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多媒體與各科教學的整合這一話題是近年來一個異常時髦的話題,廣大的一線教師經歷了一個觀望、懷疑、行動、困惑、反思的過程。現在,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自覺使用多媒體這一輔助手段來完成教學流程的教師是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一些新的現象又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一我曾經執教過蘇教版小學二年級《問銀河》一課課文沒有幾個自然段,但是課文中涉及到的內容可真不少:有葛洲壩水力發電站,有鵲橋相會的故事,有航道、燈塔、大鼻子的貨船,有銀河……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使學生既要學懂,還要學得輕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前我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一一展示給學生看,大量的素材學生一看而過。“從哪兒可以看出銀河很寬?”這一問題提出後,學生按我的要求自由讀文思考並畫出相應的詞句,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學生的回答並沒有按課文順序依次來,等學生回答完後我一敲鍵盤,於是,在相關詞句的下面出現了幾個紅點,接着又加以小結,才引導學生去讀文品味。

反思一有了多媒體,學生的主動性如何發揮?

在本案例中,教師考慮到課堂容量大的因素,積極動腦,積極收集素材,在課上呈現給學生,本意是好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直觀地瞭解課文中所涉及到的知識。但是,我卻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被動地學習,學生有他的主觀能動性。事實上,我完全可以,也應該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去收集相關資料,提高預習的針對性。在課堂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介紹收集的資料,從而更好地增加對課文內容的瞭解,積極性自然也就高了,課堂的活力也就進一步增強了。

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出銀河的寬來?學生因爲各自的領悟能力有所不同往往不會按課文順序來回答,對此教師應有思想準備,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就應該少些預設,增加些交互。這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才能得以體現。

本案例中我的做法在許多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具有普遍性。例如:在教《東方之珠》第一自然段時,有位教師在學生讀了這一段後就讓學生看關於淺水灣的錄像,然後讓學生再來讀文,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就把學生自己讀文感悟的最佳時機給錯過了,想象淺水灣的美麗、熱鬧後練說的好機遇被忽略了,學生完全是被老師牽着走。

作爲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這種手段是爲教育教學服務的,課堂是學生的,不能因爲有了多媒體,就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忘了教師是起組織、指導、引領作用,忘了“教是爲了不教”。

案例二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時,有位教師點撥到位,啓發及時、有效,課堂上充滿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思維的碰撞,給聽課者留下心靈的震撼。但在評課階段,老師們在充分肯定了該老師的.教學特色後,也給這位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課堂上應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該老師也談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認爲這篇課文不需要使用什麼電教手段,當然,他也坦誠相告,自己在要不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上也有過矛盾,如果使用,也不難,將課文的重點句、思考題、作業等製作成課件即可,可是這些關鍵句不都在書上好好地寫着嗎?上課時引導學生充分用好書不就行了嗎?

反思二有了多媒體,教師的教學個性如何張揚?

筆者爲這位老師的深思熟慮叫好!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習慣了一到公開課、比武課,課堂教學中都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哪怕平時根本不會用、不肯用、認爲沒必要用的教師也紛紛拜倒在多媒體的“石榴裙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製作多媒體課件上,而真正用於鑽研教材、瞭解學情等方面的時間要少得多。在一些相當數量的教研課上,教師充當了放映員+解說員的角色。學生讀文感悟全得擡頭看課件,書被扔到了一邊。他們錯誤地認爲,不使用電教手段的課就不是一堂好課,而忘了這是在推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初級階段所提出的導向性口號。現在,當我們邁出了改革的步伐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時,我們有必要好好地反思以前提出的一些模式化的做法。

任何傳統與現代的教育教學手段都有它自身的優勢,在我們有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時,千萬不要一棍子將其他手段打死。相反的,我們要善於汲取其他教學手段的成功經驗爲我所用。教學手段的先進並不等同於教學思想的先進。

正如美國大衆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這句話告訴我們,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而現在很多人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普通話講得倍兒棒的教師自己不範讀,偏讓學生聽錄音,自己乘機往教案上看幾眼;明明幾句話就能講清楚的,偏要讓學生看課件;應該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的,卻先讓學生看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