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巨人和孩子》課文全解大綱

語文《巨人和孩子》課文全解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語文《巨人和孩子》課文全解

一、字音及詞義:

棲q 息:停留。

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肆s 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聆l ng聽:聽。

咆哮:(猛獸)怒吼;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課文中指風猛烈吹過的巨大聲音。

翩翩pi n起舞:形容輕快地跳舞,也形容動物飛舞。

徘徊:指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妙不可言:妙到極點,無法用言語表達。

欣喜若狂:快樂得像發了狂一樣。形容高興到極點。

二、相關背景:

關於作者

王爾德(1854~1900),在他安息處的墓碑上,王爾德被譽爲“才子和戲劇家”。的確,他是當之無愧的戲劇家。在他事業的頂峯,最具代表的是他的幾部大戲,如《溫德摩爾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都是一時絕唱。說到“才子”,早在王爾德爲世人所知之前,年僅二十四歲,他的詩作就榮獲大獎;在他短短的創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歲),行文演論,無處不是智趣橫生。然而他事業的起飛,風格的形成,可以說都源於童話,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問世之後,人們才真正將他視爲有影響的作家。英國《典雅》雜誌將他和安徒生相提並論,說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稱“完美之作”,整本童話集更是純正英語的結晶。

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它》(包括《快樂王子》、《夜鶯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誠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出版了。這本書立刻轟動一時,書的作者也成了人們注目的中心。1891年12月,他的另一部童話集問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話:《少年國王》、《小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和《星孩》。這部書並未像王爾德的第一本童話那樣立即受列歡迎,而是漸漸地,特別是在王爾德死後,才成爲家喻戶曉的故事集。

1885年和1886年,王爾德的兩個兒子先後出生,當了父親的王爾德在和兒子們耳鬢廝磨之中一定獲得了許多靈感。他的兒子後來回憶說:“(父親)有時會躍在育嬰室的地上,輪番裝成獅子、狼、馬,平時的斯文形象一掃而空……玩累了時,他會讓我們靜靜聽他講童話故事,講冒險傳說,他肚子裏有講不完的故事……”童心是童話的源泉,所以童話和兒童有不解之緣;而童話引申出的意義,卻可以和保有童心、樂於幻想的成年人共鳴。王爾德很追求語言的表達效果,他的童話,講述性的特點很強。看他的童話,猶如聽着琅琅上口的敘述,韻律無窮。幾乎所有和王爾德熟識的人在回憶他時,都會提到王爾德無以倫比的口才。看他的童話,每每讓人覺得,這位生活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偉大作家,依然在和我們娓娓交談,而我們被他的談吐折服了、迷惑了,像所有聽過他講話的人一樣。

機趣和戲劇性,幾乎孿生於他所有的童話中,也是他童話最吸引人的地方。王爾德善於用華麗的筆法和生動的比喻造成機趣的描寫風格,而他每一篇童話所貫穿的善良與美麗形象所經歷的變遷--心的破裂與死亡,以及其中的對抗和衝突所產生的戲劇性的效果--緊緊扣住讀者的心絃。王爾德將人性的至美歸於至愛,像《快樂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夜鶯與玫瑰》中的夜鶯。幾乎每一個童話都有一個因爲至愛而變得至美的形象,體現了王爾德追求理想藝術的初衷,無愧爲這位“爲藝術而藝術”之始祖的佳作。一次,王爾德給兒子講《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來。兒子問他爲什麼哭了,王爾德說,真正美麗的事物總會使他流下眼淚。

兩部童話集在許多方面有區別,體現了作者風格的轉變。第二部童話文體更趨華麗,《聖經》體的代名詞出現得更爲經常。王爾德強調他的作品是以理想的而不是複寫的方式來描寫現實,也是對摹擬生活的當代藝術的反彈。不過有時這種“反彈”稍嫌太過,使得故事節奏變慢,失去了應有的明快生動。

