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先發制人》典故

《先發制人》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先發制人》典故1

《先發制人》典故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爲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 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 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 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 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 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 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 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 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 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着殷通的 人頭,佩帶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佈起義。

史記中的故事:紙上談兵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爲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

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於是)軍心離散。

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先發制人》典故2

成語】先發制人

【拼音】xiān fā zhi ren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戰爭中雙方,先發動的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歷史事件】

房玄齡定計誅太子房玄齡從小聰明機智,唐高祖李淵率軍入關以後,投奔唐太宗成爲其重要謀士。唐朝建立以後,太宗因功高權大,遭到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嫉恨,多次遭到陷害。房玄齡對太宗另一重要謀士長孫無忌說:現在大王與太子矛盾很深,無法調和,如果不早想辦法,不但會危及秦王府,恐怕連國家都有覆滅的危險。我有一條計謀,不如效法周公的做法,先下手爲強。有句古話:lsquo;爲國者不顧大節rsquo;。與國家淪亡,身名俱滅哪個強些?長孫無忌說:我早就有這個想法,沒敢說出來,今天你所說的`,與我的想法太相同了。於是,無忌將兩個計謀告訴太宗。太宗又召房玄齡一起謀劃。房玄齡說:國家患難,歷代都有,不是聖明之人,不能平定。大王功蓋天地,不但人會爲你謀劃,就是神也會暗中幫助你。於是,便與杜如晦一起同心協力,進行謀劃。李建成非常痛恨他們二人,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把他們趕出了李世民幕府。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又令房玄齡、杜如晦穿着道士衣服,偷偷潛回共同謀劃。事變成功以後,房玄齡因功封爲邢國公,升中書令,賜封一千三百戶。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竇氏生四子,長子建成爲太子,次子世民爲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爲齊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統一戰爭中,屢立大功,權勢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脅他的地位,就與元吉勾結想除掉李世民。當時李世民手下大將李靖、李等多次對他說:大王因功高被懷疑,靖等願效犬馬之力。勸李世民早想辦法。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歸,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機召集軍隊,準備與建成約定時間舉事,除掉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勸李世民說:事情已經非常危急了,如果不採取應變行動,國家必定有滅亡的危險。周公是聖人,難道沒有兄弟骨肉之情?爲保存國家,大義滅親。現在大王臨危不斷,坐等受屠戮,怎麼成就道義?如果不採納我們的意見,我們將逃身草澤,不能夠在大王身邊。李世民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撓亂後宮,並說:臣沒有絲毫對不起兄弟之處,今天他們想殺我,好像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與父王永別,九泉之下見到王世充等賊也感到羞恥。唐高祖聽了以後,驚訝地說:明天一定查問這件事,你應該早點告訴我。四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九人到玄武門自衛,建成、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變,馬上回馬,準備回宮府,李世民的伏兵出擊,殺建成、元吉,掃除建成、元吉的殘餘勢力。不久,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先發制人》典故3

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時也。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南方風起雲涌,會稽郡代理郡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一代地方全反了,這正是上天要亡秦國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動就能讓別人受我控制,動作慢了就受人控制。』我準備起義,並且任命先生您與桓楚爲將領。」

當時,桓楚藏匿在沼澤地帶,項梁說:「桓楚逃匿,只有項羽知道他藏在哪裏。」於是項梁出去吩咐項羽「如此如此」,再回室內對殷通說:「請你召見項羽,命令他去召回桓楚。」等到項羽進入,接受命令,才過一會兒,項梁示意項羽:「可以動手了。」

於是項羽拔劍斬下殷通的腦袋,項梁手中拎着郡守腦袋,腰配着郡守的印綬走出去,郡政府人員見狀驚慌紛亂,項羽擊殺數十百人,鎮住了局面。

項梁召集他熟識的豪傑與吏士,告知他們要起義,募集兵馬八千人,任命自己爲會稽郡守,項羽爲裨將,攻略附近縣城。

錦衣夜行

【明慧學校】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裏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着到處蒐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

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裏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燬,心裏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

沐猴而冠

那個人背地裏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裏,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

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其表,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爲因爲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着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馬上得天下,豈可馬上治天下

漢高祖劉邦擊敗了項羽,在長安登基做了皇帝,即是歷史上創建漢朝四百年天下的第一位開國君主漢高祖。漢高祖即位之初,功臣戰將遍佈朝廷,使朝廷紛紛擾擾毫無秩序,漢高祖真的不知道怎麼來統治這個國家。當時有個儒生叫做陸賈對漢高祖說:「你馬上得天下,豈可馬上治天下?」這個話讓漢高祖非常震驚,便接受了陸賈的意見。於是漢高祖設法重用一些文士而不重用武將來治理國家,所以做了丞相的人不是那位立了第一戰功的韓信,而是文士蕭何。從此以後,歷代的開國君主莫不以「馬上得天下,豈可馬上治天下」做爲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