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5篇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5篇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

一、先學導航

1.這篇課文我讀了( )遍。我認爲自己讀得(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組內夥伴評價:(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寫字詞。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盤( ) ( )泥

3.在括號裏填適當的字組成詞語。

風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參天的( ) 險惡的( ) 感人的(

4.課文內容我知道。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 ),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 ),用15年的時間在( )。

二、重點研讀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用“——”劃出。

2.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用“~~~~”劃出。找好後再讀讀句子,寫上體會。

3.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老的?

 三、當堂小檢測

1.真情表達: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爲開頭,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四、知識鏈接

晉西北在山西,與內蒙古、陝北風沙去相毗鄰,自然條件惡劣。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於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2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麼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麼?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麼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範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雲。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麼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爲什麼笑?爲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鬆。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爲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爲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麼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着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爲他不能滿足妹妹的願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爲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麼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爲什麼說彈一首,怎麼又彈了一首?

因爲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爲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裏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爲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麼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願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裏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爲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爲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麼?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爲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麼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3

一、 整體引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請大家迅速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指名回答:

(作者在天安門看到燈光,聽到讚歎,回憶起1947年,在沙土集圍殲戰中,郝副營長爲了戰鬥的勝利犧牲了自己的事。)

 二、 研讀課文

(一)提出問題,學生自讀感悟。

同學們,課文爲什麼以“燈光”爲題呢?

出示課件(1) 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思考爲什麼以“燈光”爲題?課文在開頭、結尾都寫到天安門前的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劃出重點語句,並做簡單的批註。

(2)小組交流。

(二) 明確線索,初步感悟天安門前的燈光。

1.課文爲什麼以“燈光”爲題?

(因爲文章是以“燈光”爲線索的。)

2. 課文是怎樣以“燈光”爲線索來記敘的呢?按順序談一談你的感悟。

3. 指名讀第1自然段。

出示課件(2):

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着周圍的雄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抓住“光明”、“溫暖”,從這兩個詞語中我感受到的舒適與寧靜。抓住“千萬盞燈”從這個詞語中我感受到壯觀與自豪。學生抓住“靜靜地照耀”,從中體會到舒適與寧靜。)

師板書:千萬盞燈

(三) 感悟郝副營長看燈光時的沉思。

1.過渡:作者也喜愛天安門廣場上的燈光,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着?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憶。這句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你有什麼感悟?

2.師出示課件(3):

這會兒,他正倚着交通溝的胸牆坐着,一手夾着自制的菸捲,拿着火柴盒,一手輕輕地划着火柴。他並沒有點菸,卻藉着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着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着那幅圖,默默地沉思着。

(抓住 “注視”從中我體會到郝副營長看得認真、投入。)

師板書:吊着的電燈

3.“沉思”是什麼意思?

(深思的意思)

4.他在沉思什麼呢?

出示課件(4):

郝副營長在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沉思當時窮苦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只有戰勝了敵人才能換來和平,才能……

他在沉思讓人民用上電燈。)

指名讀。

(四)感悟郝副營長對燈光的憧憬。

1.過渡:此時郝副營長注視着圖上的吊燈,他想的是中國的孩子們也用上電燈該“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地說。沉思過後,突然,他湊到作者的耳邊輕輕地問:“記者同志,你見過電燈嗎?”作者是怎麼說的?郝副營長又說了什麼?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2.請一位同學來讀第6、7自然段。

師出示課件(5):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裏。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體會到來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3.“該多好啊!”是說什麼好?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是說有燈光好)

師板書:憧憬中的電燈

4.“憧憬”是什麼意思?

(嚮往)

5.他還會憧憬什麼?

出示課件(6):

郝副營長憧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窮苦人過上幸福生活,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6.下面就請大家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段。

7.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感悟郝副營長在戰鬥中的英雄行爲。

1.過渡:郝副營長注視着圖上的吊燈,沉思的是隻有打敗敵人,才能能讓孩子們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於是他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多好啊!”郝副營長這樣憧憬是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那麼,郝副營長爲了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又是怎麼做的呢?你從中又感受到了什麼?

生讀書描寫戰鬥的自然段。

師出示課件(7):

突然,黑暗裏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夠亮了。戰士們靠着這微弱的火光衝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抓住“一星火光”從中體會火光的作用大)

師板書:一星火光

出示課件(8):

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2.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郝副營長

生接讀: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3.這一段作者在描寫郝副營長的動作時,是怎樣寫的?