有誰會想到,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文學家,在臨死的時候竟會一文不名,連房租都得由朋友代付?王爾德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伏,時而如日中天,時而一落千丈。這位不齒於摹擬生活,追求理想藝術的文學家,卻發現自己的童話《快樂王子》驚人地預寫了自己的一生。無數後來的學者試圖評價王爾德的功過,我想引其中的一評作爲歸結:“他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更多於屬於維多利亞那個時代。現在,遠離了那些醜聞,歲月肯定了他最優秀的著述,他安靜地來到我們面前,傑出而高大,講着寓言和哲理,歡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絕,如此風趣不俗,如此確鑿不移。”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文章通過孩子與巨人的衝突,意在告訴讀者,人們會爲自私付出沉重的代價。

二、文章脈絡

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寫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裏快樂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寫巨人回來後禁止孩子們進入他的花園,致使花園裏沒有了春夏秋三季而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第三部分(11~22),寫孩子們給花園帶來了春天,給巨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三、寫作方法

1、語言特點及修辭的運用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語言與修辭的作用,寫得形象生動、充滿感情。

先看語言的使用。

寫巨人不在時的花園:青草是“綠茸茸的”,花朵是“粉撲撲的”,果實是“累累的”,且疊音詞表現出了一種歡樂喜愛之情。表現巨人的自私,則用了“粗聲粗氣地吼叫”。寫巨人改變態度之後到花園去,用的是“輕輕地走下樓,悄悄地打開前門”。當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愛的小男孩時,用了“激動”“奔”“急匆匆”來表現他急切的心情。

再看修辭的使用。

寫花園美麗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的修辭:鮮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第八段中,寫花園沒有了孩子,則大量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個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表現了小鳥兒、樹兒、花兒也對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滿,對孩子們充滿同情,是那樣的愛憎分明。

四、重難點導析

1、精句解析

然而春天再出沒有出現,夏天也不見蹤影。秋天把金色的碩果送給了千家萬戶的花園,卻什麼也沒給巨人的花園。“他太自私了。”秋天說。就這樣,巨人的花園裏終年是寒冬,只有北風、冰雹,還有霜和雪在園中的林間上竄下跳。

段中“春天”、“碩果”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引人聯想;“千家萬戶”與“巨人”的對比突出了巨人的淒涼結局。秋天的話指出了這種結局的原因,從而有力地凸現了文章的主題。

2、關於文章的立意

巨人由於自私而把孩子們趕出了花園,花園裏從此不再有春天。“我真不知道春天爲什麼遲遲不來”,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氣發生變化”。正是由於巨人看到了是孩子們的到來使花園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他終於明白了是由於自己的自私而帶來的惡果。特別是那個爬不上樹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樹之後,“樹兒立即怒放出朵朵鮮花,鳥兒們也飛回枝頭放聲歌唱”,“小男孩也伸出雙臂摟着巨人的脖子,親吻巨人的臉”,這些變化更讓他深受感動,他由此而深深地覺悟,變得充滿愛心。

【第三部分:類文品讀】

一個裁縫和一個金匠一起外出旅行。一天傍晚,當太陽落山的時候,他們聽到從遠方傳來樂曲聲,而且越來越清脆。樂聲獨特、悅耳,使他們忘了疲勞,加快腳步往前走。

月亮升起來時,他們來到一座小山丘上,在這裏,他們看到一羣矮小的男人和女人。他們正手拉着後,一邊歡天喜地轉着圈跳舞,一邊用甜美的歌喉唱歌,這就是兩位流浪者聽到的樂曲。中間坐着一位老人,他比其他人稍微高一點兒,穿着一件花外套,灰白的鬍鬚掛在胸前。兩個流浪者驚呆了,站在那裏看他們跳舞。老人向他們招手,示意他們進來,人們也主動鬆開手讓他們進去。金匠是個羅鍋,他和其他駝背的人一樣魯莽,他首先進去,裁縫起初有些膽怯,往後退縮;後來,當他看到他們跳得那麼歡暢時,他也鼓起勇氣走了進去。矮人們又重新拉成圓圈,繼續像狂歡一樣唱歌跳舞。但是,老人從腰帶上取下一個刀片,磨了起來,磨快之後,他回身看兩個陌生人。他們感到害怕,可是不容他們多想,老人抓住金匠,轉瞬間把他的頭髮和鬍子剃了個淨光;裁縫也落了個同樣的結局。老人剃完以後,親切地拍了拍他們的肩膀,好像是說,他們不錯,沒有反抗,心甘情願地讓剃光了,這時,他們心裏也不再感到害怕了。老人用指頭指了一下旁邊的一堆煤,示意他們把煤裝到自己口袋裏。他倆雖然不知道這些煤對他們有什麼用處,他們還是照辦了。然後他們繼續趕路,去找住宿的地方。他們來到一個山谷時,附近的寺院的鐘聲打了十二點:歌聲驟然停止,一切都消失了,只有冷清清的月光照着山丘。

