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堂上。我們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無須思考或懶於思考。課堂上的閱讀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的對課文進行感悟,他們所讀懂的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語文與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問還有沒有問題時,自然沒有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纔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們從小種下探索的種子。記得在講《海豚》一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海豚吃什麼呢?怎樣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殺孩子愛提問題的天性。於是,我說:“你所想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留給我們以後專門探究。這位同學善於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不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拋棄“這不是語文要解決的問題”的`觀念,打破學科分解,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澄清,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金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跟隨衆多淘金者到薩文河畔淘金未果,在即將離開時發現土地肥沃,適宜種花,就留下來辛勤地種花,通過種花、賣花,彼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在教學中,我抓住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緻富兩個環節來進行教學。在進行第二環節的教學時,我緊緊扣住“若有所悟”和“全部精力”來進行。彼得的“若有所悟”是根據眼前所看的那“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判斷出土地肥沃,適宜種花,聯想到人們買花裝扮客廳,聯想到成功……爲了學生能感受到“若有所悟”,我先讓學生理解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學生們能說出草長得好、多,還有學生說草長得生機勃勃。理解了這裏,即時讓學生說一說彼得看着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想到了哪些。學生不僅能說出書上的內容,還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來說。這一處聯想不僅解決了“若有所悟”,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此時彼得越想越激動的心情,說一說,讀一讀,深入體會彼得對成功充滿希望的心情。對於“全部精力的理解,三年級學生我沒有多大把握,我做了幾手準備:直接從這個詞語入手,讓學生來說一說想到了什麼,課堂上有些冷場;我就用書上的插圖,讓學生從圖上看出了什麼,學生能圍繞勤勞來說;接着我就出示準備好的幾個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讓學生說一說,再補充些自己還想到彼得做了些什麼。多做的兩手準備都派上了用場,效果還算可以。“全部精力”理解完後,緊接着就讓學生進行第2小節和第4、5小節的對比閱讀,想一想爲什麼淘金就失敗了,而種花卻取得了成功,讓彼得獲得了財富。可能是這個問題的指向不夠明晰,學生沒能抓住關鍵問題來回答,一開始有兩個同學還抓住勤勞致富來談,我就追問:這兩次彼得都很勤勞,而結果卻不一樣啊!學生纔回歸到思考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的原因上來。

對於文中彼得最後的那一句話,學生基本上能夠理解了,但我感覺到學生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勞動創造財富,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種花獲得的財富,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發財致富的方法……最後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現在你知道該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嗎?學生都能說上個一二了。下課時,一個聽課的老師跟我說,要再點一下題,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金子,這樣就完整了。我想也是。其實,我們要學生找的“金子”就是思維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席慕容的《貝殼》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讓人讀了如品香茗,似嘗野果,細啜慢嚼,愈品愈覺得其釅醇濃郁、餘味不盡。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纖敏,以自己獨特傳神的筆觸精心表現了自然的綺麗多彩,幽靜雅緻和蓬勃活躍,以小小的《貝殼》錄下自己心絃的律動段幽婉而又深摯的情思,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面對遼闊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筆,發出造化神奇、歲月滄桑的感慨,席慕容卻從海邊的貝殼這一平凡細小的事物中,對生命和人生意義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內在的含義,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內容,顯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開篇,作者驚訝於貝殼的“堅硬和精緻”,爲上蒼的細心、巧手所打動,把貝殼看作是神奇的藝術珍品,認爲不能用它當作貨幣進行交易。她慧眼獨到,深情別具地寫道:“迴旋的花紋中間有着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小點周圍又有着自成一圈的複雜的留樣。”敘述似平直,情思實搖漾,紆徐平淡之中足見作者讚美之情。一句“在我手裏躺着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含意雋永,耐人咀嚼。作者既沒有塗飾誇張矯揉造作之勢,也沒有奇詞詭語譁衆取寵之態,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靈飄逸的藝術,叩擊着讀者心底的絲絃。

接着,作者宕開一筆,從這小小的貝殼去感悟人生哲理。《貝殼》寫的雖然只是貝殼,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卻寄寓着作者對人情世態的獨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對人生的感喟和斷想。她喟嘆歲月的無情,讓貝殼裏的“柔軟的肉體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蒼曾一絲不苟地“爲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爲了這樣一個跪弱和卑微的生命”製作-個‘’多精緻”的居所,從兩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內心深處複雜的思緒與情意,在這時空廣漠的世界上,人們怎樣嚴肅來對待人生呢?於是作者的心靈火花一閃: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呢?“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嘆息的東西來吧。”文章是這樣地寓情於景,融情於事,幽婉內在,隱曲深摯。她既是詠貝殼而非單純寫貝殼,既是作者自況而又遠非是作者的自畫像,既是對貝殼的.詠贊而又決非單一的比附,涉筆成趣,寓有深意,使小題材溶進了如此博大如此豐富的內蘊,獲得了深刻而廣闊的社會意義。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作者設想千年之後人們對自己留下的“痕跡”也會忍不住這樣地“輕輕嘆息”。這裏以簡潔而有力的議論作結,進一層透示出作者熠熠閃光的社會理想,表現出作者雄勁柔韌的崇高人格。她開啓讀者的思緒,激起讀者的聯想。讀者可以通過各種的想象和闡釋,玩味此中深刻的積極的意蘊。這樣,對貝殼寫的意義更加顯豁,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遠。

