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臺灣青年及李博士的奉獻精神。

3、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分爲五個學習小組由新聞發言人代表發言。

一、背景資料導入

出示一組有關白血病的圖片,師話外解說,學生初步感受白血病的嚴重性及可怕。

二、口述故事起因,引出激

朗讀

在杭州,有一位18歲的青年小錢,他就得了這可怕的白血病。下面就請同學們找一找,這可怕的病魔是如何折磨這個青年的。

1、點名讀句子,進行適當點評:

師激

朗讀:18歲啊,含苞的'花還沒來得及綻放,初升的太陽還沒來得及普照大地,小錢卻掙扎在死亡線上,你們就該怎樣來讀好這2段呢?

2、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點名個別讀。

3、重點語句朗讀:

“這個剛滿18歲的青年,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指導朗讀,分小組讀,指名讀。

三、過渡

不幸的小錢又是幸運的,在十萬人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可以與他匹配的骨髓!這十萬分之一多不容易啊!

四、默讀課文,從3~6段找出體現了這個過程不容易的句段

五、圍繞主線,探究理解

1、小組代表彙報,根據學生彙報適當點撥。

2、學生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隨學生的介紹可以打亂順序講。)

⑴出示地震的相關圖片,感受大地震。

句型練習:“病牀上的青年,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組練筆,組內交流,代表彙報,全班跟讀。)

⑵從課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可以想象得到,當時的餘震是非常強烈的,餘震來了,會有哪些影響?

句型練習: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青年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學生口頭練習,彙報。)

⑶相機指導朗讀第五自然段,體會:

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進行評議後齊讀。

⑷從李博士的奔波中再一次感受這個過程的艱辛。

六、闡明結局,激發情感

一場歷經24小時的生命救助活動終於勝利結束了,你們是不是也鬆了一口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吧!

追問:現在你們知道這座生命之橋是如何搭建起來的嗎?

(愛心。)

在這座愛心之橋的搭建過程中你們還體會到了什麼呢?

(兩岸同胞之間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

七、小結

也許人爲的阻礙能阻隔兩岸人們之間的來往,但那亙古不變的親情是什麼東西也隔不開的!

再讀第七段,昇華感情,達到最高潮。

(音樂響起。)

八、課外拓展

現在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什麼?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創意擴展,大膽想象。)

你們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吧?你想和什麼人說呢?請你們寫一寫。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題目“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及醫護人員一心爲他人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濃濃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程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揭題,讀題

2、課題質疑: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

二、學文

1、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

),臺灣同胞在(

)中,冒着生命的危險,用(

)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

2、學習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句子

得了白血病,真的沒有一線希望嗎?目前唯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骨髓移植。小錢就非常幸運,得到了臺灣同胞的幫助。默讀課文的3---5段,邊默讀邊用橫線劃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

(1)學習句子“針頭向皮膚剌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但是,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在什麼情況下抽骨髓?

大家知道什麼是餘震嗎?(餘震是指大地震過後的小地震。)

那麼什麼是突如其來的餘震?誰知道?(播放地震的片斷)請看,這就是發生在臺灣南投縣7.3級的大地震。(播放地震錄象)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臺灣突然發生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數2735人,傷10002人,房屋倒塌不計其數,無家可歸的達20萬人以上。”

有的同學發出了驚歎,太危險了,太可怕了。在這危險的情況下,人們最應該做的是-----但是,這位臺灣青年卻----(全班齊讀這個句子)

爲什麼?快速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齊讀(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時此刻,他靜靜地躺在牀上,他來不及去空曠的地方(因爲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時此刻,他靜靜地躺在牀上,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將會在餘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時此刻,他靜靜地躺在牀上,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因爲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期待着他的骨髓。)一位素不相識的人,竟比家人還重要,這真是海峽兩岸心連心,不是親人勝親人呀!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多麼大的(決心),多大的(愛心)。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臺灣青年他想着什麼?想着自己的骨髓會帶給海峽那邊的小錢什麼樣的希望呢,我們來看看。

A、配樂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聽老師讀這段話,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同學們,你們瞭解白血病嗎?誰來說說?

同學們,一聽說癌症,就會讓人想到什麼詞?(絕望、悲痛、死亡)

凋零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把小錢比喻成什麼?

是啊,正直如花的小錢此時此刻就要凋零了,你有什麼感受?帶着這種感受讀讀這個句子。

靜靜地,說明什麼?(奄奄一息,缺乏生氣)蒼白,(沒有血色,生命很微弱)

那麼小錢的希望有沒有成功,從哪句話可以看出骨髓已經成功抽出啊(3)學習句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骨髓從青年身上流出容易嗎?從哪個詞看出?指導讀一次又一次(讀出不容易)

從一次又一次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預設:針頭脫落、突然手術室裏的燈不亮了,設備落到地上,房子已經在搖晃,只聽到“轟”的一聲巨響,外面的房子倒塌了,此時)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

從臺灣青年身軀裏涓涓流出的難道僅僅是骨髓嗎?還有什麼?

