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作者入手,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出示幾段話請學生來讀:

a我年屆七十,有機會又讀了一遍安徒生童話,頗有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領悟到,安徒生童話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書。(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雖然他並不經常給你一個甜蜜蜜的大團圓——而是讓女孩點完所有的火柴凍死,讓錫兵爲了得不到的愛情甘心熔化,讓小人魚化成美麗的海水泡沫,讓剛剛愛上公主的窮人失手燒掉自己的飛箱——但掩卷之後,我們覺得他的童話世界仍然充滿了善良和愛,充滿了感動和美。

c丹麥大物理學家奧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對安徒生說,如果他的長篇小說能使他出名,那麼,他的童話將使他不朽。

d列夫61托爾斯泰曾意味深長地問高爾基:“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十年前,我沒讀懂,十年後,我終於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

e我相信,用生命寫作的作家無論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個,他的生活、經歷、情感、血液、夢想……一切都在文字中,這使得他的`童話擁有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兒童和成人的世界裏都廣受歡迎。僅此一點,就可以把世界上絕大部分童話作家和安徒生區別開來。

1.關於安徒生,你瞭解了什麼?

2.關於安徒生,你不解什麼?

二、從故事走近安徒生

1.簡介《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爲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他的母親幼年討過飯。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裏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的時候,感到餓極了。她把手指伸到水裏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爲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飢餓。最後,她終於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懷着這種感情創作了這篇感人的童話的。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丹麥的安徒生是舉世聞名的“童話王子”,他的童話作品《醜小鴨》、《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着我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

2、讀題,問:讀了題目,有人問你,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小女孩賣火柴)通過預習,你應該知道文章其實還寫了什麼?(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凍死在街頭。)理清課文思路:小女孩賣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凍死街頭(12——13自然段)

3、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頭赤着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飢餓 痛苦 微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主動閱讀童話,走近並走進賣火柴的小女孩,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同時嘗試用現代的眼光解讀童話,初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3、初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課文,積累短語,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學難點:

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頭赤着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飢餓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進小女孩

過渡:通過你們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請快速的讀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讀讀。

1、快速閱讀,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質疑:此時,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麼?(小女孩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讀全文(特別是1——4自然段),尋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飢餓、痛苦、孤苦)重點講寒冷。

4、交流。指導有感情地讀好四次幻想的那種渴望心情。(動態生成)

5、四次幻想,引導感悟。

這幻想是( )的!

6、朗讀小女孩最後的一次幻想,引導感悟。

過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師讀:第10、11自然段,學生接讀重點句。

7、出示: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是幸福的!)

8、小結:這溫暖、這食物、這歡樂、這疼愛、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來自幻想。

三、走進作者,走向積極

過渡:小女孩就是在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請讀:

出示: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

1、 同學們,小女孩的死有什麼反常嗎?

2、 安徒生寫這童話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指名談。

3、總結:齊讀並記住安徒生的話:夢想是極其珍貴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美好生活的階梯。

4、作業。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2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爲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鬆、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爲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幹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鬆是風骨的象徵,它蒼勁挺拔,傲鬥冰雪,頂天立地,枝幹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鬆,讚美鬆,風雪洗禮鬆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爲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爲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鬆、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鬆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鬆在寒冬之際爲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幹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讚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後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於春風碧雲裏”,作者從鬆的外形入手,爲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後一句,“春風碧雲”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幹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相互關係,各有什麼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徵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徵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係: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爲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爲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鬆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穫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抱怨、裹住、憂慮”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描寫環境的句子。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抓住人物心理、對話和環境去品讀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懂得這個世界需要愛心,有愛心纔會充滿溫暖。

【教學重點】

感受人物品質,學習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方法】

引導法、閱讀法、抓關鍵句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托爾斯泰寫的《窮人》,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窮”字是本課的生字,上下結構,注意寫的時候穴寶蓋下面的兩點在田字格中的佔位,力在穴下意爲窮,來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讀課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寫環境、人物心理和對話的句子。思考:這是的窮人。

2.標註好自然段,大體瞭解課文內容。

3.注意讀書姿勢要端正。

(二)交流彙報:

1.生自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師注意鼓勵學生敢說並引導學生相互補充)

2.總結整理: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和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3.這是(貧窮但善良)的窮人。

4.出示本課重點詞語:呼嘯、抱怨、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魁梧、倒黴、嚴肅

(1)各種形式讀詞語。

(2)詞語理解。哪個詞語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來說一說。

5.理解重點詞語:洶涌澎湃: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忐忑不安:心神極爲不安。心驚肉跳: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害怕不安。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後果。

6.學習多音字:作:zuō(作坊)zuò(作業);強:qiáng(強大)qiǎng(勉強)jiàng(倔強)。

7.作者簡介: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偉大的俄國作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被譽爲“俄國文學泰斗”。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三、精讀領悟

(一)全文共分幾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孤兒,夫妻倆想法不謀而合。

(二)瞭解貧窮。

1.窮人是什麼意思?(物質上的貧窮)課文中寫了哪些窮人?(桑娜一家和鄰居西蒙)課文哪些內容描寫了他們的窮?