(這一段運用了劃、點、舉三個動詞描寫了郝副營長的動作。這樣描寫使句子更生動形象。這樣描寫使郝副營長的動作更連貫,再現了當時的情境。)

4.齊讀這句。

5.引讀: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爲了使突擊連的戰友不至全軍覆沒郝副營長毅然

(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爲了讓這場圍殲戰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郝副營長毅然

(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郝副營長爲了趕明兒勝利了,讓孩子們都在明亮的燈光底下學習寧願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他毅然

(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6.同學們看書,文中寫郝副營長的行爲是第10自然段的,如果我們把文章改動一下,看看哪種寫法好,爲什麼?

師出示課件(9):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着黑圍牆。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突然,黑暗裏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原來是郝副營長划着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爲後續部隊指了路。

(自己讀,感悟區別。)

7.指名兩個同學來對比讀一讀。

一個學生讀文章的第9、10兩個自然段,一個學生讀改過的出示課件(9)。

(書上保持了敘事的完整性。

當時大家不知道是誰點的。

設置了懸念,使文章情節更加生動,引發人想象。)

8.引讀: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鬥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裏。

(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9.師出示課件(10):

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10.自由讀讀

11.引讀:

郝副營長僅僅22歲,但(女生接讀: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郝副營長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一見電燈,但(男生接讀: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郝副營長是著名的戰鬥英雄,本來有着光明的未來,但(全班接讀: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12.這位戰鬥英雄這樣做你感受到了什麼?

(他用他的生命換來燈光。)

13.是啊,是英雄的犧牲換來了今天天安門前的璀璨華燈。

指名讀最後一段。

師出示課件(11):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師板書:璀璨的華燈

14.你們從中感受了什麼?。

(體會是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

15.這璀璨的燈光又象徵着什麼?

(這燈光象徵着他們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6、感悟首尾呼應、以燈光爲線索的寫作方法。

1.課文在開頭、結尾都寫到天安門前的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師出示課件(12):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着周圍的雄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2.請兩個學生讀兩句。

(體會開頭結尾相呼應的寫法,象徵着幸福的生活是無數英雄的犧牲換來的,這幸福來之不易。)

3.師總結歸納完成板書:本文以天安門前千萬盞燈引出回憶,通過描寫郝副營長注視圖上的吊燈陷入沉思,他想只有打敗敵人,窮苦人的孩子才能夠見到他憧憬的燈光。他在戰鬥中點燃了一星火光,這火光雖然微弱,但卻爲部隊指明瞭勝利的方向。而他也像無數革命先輩一樣,最終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文章是以這樣的線索來結構全篇的,線索清晰,結構嚴謹。我們同學們要記住這種寫作方法,並在自己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三、作業

仿照這篇文章的寫法,寫一篇記事文章。

板書: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4

口語交際·習作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我的理想”,旨在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認識到樹立理想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爲理想而努力奮鬥的情感。

教學建議:

1.創設自然、寬鬆的環境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理想,例如,將教室裏的桌子圍成大圓圈,教師帶頭講自己的理想。

2.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累,明確什麼是“理想”。過程如下:

(1)回憶本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名人”小時候的理想,並簡單說說自己的感想。

(3)結合具體例子明確什麼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實現的,又對別人有益的。

3.不要將此次口語交際定位於考驗學生的即興演講能力。講之前,要讓學生有所準備,並且要幫助學生明確準備的方向,保證準備的時間。

4.爲了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交際中,集體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組裏講,講得好的再到班上講(被推薦的同學也可以適當介紹自己小組的同學各自的理想)。

5.交際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傾聽,並鼓勵他們相互進行評價。老師不要過多地從講的技巧方面去評價,要從內容方面多與學生作溝通與交流。同時要多肯定,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調動他們交流的積極性。

6.集體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後,可以提示學生找到與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學,繼續討論怎樣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後,小組再選派代表在班上說說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

本次習作是口語交際的自然延伸,題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習作,不僅要突出習作主題本身具有的教育價值,還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有條理地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建議

1.習作前,可以要求學生蒐集一些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課堂上交流。

2.由於本次習作與口語交際結合得比較緊密,因此不必重新創設情境,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指導學生列習作提綱以及習作後的講評上。

3.習作前,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學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當老闆”“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優秀的廚師”“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名科學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師”等,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理想雖然沒有好壞對錯貴賤之分,但是如果一個人樹立這個理想的目的是“爲人民服務”,是對別人有益的,那麼他的人生將會很有意義。

4.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寫清楚三方面內容:(1)要寫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麼?(2)爲什麼有這樣的`理想?(3)準備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爲了讓學生有條理地表達,可以要求學生列出簡單的提綱:5.列出習作提綱後的主要教學過程建議如下:

(1)交流提綱,重點聽“我爲什麼有這樣的理想”和“我準備怎樣實現自己理想”。

(2)起草。學生按自己的提綱進行習作。

(3)交流。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全班交流、評議。指出有共性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4)修改。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對照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5)謄清。

【教學目標】

1.通過相互傾訴自己的理想,繼續培養學生傾聽、應對和表達的交際能力,同時培植學生表達的自信心,樹立良好的理想觀。

2.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進行習作,表達自己內在的真實體驗,並能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評議與欣賞,感受習作的快樂。

3.嘗試前後照應的寫法。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收集以“理想”爲主題的名言警句等,幫助學生積澱文化底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創設交際情境

1.故事感染激發

郝副營長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正是這樣美好的憧憬,這樣樸實無華的理想火種,點燃着郝副營長勇往直前的心。我們沒有理由不說,郝副營長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發交流願望

a 交流關於理想的名言。

b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麼理想呢?