(愛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小錢對生命的渴望,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就是深深的愛,這就是濃濃的情,這就是無私的奉獻!同學們,請你用心體會怎麼讀才能表現出李博士、臺灣青年這種不顧危險、忘我的精神呢?(齊讀第五段)

(4)李博士帶着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爲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就在小錢等待骨髓的同一時刻,還有誰在爲小錢的生命而奔波呢?師:讓我們來看看李博士這十幾個小時到底是怎樣奔波的?上午7:30,臺灣花蓮滋濟醫院,一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8:50,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10:20,李博士帶着臺灣青年的骨髓,從臺灣花蓮起飛。11:10,飛機到達臺北桃園機場。

下午2:15,骨髓運輸小組從臺北桃園機場起飛,飛赴香港。3:54,骨髓運到香港特區。

晚上8:45,運輸骨髓的飛機平穩地在上海虹橋機場降落。8:50,浙一醫院的醫護人員將骨髓接到,警車開道,直奔杭州。

10:15,接骨髓的救護車開進了杭州,人們翹首期盼的生命火種,終於如期傳到了杭州城。

10:50,骨髓移植手術開始。

凌晨2:00,手術順利完成!師:這是怎樣的十幾個小時?(緊張、漫長、艱辛、艱難、爭分奪秒、驚心動魄、扣人心絃、讓人牽腸掛肚、漫長而又短暫)

李博士爲了幫助小錢,他有沒有休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連夜)。李博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我們一起把對臺灣專家的敬佩之情讀出來吧。

3、學習第七自然段

在這同一時刻,除了李博士,還有誰在爲小錢的生命而努力呢?(兩岸的醫務工作者、家人、飛行員、司機等等)

爲拯救小錢的生命,海峽兩岸那麼多同胞在忙碌着,在奔波着。師引讀:小錢終於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

這並不重要,(因爲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此時此刻,你知道生命橋指的是什麼了嗎?(用生命搭起的橋。用愛心搭起的橋。)

三、拓展延伸

1、因爲愛,人間才充滿溫暖。是愛,給了小錢第二次生命。是愛,讓一朵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綻放。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不顧家人安危、冒着生命爲他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把他寫下來!

2、全班交流

四、板書

22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

(橋的形狀)

(愛心的形狀,形狀內寫上血脈親情,世代相傳)

大陸小錢

臺灣同胞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課後,學校的幾位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裏爲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纔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爲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4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飽含着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飽含着臺灣與大陸同胞之間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能通過這一樣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間真愛,感受到兩岸親情,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是語文教師的驕傲!這就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語文課畢竟不同於政治課,語文課也不是單純的思想品德課。在語文課堂上,要通過聽、說、讀、寫等一系列屬於語文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這纔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那麼,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把三個維度的目標都落到實處呢?這個問題是本次賽課的主題,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突然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真的很簡單,那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如果我們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爲出發點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那麼,三維目標就自在其中。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每一個語言符號都表現着一種思維,承載着一種思想,蘊含着一種情感:對語言的理解,就是對思維的訓練;對語言的積累,就是對思想的傳承;對語言的運用,就是情感的傳遞。比如,我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的愛心,運用的是把一個自然段的幾個句子都跟沉着這個關鍵詞聯繫起來朗讀體會的方法,在這種瞻前顧後地閱讀與朗讀實踐中,對李博士博大愛心、高尚醫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這40分鐘的.教學中,只設計了兩個層面的閱讀實踐:第一個層面是初讀整體感知。這個層面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真正讓孩子把課文讀通,把內容說明白。我設計了這樣3個實踐環節:第一,自由讀,給足時間讓學生真切感知課文;第二,自主提醒詞語,給足空間與方法理解詞語,讀通長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聽讀檢查讀書效果和組織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足機會讓每個孩子參與實踐。這樣的幾個可以說是很常規的學習活動過後,第一個層面閱讀目標就基本落實了。第二個層面是品讀理解內容、感悟精神。根據四年級上學期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實際水平,我在這個層面的引導中採用了以讀代講、代說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2個實踐感悟到臺灣青年的博大愛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環節,默讀畫出令自己最感動的語句簡單標註感受;第二環節,交流感受。在第一個環節開始和交流感受的過程中,我試圖充分的發揮教師指導、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有實效。比如點撥默讀感悟方法;還有配樂範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想象中,通過運用恰當的詞語練習說話表達出來;以及通過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奔波、連夜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總之,理念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在這次會議理念的引導下,我體驗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快樂,體驗到了紮紮實實爲學生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