2.瞭解背景:《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曆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鬥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在這個時期,貴族、資產階級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三)品讀人物,學習寫法。

1.課文只寫了窮人的窮嗎?你認爲他們窮嗎?默讀課文,說說桑娜和和她丈夫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2.交流:桑娜和丈夫勤勞、淳樸善良、愛幫助人……

3.師小結:他們雖然物質生活貧窮,但是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他們不是窮人!

4.你是從作者的哪些描寫中感受到桑娜夫婦這些品質的?

(環境、人物對話、心理活動)

5.交流描寫環境的句子:

課件出示:

(1)“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着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着白色帳子的牀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着”讀了描寫環境的句子,你能體會到什麼?(從“溫暖而舒適、乾乾淨淨、閃閃發亮”等詞語可以體會到桑娜雖貧窮但很勤勞。)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話。

(3)其實西蒙也是一個有愛心的母親,找出對西蒙家場景的描寫的句子。(屋子裏沒有生爐子,又潮溼又陰冷。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從中你體會到什麼?(西蒙的貧窮艱難使她無法給予孩子更多的愛,但她盡到了母親的職責。)

6.交流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

(1)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桑娜沉思:丈夫不顧惜身體,冒着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着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麪包,菜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着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呢?(桑娜一家生活困難,但桑娜對丈夫和這個家充滿了愛。)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桑娜爲什麼會想到這些?這麼多的省略號有什麼作用呢?(由於桑娜家庭的貧窮,這樣只會給家庭帶來更重的負擔,但孩子實在可憐。由於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纔會有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複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

(3)生合理想象省略號處的內容,體會桑娜善良的好品質。

(4)讀了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讓我們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後堅定的複雜心理。

那你們能不能把這個矛盾的心理過程通過讀展示出來呢?抽生讀。

7.不僅桑娜有高尚的品質,文中還有誰有?找出描寫人物對話的句子,體會漁夫高尚品質。

(1)分角色朗讀桑娜和漁夫的對話。

(2)說說自己體會到了什麼?

(3)生自由說,師總結:讀了人物對話的句子,我們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所感動。自己都過得不容易,還要領養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品質實在讓人感動。

(4)同桌再次分角色讀。

(5)讀完後,你有什麼疑問?兩個“沉默”各有什麼含義?

(6)(第一次,當丈夫走進屋時,本來焦急盼着丈夫歸來的桑娜,現在卻不敢擡起眼睛看他;當丈夫詢問她在家的情況時,她臉色發白,說話斷斷續續,丈夫平安歸來,該有多少話要說呀,而現在卻變得沉默,是因爲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說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說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談到她留下了兩個可憐的孩子,她沉默是帶着試探意圖,想看看丈夫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

(7)課件出示:“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個熬字說明什麼?(他爲了撫養鄰居家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勞動。他與妻子同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四)拓展延伸。

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後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打開想象的翅膀,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後。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學完了本課,你都有哪些收穫呢?

(1)瞭解並感受了桑娜和丈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2)學習了課文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五、課堂練習

1.在括號裏裏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桑拿(雖然)生活得很貧苦,(但是)還是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

桑拿(寧可)自己受苦,(也)不放棄收養西蒙的孩子。

(因爲)他認真學習(所以)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顧惜——(愛惜)擔心——(擔憂)

張羅——(料理)傾聽——(聆聽)

六、作業佈置

1.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用具體事例寫一寫你喜歡的小動物的特點。

【板書設計】

窮人

勤勞、善良、有同情心、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

(環境、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描寫)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的薰陶。

2、學習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的內心的方法。

3、練習快速閱讀,簡要地複述課文故事。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課文內容,找出文中的幾種描寫方法。

2、反覆讀課文找出描寫作者感情變化的語句。體會老班長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重點語句理解紅軍戰士忠於革命的精神,感悟紅軍戰士在艱苦的長征進程中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老班長忠於革命、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並預習課文。

2、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情景渲染

1、學生背誦的《長征》詩。

2、學生自由談談長征。

3、簡介作者。

4、談話導入,板書課題。(課件展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注意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

a、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b、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的多讀幾遍。

c、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可是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

2、班級交流。

三、入情入境,重點賞析

1、學生再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並在旁邊簡單的記下自己的感受。談話:作者是怎樣講述這個故事的呢,要想使故事精彩,必須抓住細節來描寫,以及一個個動人的片斷。

2、全班交流。

a、語言描寫。

b、動作描寫。

c、神態描述。

3、小結:班長正是按着指導員的要求去做的,在精神上給予戰士安慰和鼓勵,就像“上級”,在生活上時時處處給予關心,就像“保姆” “勤務員” 。

4、再次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讀來表現。

四、品味“金色”,昇華情感

可親可敬的老班長永遠離開了我們,戰士們撕心裂肺的呼喊也無法喚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士們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誠和無私完成了黨的委託。他永遠的留在了那片無邊無際的草地上,留給戰士們的只有那根用縫衣針彎曲的魚鉤。課件出示文章最後一句話。

1、指名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2、指導朗讀。

五、音樂渲染,深化主題

作者要用魚鉤表明自己向老班長學習的.決心,也想教育後代學習老前輩們爲了革命事業的成功,爲了戰友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高貴品質。作爲新世紀的少年,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們的優良傳統,那麼讓我們用歌聲許下我們的誓言。