二、提升交際能力

1.自我傾訴,組織語言。(着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敏捷性)

說說看,你的理想是什麼?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理想?理想的種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準備怎樣做,讓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呢?

2.指名交流,瞭解情況。(在表達的自信上着重評價)

3.師生交流,學習技巧。(在表達的技巧上着重引導)

a 教師聲情並茂地向學生講述自己兒時的理想,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條理的講述的。

b 學生傾聽、評價教師的發言:

聽:做到全神貫注,用神態做出反應。

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說:在理解、尊重對方的基礎上積極應對,與教師交流。

4.生生交流,運用技巧

a 學生在組內交流,教師參與。對個別在組內交流有困難的學生,採用個別輔導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勵他們積極發言。

b 互聽互評,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評價時注重評價表達是否自信,態度是否自然大方,表達的內容是否有條理,是否能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c 推薦代表,準備參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動交流

1.指名傾訴自己的理想。

2.師生傾聽、評價

小結:今天,我們傾訴了自己的理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這顆理想的火種化成我們人生成長的精神翅膀,讓它伴隨我們飛向生命的每一天。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句子,從語氣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類型。

2、認識並修改常見的病句。

二、教學流程

教師語——今天我們一起來複習句子的各種類型和了解小學階段常見病句的修改。 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類型

1、認識什麼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詞或詞組構成的,能夠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其組成形式是“誰(什麼、哪裏)”加“做什麼(是什麼、怎麼樣)”。“誰”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們在教室裏認真地學習。我是學生。北京很美麗。 教師語——認識句子對我們後面的修改病句、句式變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2、分辨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種句子類型。 教師語——句子從語氣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幾種類型。 陳述句:能告訴別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號。如:我遊覽了長城。我是六年級的學生。

疑問句:向別人提出問題的句子,句末用問號。如: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你吃過飯了嗎?

祈使句:向別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號,有時也用感嘆號。(帶有命令的,向別人提出強烈要求時用感嘆號。)如:油庫重地,請勿吸菸!請你離開這兒。禁止隨地吐痰!快把書遞給我。

感嘆句:帶有快樂、驚訝、厭惡等濃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嘆號。常見標誌性詞語有太.特別.很.非常.多麼等。

如:我們的生活多幸福啊!我們是多麼高興啊!

3、下面就請每個同學每種類型說一句話。指名說。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句子,那麼我們小學語文常見的病句有哪些?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點?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內容和結構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見的病句,歸納起來有以下十種:

一、成份殘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誰”,“怎麼樣”“做什麼”(也就是缺少主語,謂語或賓語等必要成份)。如“前幾天,送給小玲五本課外書。”這句話,缺少“誰”(主語),應該在“送給”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師”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誰”“什麼人”(謂語),可在“是”的後面補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師等”。

二、重複累贅

指句子中用的詞重複囉嗦,應刪去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如“王老師多次反覆教育小明要遵守紀律。”這句話中“多次”和“反覆”重複了,要刪去其中一個就對了。

三、前後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後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統一。如“昨天傍晚颳起了一夜大風。”這句話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應改爲“昨天傍晚颳起了大風。”

四、詞序顛倒

指句子中詞語的位置前後顛倒。如“李老師認真修改閱讀了張華

同學的作文。”這句話中“修改”“閱讀”的詞序混亂,顛倒,應該把“修改”和“閱讀”調換一下位置,改爲“李教師認真閱讀修改了張華同學的作文。”

五、搭配不當

指句子中相關的成份不符合語言習慣,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當。如“王麗十分愛護時間。”這句話中“愛護”與“時間”搭配不當,應改爲“愛惜”。

六、用詞不當

指句子中某個詞語運用得不恰當。如“看到這風景如畫的田野,我們的心情非常高興。”這句話中“高興”一詞用得不當,應改爲“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詞語的概念不清,屬性不當,範圍大小歸屬混亂。如“萬里長城、故宮博物院和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外遊客嚮往的古蹟。”這裏的“南京長江大橋”不屬於“古蹟”,歸屬概念不清,應改爲“萬里長城、故宮博物院是中外遊客嚮往的古蹟。”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現多個人或狀物時,指代不明確,含混不清。如“黃虹和趙燕一起去登仙樓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樓山頂峯。”句子中的“她”有兩個,到底是黃虹爬得快,還是趙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應改爲“……她比趙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樓山頂峯。”或“……黃虹比她爬得快,黃虹先登上仙樓山頂峯。”