兩位流浪者找到了一個住處,鋪上雜草,蓋上外套,因爲太累了,忘記了把煤從口袋裏拿出來。正由於身上感到壓力,所以比平常醒得要早一些。他們從口袋裏往外掏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口袋裏裝的不是煤,而都是黃金。這時,頭髮和鬍鬚也恢復了原樣兒。他們一下子變成了富翁。但是,生性貪婪的金匠往口袋裏裝得多,得到的黃金比裁縫多一倍。對一個貪婪的人來說,錢越多,佔有慾越強。金匠向裁縫建議再留一天,以便晚上再到山上老人那裏去拿更多財富。裁縫不想去,說道:“我夠了,已經滿足了。我現在成了師傅,要與我心愛的對象(他這樣稱呼自己的情人)結婚,我便是一個幸福的人啦。”可是他爲了照顧金匠,決定再留一天。

晚上,金匠肩上搭了幾條口袋又到山丘上去了,他想裝回來更多的東西。他發現,矮人們與前一天夜晚一樣,正在唱歌跳舞,老人又給他剃光了頭髮和鬍子,示意讓他帶煤走。他毫不遲疑地儘量往口袋裏裝,然後心滿意足地回去了,又用外套蓋在身上。他說:“儘管黃金會壓身子,我也要忍受着。”他終於帶着甜的預感睡着了,他想着,明天醒來時他就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了。

他睜開眼了,馬上起身去查看口袋,但是,他驚訝地發現,從口袋裏拿出來的全是黑煤。他想,前一天夜裏得到的黃金還在吧,於是他取了過來,他驚奇地看到,黃金又重新變成了煤。他用沾滿煤粉的手打自己的前額,感到頭髮和鬍子全剃光了。但是,他的不幸還遠遠不止這些,他現在才注意到,除了背上的羅鍋,前面長出了同樣大的雞胸。他認識到這是對他貪心不足的懲罰,便嚎啕大哭起來。

善良的裁縫被吵醒了,他心力安慰這個不幸的人,並對他說:“你是我的旅伴,就和我一起過日子吧,你可以他享我的財富。”他恪守自己的諾言,便是,可憐的金匠不得不忍受前雞胸後羅鍋的折磨,光禿的腦袋只好用一頂帽子遮醜。

(選自格林《矮人的禮物》)

1.概括本篇童話的情節和主題。

情節:

主題:

2.第一次老人剃光金匠和裁縫的頭髮,這個情節的作用是什麼?

3.第一次老人要金匠和裁縫裝煤,讓人莫名其妙,這樣設計情節有什麼作用?

4.金匠第二次轉去,這部分能否去掉,爲什麼?

5.童話最後一句的作用是什麼?

6.假如金匠第二次又得到金子,裁縫會怎樣?金匠會怎樣,發揮想象,改寫一個結尾。

(答案:1.情節:外出旅行的裁縫和金匠從矮人那裏意外地得到一筆財富,金匠因貪婪而痛苦一生。主題:勸人爲善,不可貪婪。

2.考驗兩個是否善良;爲後文金匠成爲光禿的人作鋪墊。

3.只有這樣,纔會讓金匠的後悔符合情理。

4.不能,如果去掉,體現不了金匠的貪心,達不到童話教育人的目的。

5.告訴人們:貪婪的人終得懲罰,善良的人幸福快樂。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