六、複述課文

以講解員的身份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故事。注意講解要點。

1、敘述的條理要清楚,可採用倒敘的方法。

2、注意把感人的場面表達出來,渲染出故事的情境,從而使聽衆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板書設計:

15金色的魚鉤關心同志老班長

捨己爲人忠於革命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5

一、改進後的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麋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麋鹿教學設計及研修心得。這是一篇說明文,它介紹了我國珍稀野生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學情分析: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稱爲“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學會課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理清課文脈絡層次。

4、瞭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瞭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教學難點:抓住麋鹿的特點,辨認麋鹿,介紹麋鹿。

教學準備:師:認真研讀教材;查閱麋鹿的資料,更多地瞭解它們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傳奇經歷;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製作多媒體課件。

生:結構化預習課文,蒐集有關麋鹿的資料。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誰能說說我國有那些珍貴的野生動物?學生自由發言。

2、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認識一種稀有的野生動物—麋鹿。板書課題:17麋鹿3、學生齊讀課題。

4、閱讀了導學單上的關於麋鹿的資料,你想說什麼?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一)檢查字詞,感知內容。

1、這篇課文生字很多,通過預習,你們有信心通過老師的檢查嗎?

2、我把課文的生字都結合在屏幕上的這段文字裏邊了,請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響亮地讀一讀。

(多媒體課件出示):

麋鹿俗稱“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獨具特色,傳說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騎。

麋鹿是一種草食性哺乳動物,胎生,孕期長,生長慢,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林茂草豐的沼澤環境中,常在水中覓食。

麋鹿曾因在戰亂中慘遭殺戮,在故土銷聲匿跡。後來,在顛沛流離並幾乎要滅絕於歐洲時,英國的貝福特公爵深明大義,收養了世界上僅存的18頭麋鹿於自己的私人別墅——烏邦寺,由於飼養得法,麋鹿生長良好,並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頭麋鹿結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經過長途跋涉,迴歸故土,迴歸自然。至今,麋鹿總數估計已逾千頭。

3、結合以上這段文字,指導理解“顛沛流離”“跋涉”等詞語。並相機指導描紅重點生字。

4、老師在黑板寫出詞語,請學生讀出與之相對應的段落。(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5、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呢?誰能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6、小結:有時候要把課文讀長,有時候也要把課文讀短,短到這樣的程度,有助於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瞭解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二)檢查讀文,讀出情感。

1、讀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但是,我們僅僅知道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後的情感。所以,老師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着讀着,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多媒體呈現高興、悲傷、痛苦、憂慮、憤恨、同情、生氣、感動、驚訝等詞)

2、指名讀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有什麼樣的感情體驗。

三、辨別麋鹿,瞭解外形。

1、多媒體出示一頭鹿,讓學生判斷是否是麋鹿

2、請舉手說“是”的同學解釋一下,爲什麼認爲它是麋鹿?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課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

3、表揚學生善於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點進行辨析,但是認錯了,圖中的這個動物,人們也稱它爲“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但它不是麋鹿。請你再仔細觀察一下這頭鹿和讀一讀這篇課文,從文章中尋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條,請簡要地記錄一條。

4、小小組交流,形成小組意見。

5、指導全班彙報交流。(多媒體課件出示)

角——站着的時候,各枝尖都指向後方。

尾巴——鹿科動物中最長的。

蹄子——寬大,在沼澤中行動敏捷。

毛色——夏季棕紅色,冬季棕灰色。

6、你們所說的這些理由,都是麋鹿區別於其他鹿的顯著特點,作者緊緊抓住這些特點來寫了。這頭很像麋鹿的鹿叫“馴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嗎?但有一個交換條件,你看了以後,要像一個講解員一樣上臺來介紹麋鹿的`主要特點,行嗎?(多媒體課件出示幾幅麋鹿圖)

7、同桌先合作練習,再請同學上臺介紹其外形特點。

四、高級講解,瞭解習性

1、提出更高要求:高級講解員應該具備很多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能應付遊客的提問。誰願意當高級講解員?

2、您能告訴我麋鹿爲什麼就能適應沼澤生活呢?

3、您能告訴我麋鹿有哪些特點,可以用“最”字概括給我們聽嗎?

4、爲什麼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5、指導朗讀。

6、小結,進行寫法指導。

五、總結質疑,佈置作業

1、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你們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下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它的傳奇經歷。

3、當一個小講解員向家長或其他小朋友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4、抄寫本課生字。

板書設計:17、麋鹿生活環境

外形特點奇特角尖、尾巴、毛色、蹄子

生活習性獨特

傳奇經歷

教學反思:麋鹿》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沒有抒情類文章優美,學生讀之無味,我也覺得無從下手。如何將說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我覺得要讓說明文教學多點兒童味。學生不喜歡上說明文,關鍵是我們的方法出現了問題。說明文教學我們要善於創設一個個巧妙的情境,“誘”孩子去親近文本、表達文本、超越文本,讓教學變得妙趣橫生,那麼有誰不愛學說明文呢?

