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1.導入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資料:《邯鄲學步》。明確:寓言,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誇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自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然而有位作家卻反對小孩子讀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讀<伊索寓言>》,看看他是怎麼讀寓言的。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資料,領會寓言含意;生髮問題:爲什麼作者要反對小孩子讀寓言呢?

「設計意圖:由一段寓言的視頻資料入手,具體可感。視頻之後的導語旨在引發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2.作者簡介

教師活動:提示課題小組推薦學生講解作者情況;

展示課件:作者生平、作者風采、圖片資料;

總結明確:錢鍾書先生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1910年出生於無錫。1998年12月去世。錢鍾書先生的作品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論》;學術名著《管錐篇》。(其餘見課件)

學生活動:

課題小組:推薦學生講解作者情況;

其他同學:聽講識記,瞭解錢鍾書的生平、作品等情況;

「設計意圖:把識記性的內容交給學生去做,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進學生的篩選與組織信息的能力;教師總結旨在從錢鍾書善於讀書生疑的特點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3.初讀課文

教師活動:

播放音頻資料:課文朗讀。

初讀提示:體會九則寓言的寓意,點畫課文的重點、疑點。

學生活動:

閱讀課文,體會文章大意,點畫課文的重點疑點。

「設計意圖:善於發現問題是研究探討的關鍵環節,初讀課文是爲下一步品讀研討作鋪墊。]

4.品讀研討

教師活動:

出示研討問題一:文中九則寓言揭露了哪些病態世相?

明確:蝙蝠──比喻無德無行的文人。螞蟻──比喻那些專靠給死人寫文章而擡高身價的文人。狗──比喻那些不學無術、妄自尊大的人。天文家──地位淪落仍想“上進”的政客。烏鴉──比喻那些品質卑下、嫉賢妒能的人。蛙──比喻那些自以爲是、嗜癡成癖的人。母雞──比喻那些嗜財如命、極端吝嗇的富人。狐狸──是比喻那些貪心不足的人,一是比喻那些既得利益者。驢子跟狼──意在揭露那些僞善者的面孔。

出示研討問題二:錢鍾書是怎樣解讀《伊索寓言》的?

明確:作者並非在解釋寓言,而是在借題發揮,所以內容大多是論今而非述古。原意與作者用意落差很大。主要的思路和方法是:引申(如“烏鴉的故事”)、反其意(如“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換角度(如“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啓示:我們要學會觀察思考,學會辯證分析。

學生活動:

聚焦式品讀:就文中九則寓言的原意與新解思考問題,參與討論。

「設計意圖:兩個問題一個側重於內容理解,一個側重於行文方法。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比籠統的提問“寓言的寓意是什麼”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個旨在引導學生思考行文方法,爲下一步的遷移訓練做準備。」

5.遷移訓練教師活動:

播放視頻資料:《蕉鹿自欺》。

訓練題目:借鑑錢鍾書先生解讀《伊索寓言》的方法,對這則寓言加以新解。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資料,思考寓言的寓意。

遷移訓練:模仿寫作。

「設計意圖:引入課外的寓言,以訓練的形式鞏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質疑探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質疑探究:課文內容的理解側重於難解語句;課題探究一:魯迅與錢鍾書諷刺藝術比較(或韓寒與錢鍾書諷刺藝術比較);課題探究二:錢鍾書妙語賞析。

附課文難點分析:

(1)錢鍾書“新解”《伊索寓言》的用意何在?(或: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明確:見研討問題二。

(2)文段第一句話的意旨何在?

明確:作者在這裏借題發揮,意即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簡單化、理想化而脫離社會實際,這樣有害無益。同時呼籲淨化社會環境,爲後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作者真的認爲“《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現代兒童讀物的”嗎?

明確: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爲有壞心術,他認爲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裏盧梭是指出了讀寓言可能發生的負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認爲,“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也就是說,如果社會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們讀寓言,會有益於身心發展。至於作者提到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狸,證明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這並非作者同意此說法,而正是藉此指出了戕害小孩子心靈的社會風氣、社會原因。

(4)作者說:“我是相信進步的人。”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盧梭主張復古,回到原始狀態,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就是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相信進步,也是相信真善美終將戰勝假惡醜;儘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的心越來越壞,但是假的惡的醜的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勝假惡醜,就要認識假惡醜。世界是複雜的,新事物會越來越多,人也會不斷長大,必須具有複雜的頭腦和麪對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的能力。

(5)“蒼蠅”比喻什麼人?爲什麼在“相信進步的人”的後面又帶一句:“雖然並不像寓言裏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明確:蒼蠅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作者這樣寫是順手諷刺那種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那隻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一方面表明自己謙虛的態度,一方面又諷刺了“蒼蠅”一樣的人。

學生活動:

課題組就課文內容提問,學生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問題。課題探究階段,課題組派人闡述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自由發問,由課題組成員準備答辯。

「設計意圖:把質疑探究的權力下放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專題拓展的課題研究及答辯的質疑形式,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課題組的學習組織形式,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容易形成質疑探究的學習氣氛。」。

7.作業設置

常規性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

延伸性作業:拓展閱讀《圍城》,每個小組從中確立一個課題展開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