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集錦3篇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集錦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集錦3篇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說”的 特點。

2、能順暢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3、瞭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的映襯作用。

教學課時:一課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瞭解“說”這一文體特點。②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 答案

1、可愛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 蔓:長枝蔓。枝:長枝節。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

6、宜乎衆矣。 宜:應當。

二、譯句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我唯獨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裏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花之君子者也。 2、蓮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3、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

5、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5、喜愛牡丹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最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語句是什麼? 蓮,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願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練地背誦及默寫文章;

2、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總結蓮花的特點;

3、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4、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潔脫俗的情懷。樹立自身高潔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蓮花形象描寫,襯托的寫法。

3、課文註釋中必須掌握的詞語。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三、 教學思路

猜謎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熟讀課文,基礎鞏固—全文解讀,描繪蓮花—重點分析,能力培養—拓展延伸,知識歸納—佈置作業,能力測試。

四、教學方法

1、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採用朗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手段

板書教學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 教學步驟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1、設迷導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

(2)泥裏一條龍,頭頂一個蓬。身體一節節,滿肚小窟窿。

師:同學們知道謎底是什麼嗎?生:蓮花。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樣子大家對蓮花並不陌生,自古以來蓮花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描寫蓮花的詩句相當之多,比如說:《江南》江南可採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送林方子】)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採蓮曲】)等等。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愛蓮說》。

(二)、瞭解本文的體裁和作者。

1、題解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有些疑惑其實這個“說”是一種文體的象徵。本文的體裁是“說”,“說”就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用於描寫、議論與抒情但偏重於論述道理。那麼我們課文這個標題“愛蓮說”就可以解釋爲:說說愛好蓮花的道理。作者究竟爲什麼愛蓮呢?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簡介

周敦頤,注意頤字的寫法,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教師補充: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爲官清正,深得民心,爲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後人稱爲“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三) 熟讀課文,掌握基礎

(1)示範朗讀

首先我想請同學們聽一遍文章的配音示範朗讀,注意個別字的讀音及句子停頓,把握文章節奏。(放錄音)文中有些字的讀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褻( xiè)鮮( xiǎn)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頓把握。

(2)指名朗讀

下面請一位同學讀一遍。評:字的讀音與停頓之處都沒有問題,但是節奏感還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讀描寫蓮花的句子時是充滿喜愛之情的,節奏可適當的加快,(老師範讀)最會一段的會半部分還應讀出感嘆之情來(老師範讀)。

總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四) 結合註釋,講解課文

學習第一小節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甚:很,蕃:多。“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爲李唐。作者先寫陶淵明與世人的愛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愛好,突出了蓮花的與衆不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句就在着重描寫蓮花,爲了讓大家對蓮花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我這裏有一幅圖,大家可以好好欣賞一下。(將蓮花圖貼在黑板上)我只喜愛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將圖撕下來給同學們指出來)不長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芬;筆挺潔淨地立在那裏,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穢,濯:洗滌,妖:美麗而不端莊,蔓、枝在這裏都是動詞,不生枝蔓,不長枝節,植:立,褻玩:玩弄。

(2)好,下面我們具體地來分析作者筆下的蓮花是什麼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淤泥裏出來卻不被沾染,在碧波盪漾的河水裏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這主要是從蓮花的生長環境來寫蓮花,是說呀,它不因污濁或優裕的條件而絲毫改變自己的本質。師:那麼通過對其生長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蓮具有怎樣的品質?生答……總結到:在艱苦的環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堅貞對不對,優裕也不失淳樸突出了它的質樸。好蓮花堅貞、質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間是貫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彎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權。這句話表現了蓮的什麼品質?豁達、,正直(就像竹子一樣中通外直,很多詩人在詩詞也多用竹子這一意象它中多爲“堅貞”,“高雅”,“氣節”的象徵。詩人常借竹言志,託竹寓情。)“香遠益清”香氣傳得遠,而且在遠處更加覺得花香的純淨和清談。“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高地潔淨地直立在水中,只可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讓人輕慢地玩弄啊。這裏寫出了蓮花的什麼品質?清純、端莊。是聖潔的象徵。

(3)以上我們總結出了蓮花的品質堅貞、質樸、豁達、正直、清純、端莊,現在我們知道作者爲什麼喜歡蓮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題目是“愛蓮說”他也在着重寫蓮花,可是爲什麼又寫了菊花與牡丹花呢?——襯托(本段着重以襯托手法以陶淵明對菊的獨特愛好襯托我的愛好,以世人對牡丹的廣泛喜愛來襯托我的不同愛好,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等幾個方面讚揚了蓮花高潔的品質。

襯托手法顯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對象方面則更加有力。同學們可以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鑑使用。

學習第二小節

那麼作者僅僅是表明自己對花的愛好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段。大家齊聲朗讀一遍。(齊讀)然後簡單評點。“說”是一種文體,一種或議論或抒情的文體,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本段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1)學生自讀第二段後回答:

議論 “謂”:以爲,認爲(解釋句子:我認爲菊,是花中的隱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嘆詞。(解釋句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時,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菊——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牡丹——富貴者(因爲牡丹花十分濃豔,從唐朝起就成爲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

蓮——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過所愛之花的品質,看出愛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確實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爲官期間,敢於直言,堅持已見,清正廉潔,博得了人民的讚揚。

(3)“噫”作者感嘆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清高的隱士太少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反問。像我這樣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沒有什麼人了。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感嘆。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應當是很多的啊!