在這節課例研修課上,由於事先做了充分準備,我的課堂語言比起以前精煉多了。我又對多媒體課件進行了修改,更加科學了。關於描紅則聽取同事的建議,相機重點抓住兩個字示範指導,果然效果更好。

研修心得:麋鹿》第一課時是我本學期的校內語文公開課。這是一篇說明文,一不小心就會上成科學課,語言沒有抒情類文章優美,學生讀之無味,我也覺得無從下手。如何將說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課前我認真研讀教材,查閱大量資料,特別拜讀了浙江青年名師蔣軍晶執教的《麋鹿》,不禁爲其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深深折服。他的課讓我深深感到:只要引導得法,說明文也能教出濃濃的語文味。

爲此,我選定了這篇課文,並且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我請教研組長爲我的教學設計做指導,又進行反覆修改。這樣,前後修改了三遍,反覆備課,使自己理清了教學思路。由於教學設計新穎,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堂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又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整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尤其是一些後進生的踊躍參與,更是讓我感到欣慰。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自我感覺良好,畢竟爲了這節課付出了很多,平時,是沒法讓每節課都這樣精心準備的。

在評課中,同事們給了我很高的評價。其中,這節課的亮點是隨文識字,沒有把生字從文中抽出來學習,而是放在學習主要內容時以填空的方式出現。採用了以“義”尋“詞”、聯繫生活實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如此,既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接着又板書概括段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出相應的段落並思考出示的整段話和這篇文章的關係。這樣,將概括介紹麋鹿的文字的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識字、釋義、感知文本,概括大意。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意識,課堂的評價體系完善,學生評價能力強。但是這節課也存在着諸多不足。比如:我的課堂語言不夠精煉、有感染力,教學時顯得有些緊張。指導朗讀缺乏層次性,多媒體課件製作得太多,顯得突兀。指導描紅安排的時機不太適合,可以重點抓住一兩個字示範指導。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因此,這次課例研修我還是選擇這一課,我又重新撰寫教學設計,請傅主任、李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作指導和修改。在修改、完善後,我在二班上了這節課,請傅主任、李老師觀察我的課堂教學,給我的課堂教學實施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再結合他們的意見,對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改進,撰寫出更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設計來。這樣下來,雖然顯得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淺。與以往的教研活動相比,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更有幫助。以前,只是上一節課,大家觀觀議議,並不會把這節課再去上一遍,若談教訓,只是很多課文的共性問題,或者等到若干年以後再去上這一課,或許會有一些改進,但天知道會在哪一年,又或是早已換版本了。這樣,教學水平又如何能有較大提高呢?我有幸參加了國培,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真的感觸很多,收穫也很豐碩。這次網絡培訓,在安排上真可謂獨具匠心。有了這個網絡學習的平臺,我一邊學習一邊與自己的實踐、自己的研究進行對比,幾個月下來我確有“豁然開朗”之感。在平臺上,在班級羣裏,我學到了很多我根本沒意識到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我會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學校的新課改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讚歎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爲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爲藏文化的“活化石”。

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關於“藏戲”哪些方面的知識啊?

板書:藏戲

二、初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關於藏戲的哪些內容?

提示:其實,這是在鍛鍊學生的概括於理解能力,只要學生弄清楚了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後逐段分析即可,挺簡單的。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爲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爲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着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臺簡樸;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三、再讀課文,思考:課文介紹了藏戲的哪些方面的內容?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提示:要求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加以理解,可以結合第一個問題作答。

對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爲本文將着力描述面具的顏色、形狀及作用埋下伏筆。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佈局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爲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樑,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繮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準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說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說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爲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係:“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爲了啓發觀衆的想象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衆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臺、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衆,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曆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爲藏文化的“活化石”。

四、比較一下《北京的春節》與《藏戲》在寫法上的異同。

提示: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準確性說明爲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爲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爲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爲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準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板書設計:

藏戲

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

開創:唐東傑布“發誓架橋”“組成第一個藏戲班”“留下了58座鐵索橋,成爲藏戲的開山鼻祖”。

藏戲重要特徵:面具的含義象徵、誇張手法

其它特點:舞臺簡樸;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

傳承: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7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麼?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着結合課文理解“彤雲密佈”、“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後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17* 《湯姆.索亞歷險記》主備人 執教者

教學目標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瞭解大意。

關注人物命運,體會湯姆敢於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

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願望。

教學重難點 閱讀梗概和精彩片斷,把握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個人使用批註

猜想激趣,導入新課

閱讀梗概,瞭解內容

瀏覽片斷,體會特點

快速瀏覽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思考:

(1).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哪些地方給你的印象最深?

(2).你認爲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2.學生自由發言,展開交流。

四、結合疑問,激發興趣

1.學生自由質疑。

2.師生解疑。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17* 《湯姆.索亞歷險記》

情節——浪漫有趣 有驚無險 引人入勝

語言——輕鬆幽默 諷刺誇張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和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從而認識減少污染的重要性;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抓關鍵詞句體會“城市之肺”的作用知道怎樣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

【教學準備】蒐集有關樹木抗污能力強弱的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回顧曾學過的說明文以及此類文章的特點

一、開門見山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說明文,板書:城市之肺注意“肺”字的書寫。

2.齊讀課題,質疑,預設:“城市之肺”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⑴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⑵“城市之肺”是什麼?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明。

2.交流反饋:

⑴指名分段朗讀,隨機正音;