九、不符合事實

指所描寫的情況和事實不符合。如“秋天,校園裏盛開着桃花、梨花、 一串紅、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開的,是春天開的。不符合季節的事實,應該刪去。

十、關聯詞誤用

指句子中的關聯詞誤用,或搭配不當。如“不但黃山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遊覽一下。”這句話構不成遞進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因此,要把關聯詞“不但……而且……”改爲“因爲……所以……”;又如“你只有認真刻苦地學習,就能取得良好成績。”句子中“只有……就……”關聯詞搭配不當,應改爲“只有……才……”。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 學會10個生字。

2、 練習閱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 通過閱讀劇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認識劇中人物的主要特點,試着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劇中的人物。

4、 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體會虛榮者的愚蠢和虛僞,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不虛榮的人。

5、 表演課本劇,初步瞭解戲劇的基本常識。

學習重點:

1、 學會10個生字,能複述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認識劇中人物的主要特點,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劇中的人物。

學習難點:

通過閱讀劇本,認識劇中人物的主要特點,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劇中的人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檢查生字自學情況;具體學習第一場。

學習過程:

一、 揭示課題《皇帝的新裝》

二、 啓發談話。

這篇課文是根據安徒生同名童話作品改編的一個三幕劇,寫人一個皇帝赤身裸體參加遊行大典的滑稽故事。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吧!

三、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 交流劇本知識:

請大家打開,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常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同?你瞭解哪些有關劇本的知識,把你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 學生交流。

3、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⑴、

⑵、

⑶、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多讀幾遍。 檢查自學情況。 說說你瞭解這個劇本的哪些內容。你所用“這是一個()的皇帝”來概括主角。

四、學習第一場。

1、指名分角色朗讀。

2、指名評價:他們讀得好不好?好在哪裏?

3、請用幾個詞概括這幾個人物的特點。

五、師小結。

騙子的荒唐胡說,正中了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懷一個貪慕虛榮不理朝政,愚蠢昏庸的皇帝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一.學習第二場內容;排演課本劇。

二.學習第二場:

⒈自由朗讀第二場,

思考:第二場在什麼地方?主要任務是誰?講的是什麼?

⒉交流討論:

你試用幾個詞或一句話概括老大臣和官員的性格特點嗎?

⒊分叫色朗讀第三場。

三.學習第三場。

⒈學法同第二場。

師:誰揭露了謊言?

爲什麼安徒生要安排一個無知無畏的孩子來揭露謊言?

⒉分角色朗讀。

四.總結全文,擴展練習。

(一)⒈你最想演哪個角,他給了你什麼樣的印象呢?

⒉一句“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件衣服”就把一過人騙的團團轉。雖然這句話在問中只出現了一次,但由這句話所引起的發應卻很多,請你找一找,體會一下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⒊你認爲那些大臣和官員爲什麼不敢說真話?不認爲這樣一羣人會組成一個怎樣的國家呢?由此你想到了什麼?你從這些人身上的餓到一些什麼啓示呢?

⒋你想對其中哪個人物說些什麼呢?

(二)自由分組排練課本劇。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語言文字,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老師寫一個詞,(板書:學問)

師:你怎樣來理解學問這個詞?

師:知識、文化、科學等等這些都是學問,那再看老師加上一個字,(板書:與)再來讀。

生:學與問。

師:學與問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23)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讀了課題你有要問的.嗎?

(二)、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看看這幾個詞語能難倒你嗎?

(出示詞語)

師:誰來讀?

師:仔細觀察觀察紅色的字,這是新字,有沒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說說。)

師:生字詞理解得這麼好,那麼課文是不是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呢?找同學來讀課文。其餘的同學思考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讀課文

師:通過剛纔大家的聽,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

(三)、精度課文。

師:那麼學與問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動動筆把給你啓發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線畫出來,寫寫自己的體會。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說說這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體會。)

師: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你用它打開知識的殿堂了嗎?你用他開始鋪路了嗎?

師:從大家的讀中我知道你們得確是受到了啓發,還有那裏也讓你受到啓發?

哥白尼的故事讓你有什麼啓發?

你再讀讀第二段,結合課文和哥白尼有這樣的偉大成就。你又從中領悟到什麼?

遇事多問幾個爲什麼?你能說說你遇到過哪些問題嗎?那麼你遇到了問題怎樣解決?

能者爲師啊,怎樣理解?

還有哪裏給你了啓示?