(4)“宜”應當作者真的認爲追求富貴趨炎附勢的人是應該多的嗎?

“宜”是反語。嘲諷和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污濁。

總結:對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烈的鄙視!結尾的這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文章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點撥: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寄託事物來表達志向)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篇文章;

2、以“…說”寫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九、總結(本課完成之後)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最近的幾課着重於翻譯。先把文段抄寫在黑板,學生在下面書寫。

然後學生自讀,瞭解文意,在不懂處質疑,師生交流,老師講解。

下面的設計滲透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具體步驟兩個班都有差別。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蓮所代表的品質,然後我問:

如果只能選擇一句話、一個詞,你如何形容君子呢?

這當然困難。這時候再看末段,在與隱士的比較中,便可發現君子的特質。

而在七班,則是翻譯到末段時,才問起作者對君子的闡釋。

導入:

清雅的環境可以成就一個人,污濁的環境呢?

正課:

甚蕃、

獨愛、

盛愛、

獨愛、

1、什麼叫“甚蕃”?什麼叫“獨愛”?什麼叫“盛愛”?

重點解釋“盛愛”:

種它、養它、戴它、送它、繡它、畫它、寫它、頌它……

無窮無盡,沒完沒了。

2、在“獨愛”與“盛愛”之中,看出作者的態度。

在那麼多的花中,陶淵明偏偏只愛菊花,

在那麼多的花中,人們卻一窩蜂地選擇了牡丹,

兩相對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態度嗎?

3、在“獨愛”與“獨愛”之間,看出作者的另類。

但是,即使在陶淵明的“獨愛”面前,作者還要再言“獨愛”,可見?

(有差別的“獨”。更“獨”)

留下一問:

作者之“獨”,“獨”在何處?

4、在“三愛”之中,看出世界的兩極,看出作者的中庸。

A、結合末段,瞭解花和愛花之人的關係,瞭解花的隱喻。

(花是不一樣的花,喜歡花的人即是不一樣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爲品德高尚的.人)

菊——隱逸者——不問世事

牡丹——富貴者——趨炎附勢

蓮——君子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論,讀出最後三句的真意:

陶後鮮有聞——真的隱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衆矣——世風日下的沉重哀嘆……

(讀出語氣)

C、結合首段,讀出隱士與君子之別。

“說”這種文體,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種社會現象而抒發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談自己的“蓮之愛”,而事實上,世風日下的背景下,我們又多麼需要君子!理想,總是因現實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內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因由)

那麼,作者想借“菊之愛”表達什麼?愛菊的隱士和愛蓮的君子又有什麼差別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頻率極高,可從這句說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比較略)

我之解讀:

無論環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堅守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靈魂的高貴。對於真善美的執着追求,纔是“出淤泥而不染”。這不是外在的華貴和張揚,而是內在的從容與堅強,是樸素潔淨的美,所以作者說“濯清漣而不妖”;但這種內在的氣質,是完全可以通過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們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往往就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反映。我們的個性思想,我們的精神氣質,我們的人格追求,我們的正直純粹、真誠坦白、表裏如一,可以因我們在世間的行爲而傳播得很遠。所以,作者說“香遠益清”。對於這樣的人,別人愛慕、欣賞、尊重,卻往往保持一段距離,因爲覺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會和什麼什麼人合爲一羣,不大可能會和什麼什麼人入爲一夥。這便自我消解了許多無奈、許多困擾,許多誘惑。這就少了許多無謂的消耗。此之謂“亭亭淨植”。“淨植”是與“爲伍”相對的,“淨植”是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應相合的。

不與他人纏繞,不與自己糾結,原來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證。

結論:

比較中,我們才能發現君子的真意和要訣:

“出淤泥而不染”。

對“君子”,我們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這點的,就不堪稱爲“君子”。

5、在兩篇短文內容主旨的比較中,我們無路可退。

和《陋室銘》比較,這篇就不再是單純的人格追求,因爲人格追求離不開現實的人生目標;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絕的隱士、做獨立的君子,這是作者給出的選項,卻也是我們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選擇。而且詭異的是,選擇的結果永遠相同:“世人”最多(佔據了絕大部分),“隱士(包括那些憤世嫉俗者)”次之,最後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選擇了“君子”,你知道爲什麼嗎?

結論: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或者說,我們的選擇和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永遠是兩回事。

要想成爲“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念頭、一種決心,更重要的是:

行動,行動,行動……智慧。

有的時候,你要抗爭,

有的時候,你要低調,

有的時候,你要迂迴,

有的時候,你要放棄,

有的時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負重。

這統統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