⑵指名回答。

 三、深入研讀

(一)“城市之肺”的作用

1.課件出示句子一:

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是城市的“綠色衛士”,人們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確切的。

⑴指名讀,質疑,預設:爲什麼把花草樹木比作“綠色衛士”,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⑵花草樹木如何充當“綠色衛士”這個角色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課件出示句二)。

樹林能抗擊風沙的侵襲。分佈合理的樹林和灌木叢,能大大減弱噪音,有顯著地隔音效果,“綠色衛士”還有助於保護土壤和建築物,使它們免受陽光暴曬。在炎熱的夏天,小花園或樹陰下的氣溫要比空曠處的氣溫低。

指名讀,聯繫實際和二年級學過的《綠色衛兵》談談。

⑶爲什麼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呢?這是我們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請同學們默讀2、3、4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2.交流重點句

預設:

課件出示句三:

因爲這些“綠色衛士”,不僅能吸收空氣中過剩的二氧化碳,調節城市空氣,而且能降低灰塵污染——葉子表面的容貌和黏液能吸附飄塵,阻止灰塵微粒蔓延。

⑴指名讀;

⑵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能吸收二氧化碳,能降低灰塵污染)

⑶這就是“綠色衛士”的作用,它和我們人類身體器官——肺的作用一樣,

難怪作者把它們比作“城市之肺”。

⑷指導朗讀(抓住“因爲……不僅……而且……”)。

課件出示句四:

幸運的是,有這些可愛的“綠色衛士”在保護着人們;它們本身還會產生多種消滅細菌的物質,如痢疾病菌接觸楊樹葉後會死亡。

⑴指名讀。

⑵補充課外資料:瞭解楊樹是怎樣消滅痢疾病菌的。

⑶像這樣能消滅細菌的樹木僅僅只有楊樹嗎?(不是的)課文中只介紹了一種,像這種方法在說明文中叫——(舉例子)。

⑷談感受(欣喜地,驕傲的),帶着你的感受讀這句話。

(二)怎樣更好地發揮“城市之肺”的功能

過渡:是啊,“城市之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它給人類帶來了歡樂和健康,它付出瞭如此之多卻又得到了什麼?

1.指名回答(未老先衰、加速死亡)

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句五:

一棵榆樹,生長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長在城市裏,它的壽命卻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樹,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裏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而且,污染了的空氣會使樹木的生長速度降低一半

2.找出具體語句,課件出示

⑴配樂,師生動情誦讀。

⑵讀者讀者,你想到了什麼?(樹木的.無私奉獻,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3.從環保的話題引入我們人類該怎麼做?我們不但要保護環境,更要改善環境,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時——課件出示句六:

所以,我們在綠化城市到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各種樹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們在城市中更好地發揮“肺”的功能。

⑴能從文中找到有利的依據嗎?

⑵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抗污能力強或其它方面的花草樹木”的資料。

四、升化主題,拓展練筆

過渡: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花草樹木不僅僅是美化環境這麼簡單,它們還有着更深層意義上的作用,接下來請同學們就以你搜集到得一棵樹的身份來寫寫

1.課件出示:

我是一棵×樹,人們把我比作“城市之肺”,

在這裏,我想對人們說

(至少用上兩種說明方法)

 【板書設計】

城市之肺

作用  因爲……不僅……而且……

不同的特性 → 更好地發揮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0

一、說教材

分析這一板塊的主題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賈島推敲》《荊公改字》《歐陽定稿》《荊公改字》一文選自南宋。表現的是古人嚴謹創作、反覆推敲的學習態度。洪邁的《容齋續筆詩詞改字》卷八,主要講的是《泊船瓜洲》一詩草稿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來改去,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爲“綠”字。課文雖然短小,所表現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煉字精神是足以讓人深受感動的。課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荊公的絕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修改過程。

二、說教學

目標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從課初的學生初讀,指名讀,教師指導讀、範讀,學生練讀,齊讀。到課中,邊理解邊讀,一直到理解後的背誦。可謂是把讀和誦貫穿始終。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本篇課文的學習完全是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手中的工具書自學完成的,特別是在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請同學們把王安石曾經用過的“到,過,穿,送,染”等字送回詩句中,通過讀自主地發現,體會。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爲本,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學習語文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疏通全文,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古人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把文章改寫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體會推敲煉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學重點:

學生能理解課文,體會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學難點:

品味王安石改字

三、說教法

和學法本課是一篇文言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非考察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基於上述,我選用瞭如下教學法和學法:

教法:

1、朗讀感悟法,讀出文言文的節奏,讀出文言文的韻律,於讀中感悟用字之妙。

2、點撥法,對於學生疏通有困難的地方予以點撥。

3、評價激勵法。

學法:

1、討論交流法:讓學生結合工具書自主交流悟出文章的'大意。

2、情境朗讀法,通過啓發激勵,讓學生讀出一個一絲不苟的王安石,一個精益求精的王安石。

3、想象質疑法,充分發揮學生個性,讓學生敢於想象、敢於質疑。

四、說教學

媒體資源的選擇本課教學中,我將利用工具書、多媒體課件、人物圖片等教學資源,以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荊公改字》的第二課時,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地把握,故本課我設置了“板書課題,總體回顧;共討學法,再現文章內容;交流彙報,悟字之妙;創新課堂,故事演練;拓展延伸,情感昇華”五個環節。

