛健、灑脫和俊爽,無脂粉氣、無閨閣氣,與一般流行的香軟詞風大異其趣,也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婉約詞,這種別樹一幟的詞風,在當時就廣爲流傳,被稱爲“易安體”。

遺民詩人:

清初詩壇,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詩人,他們保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對時末清初的戰亂和民生疾苦銘刻在心,對清統治者在政治上採取不合作態度。拒絕入仕爲官。他們用詩歌揭露清兵暴行,頌揚抗清英烈,堅持民族氣節,寄託故國哀思,詩風慷慨蒼涼、激昂悲壯。這一類詩人被稱爲遺民詩人,其代表人物爲顧炎武、吳嘉紀和屈大均。

遺民作家:

指南宋滅亡後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劉辰翁、鄭思肖,以及謝翱、林景熙和謝枋得等。他們由宋入元之後,用詩、詞、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懷時事,傷悼故國,抒寫興亡感慨,表現了堅守氣節的遺民心態,表達了亡國遺民的悲憤之情。後人稱這樣一個作家羣爲遺民作家。

雜劇

又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和金院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的戲劇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構成。折是音樂單位,一折裏只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選用四種不同的宮調。楔子的篇幅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劇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賓白。

元曲四大家:

指前期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後期元雜劇作家鄭光祖。因爲他們在元代雜劇創作中成就高、影響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並列,稱爲“關、鄭、白、馬”,後又稱之爲“元曲四大家”。

王荊公體:

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寧之半山,寫詩主要用七絕體。這一時期的詩歌被編定爲《半山集》,詩風由早年的奇險勁峭而變爲閒淡沉鬱,人稱“半山詩”或“半山絕句”。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在宋代詩體中列有“王荊公體”,實則指王安石晚年的詩歌創作。亦即“半山詩”或“半山絕句”。

晚明小品:

“小品”一詞原爲佛教用語,明代後期開始用來指一般文章,以區別於以往那些關於國家政典、理學精義的“高文大冊”,而提倡一種靈活便利、抒發真情的新體散文。它不專指某種文體,尺牘、遊記、雜記、隨筆、書信、日記、傳記、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內。晚明時期,這種文章風格正好適應了當時人們抒張個性、追求自由的社會心理和公安派“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於是便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公安三袁、陳繼儒、王思任、祁彪佳、張岱等均爲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以袁宏道和張岱成就最高。

吳江派:

是以沈爲代表的注重戲曲格律的傳奇派別。他的曲論核心是強調“場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語言“本色”,從劇本有利於舞臺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辭服從格律,服從觀衆,強調劇本的舞臺性。沈是吳江人,贊同並依其曲論進行創作的作家,多爲其子侄、門生及追隨者等。故這個明末著名的傳奇派別稱爲吳江派。

性靈說:

清代中葉,真正與宗唐、宗宋的道統文學觀相對、繼承晚明以來的主情傳統的,是以袁枚爲代表的性靈詩派。袁枚接過公案派“獨抒性靈”的口號,認爲寫詩要抒發人的真性情。從強調個人性情出發,在文學史觀上他主張文學進化論,認爲每個時代都應當有自已的文學。基於此,他對清代以來的神韻派、格調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現了反傳統、破偶像、反摹擬、求創新的特點。性靈派的主要成就在詩歌,與袁枚主張和詩相似的詩人還有鄭燮、趙翼和黃景仁等。

湘鄉派:

曾國藩是鹹同時期桐城文派的中興締造者,他對桐城文派的承續和改造,可謂適逢其時、因勢利導、深中肯綮。桐城派的中興既表現於曾國藩本人的創作中,也體現於曾門弟子對其古文理論的實踐。曾文大體以學識宏能、持論堅勁、入情切理、駢散雜廁、聲採炳煥、雄奇瑰偉爲特色,在當時騰播人口,爲其門弟子所膺服,其古文理論也成爲衡文標準,造就一時風氣。桐城派衰而復振,又因曾氏文自成一家而列籍湘鄉,故有“湘鄉派”之稱。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和吳汝綸爲主力。

桐城派:

是清中葉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稱爲“桐城派”。其散文理論的基本特徵是:以程朱理學國思想基礎,以爲清王朝政權服務爲目的,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爲楷模,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緻規則的系統散文理論。方苞是桐城派的創始人,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化,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備的理論,並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家隊伍。

鐵崖體:

元代後期著名詩人楊維楨號鐵崖,他所作宮詞、竹枝詞和古樂府在當時極爲流行。由於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很多,故世稱“鐵崖體”或“鐵體”。

臺閣體:

從永樂到天順年間,以宰輔權臣楊士奇、楊溥和楊榮爲代表的一批文人壟斷了文壇。他們的創作內容以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爲主旨。所用文體以詩爲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詔令奏議外,多屬應酬、題贈或應制、頌聖之作,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工麗。由於他們均爲臺閣重臣,地位特殊,故使這種文風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以致沿爲流派,稱臺閣體。

唐宋派:

是出現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以反撥李夢陽、何景明爲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爲主要目標的文學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恢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傳統,倡導文道統一。

同光體:

實爲晚清宋詩運動之第三期。他們不明言宗宋而稱“不墨守盛唐”,即以學宋爲主,而不以此自限。稱“同光”乃出於標榜,以上承道光、咸豐以來的宋詩傳統自居,其實“同”字所指同治並無着落,改稱“光宣”更切實際。這派詩人的創作多始於光緒中葉以後,故同光體即是指稱光緒、宣統以至民國後的宋詩派。同光體詩人中以陳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鄭孝胥等爲重要員。

漢魏六朝詩派:

道光、咸豐之際,湘人王貽運獨樹一幟,其論詩首尊“八代”,明言復古,其詩作亦刻意模仿。鄧輔綸、高心夔爲該派的兩位主要作者。史稱這一詩派爲漢魏六朝詩派,亦稱湖湘詩派。當時此派詩名甚盛,但後之論者一致指認其“墨守古法”,甚至譏其爲“假古董”,故在鄧、高二位謝世之後,此派即告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