讀了沈括小時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麼啓發?

看來,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多向人請教,並且要學會去觀察去思考,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愉快地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

正如書中所說:學問學問……

現在誰能說說學與問到底是個怎樣的關係?

學與問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補充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學和問就像我們的兩隻翅膀,你們有了嗎?想要嗎?你來讀讀吧!

有了翅膀就該飛了,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問題嗎?

(四)、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從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就是學和問。現在老師再送你們一把金鑰匙,(出示:問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裏有妙理。

你若不問你怕它,它一被問它怕你。

你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

師:來拍拍手,放鬆放鬆,咱們一起讀。

師:這就告訴了我們,我們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師:同學們。課下你在蒐集蒐集還有哪些名言警句給你啓發,還有哪些名人故事讓你受到啓示,記錄下來好交流,好嗎?

師:好,下課。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王安石煉字的經歷,理解課文的意思。

3.品讀體會課文,學習古人對知識的嚴謹態度。

教學重點:

讀通並能藉助註釋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複述。

教學難點:

品讀體會課文,學習古人對知識的嚴謹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入,設下懸念

背誦詩歌《泊船瓜州》

王安石選用綠”字,還有一段故事呢,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

二、練習朗讀課文

1.組間巡視,隨機指導。

2.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彙報(指名讀、同桌間合作讀、齊讀)

3.指導斷句。

三、指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組織學生通過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來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

四、學習生字

認讀生字。口頭組詞。指導書寫“荊”字。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抄寫註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複述課文。

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深入理解課文

1.讀課文。通過比較,賞析“綠”字

點撥學生體會“綠”字的妙用:a.春風給江南帶來了綠色;b.“綠”字還給人以鮮明的色彩感和剩機感;c.“綠”字和“還”字還有內在的聯繫,明媚的春色更引發了詩人想回家的念頭。

指導吟誦,教師小結。

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也要注意遣詞用句。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強烈的思念之情。

2.讀課文。

3.交流感受。

重點詞語:圈去注復圈去旋如是始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嚴謹認真的態度。

三、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泊船瓜州》。

2.把課文改寫成小故事。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習作7》本次的習作訓練與閱讀緊密結合,是對閱讀的補充,是對閱讀的檢測,同時也是一次自由表達的訓練,內容是自由選擇的,習作的形式也是自由的。所以本課的教學,教師應着重做好兩點:一是幫助學生進行多層面的反覆閱讀,做好閱讀指導。閱讀是本次習作的基礎,也是習作成功的保障。第二,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鼓勵自由表達。

根據本次習作訓練的內容和要求,可按照以下思路展開教學:談話導入,激情激趣,創設遊戲,尋找故事,閱讀鏈接,充實內容,學生練筆,故事沙龍,展示習作。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7教案教學設計

《練習7》這個練習共安排了五道題目,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語文與生活,誦讀與積累;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學寫毛筆字。

教學目標 :

1.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和自信心。

2.能夠根據課文的內在聯繫,合理想象,寫出完整的、有意義的故事。

3.能夠做到敘述清楚,語句通順。

4.鼓勵大膽新奇的想象,有創意的表達,並融進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自主的學習實踐中領悟到如何寫出情節完整的,有意義,有創意的.故事。

2.指導學生把故事寫得有趣。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翻開語文書,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課文,一幅幅精彩的圖畫,你有沒有發現藏在語文書裏的故事呢?它們有的藏在成語中,如“立雪求道”、“葉公好龍”的故事,有的藏在課文裏,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2、讓我們打開語文書,從中你有沒有發現藏在書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從課文中的發現的隱藏的故事。老師將學生交流的話題隨機寫在黑板上。

2、怎樣才能把這隱藏着的故事寫好呢?

(選擇合適的故事,進行篩選和整合,藉助合理的想象 ,將其中的一兩個寫下來。或者寫寫讀完故事後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組內進行討論,理清寫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練說的基礎上,自擬文題寫作。

2、指導學生修改寫作。

(1)、將自己的習作朗讀給同學聽,同學在聆聽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

(2)、認真修改習作 ,正確使用修改符號,及時修改。

3、謄抄習作。

板書設計:

習作7 語文書中的故事

藏在成語中、課文中的故事

讀守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悟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習作7,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7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和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從而認識減少污染的重要性;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抓關鍵詞句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知道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

【教學準備】蒐集有關樹木抗污能力強弱的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回顧曾學過的說明文以及此類文章的特點

一、開門見山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說明文,板書:城市之肺注意“肺”字的書寫。

2.齊讀課題,質疑,預設:“城市之肺”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⑴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⑵“城市之肺”是什麼?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明。

2.交流反饋:

⑴指名分段朗讀,隨機正音;