(一)、板書課題,總體回顧本環節中,學生將齊讀課題,回答王荊公是誰?改的是哪個字?爲什麼要改呢?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自然走入文本區品味用字之妙。

(二)共討學法,再現文章內容出示荊公改字的原文讓學生去讀,讀的過程中對個別斷句處教師進行相機指導。力求讓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奏與韻律。由於文言文語言不像現代文那樣通俗易懂,我將與學生共討如何再現文言文內容的方法,進而總結出來,出示在幻燈片上,讓學生結合上述方法,去疏通文章內容,有疑難出我將予以啓發和點撥。再現文章內容後,讓學生結合文章脈絡嘗試背誦。此環節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三)交流彙報,悟字之妙基於上一環節對文章大意的疏通,學生已於無形當中感受到了王安石那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一環節,將結合課後思考與交流部分第三題與學生共同討論,爲什麼用“綠”字,綠字好在哪裏?設計此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講予以鼓勵性評價。

(四)創新思維,故事演練寫,中央教科所張若田先生就曾說過,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語文教學,一手抓讀,一手抓寫,如此而已。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故事改編這一內容。鼓勵學生在尊重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大膽的展開想象,把荊公改字改寫成一個生動的現代文小故事。這樣設計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既注重了積累感悟,又注重了實踐運用,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高。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1

習作是心與心的對話。“看生活中的相片,寫生活中的故事”是本次的習作內容,要求學生能通過觀看相片,回憶美好生活,抒寫故事。那麼,如何啓動學生思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現生活情境就成了本次作文教學設計的重頭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課標》中強調的“能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的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本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確定寫作的範圍,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讓學生的“外部刺激”能轉化爲寫作的內部動機和能力;通過習作,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提升情感、審美的價值,讓學生享受作文教學的愉悅。興趣是寫作的內驅力。濃厚的興趣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慾望,是發展智能的基礎。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就會心情愉快地去寫,就能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作文當成一種享受。爲此,這次作文教學,在課前,先讓同學們回家翻看自己的相冊,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激發起了他們說的慾望,隨即就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其他學生注意傾聽,聽後說說: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在他的介紹中你認爲哪兒介紹的好,爲什麼?哪兒介紹的還不夠好,你覺得應該怎樣介紹。在同學們的交流過程中解決了寫什麼,怎樣寫的問題。作文指導的重點是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有層次的做到分類指導。

做爲一名鄉村語文教師的我來講,最苦腦的是學生的作文,。這次多次聽了王琴玉老師的專題講座《小學習作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有了一些啓發。本人從所教年級教材中的習作訓練內容淺談我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本單元習作教學目標的理解:

本次習作有兩項選擇:(一)、《我的舞臺》把“我”學戲的故事寫的生動有趣。你可以能也學過一門藝術,比如,吹、拉、彈、唱,書法、繪畫、泥塑、雕刻。請寫一寫你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二)、你也可以寫一寫自己喜歡的一件藝術品,或一次藝術欣賞活動,如,聽音樂會、看花展,參觀美術館。會用課文中表達作者感受的方法,注意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根據習作內容我分析一下本次習作內容:1.本次習作,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要求我們從中選擇其中一個內容進行習作指導。 2.三個題目的相同點:①寫一件事情。②寫出自己故事和感受。③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3.三個題目的不同點:①第一篇文章重點描述學的過程的故事和感受。②第二篇文章重點描述參觀的過程和感受。

本次習作指導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在仔細觀看相片,回憶美好生活的基礎上,把跟相片有關的故事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2.通過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表現、想象、評價能力,鼓勵學生樂於表達,樂於與他人分享快樂。3.讓學生在習作訓練中體驗親情、友情,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身邊的藝術”,安排這次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讓學生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同時培養口頭表達、傾聽的`能力以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根據口語教學的基礎設計我的習作教學如下:

一、畫面引入

課始,讓學生展示充滿情趣的學藝畫面,並做簡單的介紹。教師相機引導: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藝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我們班的孩子個個多才多藝,見多識廣,這是平時生活中我們留下的精彩畫面。我提議讓照片的主人來做畫面配音吧!

[設計意圖:課前展示學生收集的學藝畫面,並提出配音的要求,爲這次習作主要內容做鋪墊。]

二、上臺介紹

教師可請1到2名學生上臺介紹照片內容,細說發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師將學生述說過程中引用的好詞佳句一一板書,特別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覆強調。讓學生知道在敘事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使情節展開,內容豐富,更加生動、感人。)

[設計意圖:介紹發生故事和親身感受,練習口頭表達能力。]

三、小組交流

1.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帶照片或藝術品的內容,將學生分成學藝組、藝術品欣賞組、藝術欣賞活動組等。

2.組內交流,互相提出優點,指出不足,幫助改進。

3.每組推薦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議。

[設計意圖: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取長補短,將藝術加工製作和鑑賞融合,交流不同的體驗感受。]

四、指導選材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與口語交際內容的聯繫,選出有價值的題材,鼓勵學生用筆反映生活中妙趣橫生的藝術。如:回顧”六·一”文藝匯演的歡樂,美術課上變廢爲寶的喜悅以及鼓號隊的威武、雄壯等。

[設計意圖:選材重點從學藝、藝術品鑑賞、藝術欣賞這幾方面選擇,要讓學生選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這樣能更好表達感受。]

五、學生撰寫習作,教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應用好詞佳句。]

六、修改習作

教師引導學生賞識他人習作的成功之處,審視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取長補短,”修剪枝葉”甚至重起爐竈。

[設計意圖:修改時可採用同桌修改,便於更好交流。]

七、賞析評改

1.學生修改完畢後,可以讀一讀自己習作中最滿意的段落,請其他同學進行賞析。

2.教師選擇少量習作展示、點評。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及作者這樣想象的依據。

2、感受課文細膩傳神的語言、大膽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語言條理清楚地介紹琥珀的樣子及形成過程的依據,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前蒐集關於琥珀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師: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習過一篇課文《黃河象》,在北京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裏陳列着兩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黃河象的骨骼化石。(課件展示)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塊形成於一萬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書課題)看,這就是神奇美麗的琥珀化石。(課件展示)

2、師:看到這些美麗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麼呢?

3、生提問題。

4、生彙報資料。

5、師:《琥珀》這篇課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科學小品,也就是說明文,現在就請同學們打開書44頁,隨着作者的推測,走進這塊琥珀形成的傳奇故事吧!

二、回顧初讀,交流收穫。

1、檢查字詞掌握。

2、指名讀課文,其他生邊聽邊吧讀書收穫做批註。

3、生彙報讀書收穫。

三、品讀語言,感受推測。

1、師: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課文的哪些段落寫了琥珀形成的過程?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寫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2、師:作者由這塊罕見的琥珀推測了它的形成過程,作者又是怎樣推測與想象的?請大家帶着這幾個問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問題)

生默讀課文。

3、師:蒼蠅和蜘蛛爲什麼會被同時包在裏面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關語句。

4、師:這是一隻怎樣的小蒼蠅呢?說說你的體會。

生讀課文並談自己的體會。

師課件出示描寫生活中的蒼蠅,生讀一讀,和課文裏的小蒼蠅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

5、師: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生動,那作者是否也是這樣寫蜘蛛的呢?

生彙報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蜘蛛的動作和心理描寫。

6、師:此時,“螳螂意欲捕蟬”可結果怎樣呢?

生齊讀9——11自然段。

師:找出這幾個自然段中寫蒼蠅、蜘蛛行爲結果的關鍵詞。讀出蜘蛛、蒼蠅的不幸。

7、(課件出示)兩隻小蟲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裏。

師:淚珠指什麼?天氣炎熱,太陽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樹林(課件出示)兩隻小蟲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汗珠裏。你認爲哪個詞用得好?爲什麼?

生結合課文談體會。

8、師:這是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悲劇,課文這麼寫,正體現了它生動的文學色彩。現在的這個松脂球就是琥珀,對嗎?想象它一直掛在這棵老松樹上,掛下去,會不會變成琥珀?(不會)所以,科學家又推測了下面的變化。

生齊讀12、13自然段。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松脂球是怎樣形成化石的?

生彙報,師相機板書。

9、師: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彙報後課件出示

師:通過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生彙報後課件出示。

10、師:科學家的推測非常合理,不僅體現在琥珀形成的過程上,還體現在琥珀發現的過程上。

指名讀發現琥珀的段落。

師: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兩個人,而是安排了父子倆,你認爲這樣安排合理嗎?現在就讓我們在朗讀聲中再次欣賞這塊珍貴的琥珀吧!

生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11、(課件出示:我們可以……圓環)

師: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請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與之相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從那塊……蒼蠅和蜘蛛了)

大聲齊讀,談談體會

四、拓展延伸,質疑昇華。

1、師:有人認爲小蒼蠅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沒而惋惜,有人卻說“它們被封在琥珀裏,生命獲得了永恆。”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師生彙報交流。

2、師:學習了《琥珀》一文後,你還有哪些有關琥珀的問題想要問?大家的問題都很有價值,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自然、愛科學的孩子。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3

一、教材說明:

六年級第十一冊 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小學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爲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範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繫資料、藉助註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推薦合同範本:

(2)自瀆課文,試着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全班彙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着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 (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着琴絃,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說——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說——(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裏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覆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着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五、教學反思:

1.以讀爲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着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着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閱讀的課外文本,都極爲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捨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爲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爲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指名讀課文。

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可:能。

得兼:應爲“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捨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爲“活着”。

義:可以理解爲尚的思想、行爲、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捨,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捨,作者最後得出結論:捨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於大衆的思想和行爲,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後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捨生取義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分享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交流時做到語言簡明,表達流利。

2.借鑑本單元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學習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原文主要內容,保留原文主要情節,使它成爲通順連貫的短文章。

3.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4.能根據別人的反饋,對梗概進行修改。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原文主要內容,保留原文主要情節,使它成爲通順連貫的短文章。

2.借鑑本單元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教學策略1.閱讀理解以《魯濱遜漂流記》爲例,帶領學生品味經典,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學會寫故事梗概,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和精煉的語言表達能力。

2.表達運用通過分享交流閱讀習作例文,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作文的長處,將所學的作文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並以此修改總結作文,從而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教學準備

1.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提前完整地閱讀完一本書。

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文學作品梗概,交流時做到語言簡明,內容充實連貫。

2.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引入新課

1.複習導入:本單元我們學了幾篇外國文學名著,誰來簡單說一說《魯濱遜漂流記》的梗概?