⑵指名回答。

 三、深入研讀

(一)“城市之肺”的作用

1.課件出示句子一:

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是城市的“綠色衛士”,人們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確切的。

⑴指名讀,質疑,預設:爲什麼把花草樹木比作“綠色衛士”,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⑵花草樹木如何充當“綠色衛士”這個角色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課件出示句二)。

樹林能抗擊風沙的侵襲。分佈合理的樹林和灌木叢,能大大減弱噪音,有顯著地隔音效果,“綠色衛士”還有助於保護土壤和建築物,使它們免受陽光暴曬。在炎熱的夏天,小花園或樹陰下的氣溫要比空曠處的氣溫低。

指名讀,聯繫實際和二年級學過的《綠色衛兵》談談。

⑶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呢?這是我們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請同學們默讀2、3、4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2.交流重點句

預設:

課件出示句三:

因爲這些“綠色衛士”,不僅能吸收空氣中過剩的二氧化碳,調節城市空氣,而且能降低灰塵污染——葉子表面的容貌和黏液能吸附飄塵,阻止灰塵微粒蔓延。

⑴指名讀;

⑵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能吸收二氧化碳,能降低灰塵污染)

⑶這就是“綠色衛士”的作用,它和我們人類身體器官——肺的作用一樣,

難怪作者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⑷指導朗讀(抓住“因爲……不僅……而且……”)。

課件出示句四:

幸運的是,有這些可愛的“綠色衛士”在保護着人們;它們本身還會產生多種消滅細菌的物質,如痢疾病菌接觸楊樹葉後會死亡。

⑴指名讀。

⑵補充課外資料:瞭解楊樹是怎樣消滅痢疾病菌的。

⑶像這樣能消滅細菌的樹木僅僅只有楊樹嗎?(不是的)課文中只介紹了一種,像這種方法在說明文中叫——(舉例子)。

⑷談感受(欣喜地,驕傲的),帶着你的感受讀這句話。

(二)怎樣更好地發揮“城市之肺”的功能

過渡:是啊,“城市之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它給人類帶來了歡樂和健康,它付出瞭如此之多卻又得到了什麼?

1.指名回答(未老先衰、加速死亡)

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句五:

一棵榆樹,生長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長在城市裏,它的壽命卻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樹,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裏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而且,污染了的空氣會使樹木的生長速度降低一半

2.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

⑴配樂,師生動情誦讀。

⑵讀者讀者,你想到了什麼?(樹木的無私奉獻,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3.從環保的話題引入我們人類該怎麼做?我們不但要保護環境,更要改善環境,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時——課件出示句六:

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到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各種樹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們在城市中更好地發揮“肺”的功能。

⑴能從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據嗎?

⑵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抗污能力強或其它方面的花草樹木”的資料。

四、升化主題,拓展練筆

過渡: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花草樹木不僅僅是美化環境這麼簡單,它們還有着更深層意義上的作用,接下來請同學們就以你搜集到得一棵樹的身份來寫寫

1.課件出示:

我是一棵×樹,人們把我比作“城市之肺”,

在這裏,我想對人們說

(至少用上兩種說明方法)

 【板書設計】

城市之肺

作用  因爲……不僅……而且……

不同的特性 → 更好地發揮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品讀林肯對參議員們說的三段話,瞭解其含義。

2、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爲美國曆最有爲總統之原因。

教學重、難點:

體會林肯說的三段話,瞭解其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覆導入

上一堂課,我們初步認識了一個偉人,他就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林肯是——(齊讀課題:鞋匠的兒子),而且他說他永遠是——鞋匠的兒子。(課件:頭像)

過渡:這位有着貧民血統、出身卑微的總統,在剛當選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尷尬)板書後提問:尷尬是什麼意思?那些議院們爲什麼感到尷尬呢?(指名說出尷尬原因:那些出身於名門望族的人,自認爲高貴,有強烈的優越感。他們從未想過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修鞋匠的兒子。當時的美國,等級觀念特別嚴重,參議員無法接受這個修鞋匠的兒子成爲他們的總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於是,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想要羞辱他?(板:羞辱)

1、這位參議員是怎樣羞辱林肯的?誰來讀一讀?