2.板書課題:同學們,通過閱讀作品梗概,我們能更快地理清作品脈絡,加深理解。會寫故事梗概便於我們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推薦給別人。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交流寫作品梗概的方法。

【設計意圖】“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積極調動學生概括總結本單元課文,用所學課文的事例引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總結方法

1.寫故事梗概要注意什麼呢?

2.交流明確:

(1)不改變原作品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

(2)語句簡潔、通順、連貫。

3.請同學們回憶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寫故事梗概,然後總結自己的寫作方法。

4.小組內討論交流,探討交流寫作方法。

5.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

第一步:讀懂內容,把握脈絡。理清書籍內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點。

第二步:篩選概括,合併成段。保留主幹,去除枝葉。用簡明的敘述性語言概括每個章節的內容。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去掉具體描寫的部分,以及說明原文主要人物所經歷的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三步:錘鍊語言,表達連貫。將抽取出來的部分連接起來,適當補充內容,自然過渡,使語意清楚、連貫,成爲一段通順的話。

三、運用方法,書面表達1.通過交流分享,總結作品梗概的寫作方法。

第一步:讀懂內容,把握脈絡。

第二步:篩選概括,合併成段。

第三步:錘鍊語言,表達連貫。

2.我們清楚了作品梗概的寫作方法,現在就請大家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寫一寫、說一說最近讀的一本書的梗概。

3.學生交流分享,教師點評。(點評中要關注故事的主要內容、主題和語言)四、回顧寫法,佈置作業1.談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麼收穫?2.佈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寫一寫最近讀的一本書的梗概。

寫好作文,要選取適當的素材,然後通過教師的指導,明確自己的行文思路,這其實就是訓練學生擬提綱,梳理文章層次脈絡的能力。

第2課時?課時目標1.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2.學會欣賞他人作文的長處,並能根據別人的反饋,對梗概進行修改。

1.範文賞析。

《格列佛遊記》故事梗概1699年,外科醫生格列佛隨“羚羊號”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格列佛死裏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國),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專車把體積巨大的格列佛運到京城獻給國王,他的出現幾乎吸引了小人國所有人的注意力。格列佛溫順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王和人民對他的好感,他也漸漸熟悉了小人國的風俗習慣。當時,另一個小人國不來夫斯古帝國準備從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國,格列佛涉過海峽,把50艘最大的敵艦拖回利立浦特國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願滅掉不來夫斯古帝國,使利立浦特皇帝很不高興。這時,皇后寢宮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誰知卻讓皇后大爲惱火。於是,小人國君臣沆瀣(xiè)一氣準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到不來夫斯古帝國,後來平安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後來到首都。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后。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面對國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及近百年來的歷史,但都被國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隻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在家待了一段時間,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海盜劫持,格列佛僥倖逃脫,被“勒皮他”飛島上的人救起。飛島上的人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國王和貴族都住在飛島上,老百姓則住在巴爾尼巴比等三座海島上。格列佛離開飛島後,來到巴爾尼巴比進行訪問,並參觀了島上的“拉格多科學院”。這所科學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誕不經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

接着,格列佛來到巫人島。島上的總督精通魔法,能隨意召喚任何幽魂,格列佛因此會見了古代的許多名人,結果發現史書上的記載很多不符合史實,甚至是非顛倒。爾後,格列佛又遊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的.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後乘船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五個月後,受聘爲“冒險家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幾個月,然後把他放逐到“慧駰(yīn)國”。在這裏,格列佛遭到一種形狀像人的名爲“耶胡”的畜生的圍攻。幸虧一匹具有智慧的馬——“慧駰”來給他解了圍。原來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耶胡”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駰國”的馬民看來是一隻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格列佛很快學會了該國語言,應主人的邀請,他談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馬是畜生,而像他那樣的“耶胡”則具有理性,並且是馬的主人。這些話使“慧駰”感到很震驚。

在“慧駰”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駰國”通過決議要消滅那裏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着對“慧駰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爲友。

2.評一評:說說這篇作品梗概寫得怎樣。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評價。

4.學生交換欣賞習作:寫好後讀給同桌聽,看他們是否能明白書的大意。

5.學生自主修改習作:根據同桌的反饋,對寫得不好的地方進行修改。

6.二次交流分享:根據同學們的反饋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再次交流分享。

7.全班展示優秀習作。

8.收集優秀習作,創編班級習作集。

9.小結:鼓勵學生課後多讀課外書,堅持寫作品梗概。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1.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時我首先回顧所學的知識,揭示課題;

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提煉方法;

接着實戰演練,拓展提升;

最後總結收穫,由課內到課外。這樣設計的初衷是引導孩子們鞏固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並能依據作品的不同類型進行合理運用,由課內到課外,由易到難,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注重語言表達,提升寫作水平。

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寫法,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寫作方法,使學生每次習作都有收穫。課堂上根據同學們的反饋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讓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體會雙重角色,提高作文評改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