(1)、指導讀參議員的話。

(教師評價:你的朗讀,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種傲慢和無禮的態度。語調拖長、聲音高而慢條斯理,聽上去給人的感覺就是傲慢無禮,你用你的表達使我感受到這位參議員的無禮態度。)

(2)、你們覺得這句話,除有一種傲慢語氣,還有怎樣的語氣?(嘲諷、譏笑、蔑視……)

(3)、這位參議員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了——(羞辱林肯),他何止是在羞辱林肯一個人?(引導體會:他還在羞辱林肯的.父親。)

(4)、這時其餘的參議員態度如何?——引讀:所有的參議員都大笑起來,爲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羞辱他而開懷不已。在你聽來,這笑聲讓人感覺如何?(刺耳)你想對林肯說什麼?(回擊、以牙還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駁他個啞口無言;毫不留情。)

過渡:林肯是如何表現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認真讀一讀,思考一下: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簡單的批註。比一比在最短的時間內誰完成得。(師述:不動筆墨不讀書;把自己思維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養成習慣,受益無窮。)

2、品讀第一段話。

(課件出示:我非常……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麼好。)

(1)指讀。

(2)(課件):比較兩組句子,有什麼不同?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3)重點交流三個“永遠”所包含的情感。(寬容對方的無禮;爲自己是個鞋匠的兒子而自豪;永遠懷念父親,尊敬父親。)

(4)激情:你們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試試!(齊讀)

(5)師述:通過剛纔大家的講述,老師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一位寬容、謙遜的總統。(板書:寬容、謙遜)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讀這段文字,記住這段文字。

(6)啓發想像:當林肯說完這番話後,參議院一片靜默,當然也包括那位態度傲慢無禮的參議員,此時的他們在想些什麼?

(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卻寬容待人;不問青紅皁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3、品讀第二段話。

過渡: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林肯這樣說——(課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女生齊讀。

(1)、你們從這段話中聽出了什麼?(悟言外之意)

(貴爲名門望族,但同樣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平民百姓要穿,達官貴人也不例外;因爲父親已過世,如鞋不合腳,自己樂意效勞,即使貴爲總統,仍願爲他人服務;勤勞,是林肯跟父親相處時得到的財富。)——藝術,這是一種怎樣的藝術?(更應該理解爲勤勞儉樸、自食其力的做人準則。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2)、有感情朗讀這段話。

教師評價:如果說,林肯的第一段話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寬容和謙遜的話,那麼這段回擊則讓我們感受到態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個總統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妄自菲薄。

4、品讀第三段話。

過渡:對所有的參議員,林肯說...

(課件出示)

(1)齊讀。

(2)看了這番話,你又是怎樣想的?(謙遜、詮釋了偉大的定義)

(3)林肯爲什麼說父親偉大呢?能聯繫前後文說說原因嗎?

引導:做鞋的藝術,僅僅是指做鞋子嗎?做爲一名鞋匠,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無論是高貴的參議員,還是卑微的貧民,父親都能盡心盡力地爲每一個人做出合腳的鞋子,這不僅是他擁有做鞋的藝術,更指的是他還懂得——做人的藝術呀。

正是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做人的藝術,所以林肯對那位傲慢的參議員說(引讀第二段)

正是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做人的藝術,所以林肯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引讀第三段)

同學們,父親在林肯心目中是偉大的,但是林肯僅僅是在讚歎父親的偉大嗎,他還想借讚歎父親的偉大,告訴參議員們什麼呢?(課件出示:偉大與出身無關,即使是鞋匠的兒子也可以成爲偉大的總統。)

【齊讀後板書完:偉大的總統】

當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羞辱他時,他是那麼鎮定;當所有的參議員大聲嘲笑他時,他是那麼從容,而此刻他爲何流淚了?(對父親的深切的懷念和真情的流露)

正是這份真情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讚歎的掌聲。

“……”省略了什麼?(掌聲經久不息,參議員激動不已)

師: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那些議員們,現在,聽完林肯溫和的演講,你們心裏會有什麼感受呢?我想現場採訪一下(現場請幾位同學到臺前接受採訪)

①你們還選林肯當總統嗎?

②你們還在意他是鞋匠的兒子嗎?

③你們認爲這樣的人能把美國領導好嗎?

三、學第三段。

1、同學們,一位平凡而偉大的鞋匠,給予了自己的兒子真誠坦蕩的胸懷,教給了兒子做人的藝術,所以一直以來林肯都是....

於是,這樣一位鞋匠的兒子——(引讀最後一段)

2、分句引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逐句出示)

3、最終,這位鞋匠的兒子,憑藉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成就,向世人證明了:偉大與出身地位無關,即使是鞋匠的兒子,同樣也可以成爲——偉大的總統。

【點擊課件】也讓世人永遠地記住了他的名字——林肯

讓我們滿懷敬意地齊讀課題...

四、總結

1、同學們,美國總統林肯的小故事,它帶給你什麼啓示呢?用一兩句簡潔的話,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寫後展示。

2、《鞋匠的兒子》一文是根據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改編的,看看原文的結尾。

(出示):批評、訕笑、誹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階梯。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裏點起一盞長明之燈。(齊讀)

3、小結:通過本單元“走進名人風采”的主題單元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不少名人,有世紀老人巴金爺爺,有導彈之父錢學森,有鞋匠的兒子,讓我們記住這個光輝的名字——林肯。

五、作業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閱讀林肯的小故事。(見《補充習題》和《課外補充閱讀》

3、回顧本單元名人風采,開展主題活動:課後採訪身邊的名人,然後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2

一、教材說明:

六年級第十一冊 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小學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爲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範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繫資料、藉助註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推薦合同範本:

(2)自瀆課文,試着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全班彙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着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 (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着琴絃,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說——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說——(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裏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覆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着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五、教學反思:

1.以讀爲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着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着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閱讀的課外文本,都極爲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和爺爺嚮往、熱愛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知道一年有多少個節氣嗎?會背二十四節氣歌嗎?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和其中的一個節氣有關,哪個節氣?(冬至)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通過預習課文,你對冬至這個節氣有哪些瞭解嗎?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品味,去感受冬至的夢的美好。

二、品讀感悟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29課,快速默讀課文,冬至的夢是怎樣的夢?勾劃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書中的空白處寫上你的體會。

2、全班交流

預設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氣是怎樣的?(圖片)冬天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最冷的節氣是哪個節氣?(大寒)冬至離一年中最冷的大寒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那離溫暖的春天就更遠了,但是就在冬至和春天漫長而寒冷的時間裏,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溫暖的夢、希望的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再看這段話,你有什麼新的體會嗎?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溫暖的夢、希望的夢?

同學們想象一下,還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溫暖的夢、希望的夢?一個省略號讓我們產生了無盡的遐想。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麼冷清,但他們背後隱藏着的是什麼呢?是生命的涌動,是迎春的力量,我們不禁爲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朗讀,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動。(感受到作者對生命力的謳歌。)

(3)在這樣寒冷的冬天,如果讓你去尋找春天的足跡,你覺得容易嗎?那要怎樣找啊?作者是怎樣找的?(動作:撥開、扒開,仔細)

作者多善於觀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同學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這樣對你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經過作者一番仔細尋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跡了嗎?他的心情怎麼樣?你能帶着欣喜的感受讀一讀這段話嗎?

他們已經等不及了,誰等不及了?他們會說話嗎?到底是誰等不及了?你覺得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板書:嚮往春天、熱愛生活)

冬至過後,人們就開始期盼天氣轉暖、大地解凍、小河流水、枝條吐綠,一切事物在呼喚春天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所以說,冬至的夢裏充滿了——溫暖、蘊藏着——希望,下面就讓我們在讀中品味這份溫暖,在讀中感悟這份希望。(配樂讀)

(讀得真好,老師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動這對春的嚮往與熱愛)

這樣優美的文字,讓我們能把它記在心裏,經常重溫這份溫暖與感動,誰能試着背誦幾句。

還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別深,我們接着交流。

預設二:第三自然段

(1)爲什麼要經過難熬的八十一天?從冬至開始數九,看大屏幕,《數九歌》。冬至的夢要歷經九九八十一天才會迎來明朗溫暖的春天。

(2)你從哪些詞體會到了我和“爺爺”對春天的期盼?

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突出這些詞,誰想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個自然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我”和爺爺對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圖,還有一個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圖,哪個自然段?從這個自然段你體會到了什麼?

(2)齊讀對聯。你覺得爺爺是怎樣的人?

文中兩次提到梅花圖,飽含了“我”和爺爺嚮往春天、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讓我們再讀對聯,體會“我”和爺爺對春天的嚮往、熱愛之情。

生活是多麼美好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作者和爺爺那樣心懷希望,熱愛生活。文中還有那些文字寫得特別美,讓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冬夜裏等待春天的過程是美好的,因爲它讓我們始終心懷希望,心懷嚮往,下面就讓我們沉浸在這個夢裏,去感受它的溫暖、漫長,而又充滿希望。(配樂朗讀)

冬至的夢是多麼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寫法,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你心中冬至的夢。

那是的夢,是的夢,是……

三、課外拓展

課下請同學們蒐集有關冬至的詩歌、諺語,摘抄在採蜜集上,並背誦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4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爲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鬆、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爲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幹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鬆是風骨的象徵,它蒼勁挺拔,傲鬥冰雪,頂天立地,枝幹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鬆,讚美鬆,風雪洗禮鬆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爲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爲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鬆、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鬆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鬆在寒冬之際爲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讚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後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於春風碧雲裏”,作者從鬆的外形入手,爲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後一句,“春風碧雲”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幹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相互關係,各有什麼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徵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徵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係: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爲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爲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鬆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穫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捨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爲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爲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指名讀課文。

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可:能。

得兼:應爲“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捨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爲“活着”。

義:可以理解爲尚的思想、行爲、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捨,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捨,作者最後得出結論:捨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於大衆的思想和行爲,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後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