席慕容的散文藝術造詣極其精湛。有人稱她的散文“是藍天上的一朵白雲,小石潭中一尾游魚,夏晨荷葉上的一滴露珠”。《貝殼》是她散文中的一個珍品。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小見大,以微顯著。作者經過精細鍊意,從平凡的小事物中有新的發現和獨特的感受,獲取了有個性素質的意象,提煉出不平凡的意義,同時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小我”與“大我”的完美統一。作者所描述的像貝殼這樣淺白的意象,看似在咀嚼一己之悲歡,然而卻道出了從“小我“的天地昇華到“大我”的境界的全部道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一、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 了。

二、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麼生機昂然,鳥兒是那麼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 XX )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 7 、 8 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 2 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後,爭先恐後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裏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複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後上臺修改)

師:剛纔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爲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衝着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衆“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築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爲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裏。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纔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衝着“鳥“去的,我認爲這是不對的,因爲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麼關係?

生;我認爲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纔着位同學的話。我認爲榕樹和鳥是朋友關係,而且關係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爲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爲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於傾聽,而且善於思考。

生:我認爲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麼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麼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着這條線幹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麼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常活潑可愛,歌聲也那麼清脆動聽。我認爲有了鳥兒,大樹纔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爲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着我們呵護着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爲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爲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彷彿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裏。

生:但願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纔,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並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爲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蒐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於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並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爲主,報紙、雜誌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爲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瞭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爲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爲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爲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用心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用心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用心性。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我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潛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能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能夠透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爲一名學者,我認爲平時就應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本課講述了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羣孩子在捉蜻蜓,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放飛蜻蜓的故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對於這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定爲:1、細讀課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是本文的主線,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學習,瞭解蜻蜓的特點和作用,然後結合自己在預習時查找的資料填充進去,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讓他們互相介紹蜻蜓。課上,學生們繪聲繪色地說着蜻蜓的知識。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本節課,我讓學生在預習時查找資料,學生們找到了許多,有的還把資料打印了出來,張貼到黑板的一角,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學生把收集的資料牢記在心,通過自己的口說出來的,課堂上情緒很高漲,學習的氣氛也就越濃厚了。

爲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着重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的教學,引導學生就這些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同時補充了陶行知的資料、故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瞭解陶行知,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再次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來的憂鬱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了同學們的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

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的.,情節感人,描寫細緻。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改變後的開心心情,通過這樣的對比讀,無疑爲後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通過設計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通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裏,你想通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我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有沒有得到過別人這樣的掌聲和給予別人這樣的掌聲,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這堂課下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時間安排的不夠緊湊,以至於最後顯得有點慌亂,“有話沒有時間說”,這就說明我前面部分講解的過於細緻,理解的過多,而讀的卻很少。只是引導學生細細的品味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是領着學生把內容讀了過去,而沒有細細的品讀。這也就導致了前半部分讓學生說話的時間長了些,課上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另外,學生的朗讀訓練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讀課文感情不夠深入,拖音現象嚴重,有待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腳印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讓孩子通過朗讀,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充分體會到小動物的驚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這篇小文,關鍵在於體會小動物的心理變化,並從朗讀中體現出來。

在前期的備課中,我把重點放在怎樣讓學生體會小狗的感情,因爲一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長篇大論後,就能心領神會,因此,我針對一年級小孩好奇心強的特點,準備了一些圖片,包括小動物在雪地中的腳印,漂亮的梅花,竹葉,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除了用這些實物圖片讓學生體會腳印的美,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動物,從而身臨其境的切實體會發現腳印的驚喜與自豪。

因爲文章兩段形式相同,學生讀好小狗的話,體會到小狗的感情後,小雞的語言就不難理解,因此,在這裏,我又把重點放在讀好小狗的話上面。怎樣引導學生讀好看是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大費腦筋。自己設計的導語和評價總覺得不夠火候,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在這方面,年級組的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姜老師,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樣引導孩子理解這句話,體會小動物的心情,怎樣從孩子的思維層次出發,設計引導性的語言和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我學到教學環節設計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讓我感到她對教學的認真和執着。

當然,除了要把握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怎樣使整堂課連貫,流暢的進行下來,並且自始至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樣重要。通過幾次的試講,針對學生的反映,我反覆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煉的同時,儘量適應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增強自己課堂的知識性,趣味性,並不時讓孩子覺得有驚喜。通過這次的語文課,讓我深知上好一節課,不光看老師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學生的理解能力上,組織一堂高效精彩的課,讓學生也達到同樣的理解層次。而且課堂中有的事件是突發的,怎樣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處理好,要看老師的語文功底,和平時的功夫。良好的課堂效果和學生良好的習慣分不開,學生的習慣培養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這次課,讓我更清楚班集體中孩子的優點在哪,應該怎樣繼續加強,孩子們的不足在哪,以後怎麼訓練,訓練哪些。相信會在以後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鍛鍊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並且說說爲什麼這麼讀?如本文中對“蹭”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小學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蹟;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薰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就是不僅在於“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薰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髮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爲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鬆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爲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教學《春曉》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許多有關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文章,並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景。

1、通過《春曉》這首古詩的學習,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認識兩個偏旁;瞭解“矢”的演變過程。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體會世人對春天的讚美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掌握本課生字詞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我想,那我該如何來教學這一課,讓我們一(1)班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後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着反覆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着,使勁地記着,至於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這樣的文化性就不能體現了。

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着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爲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的完善?我動了一些腦筋。《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利用課件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爲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上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春天在哪裏》

啓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播放《春曉》教學課件,讓學生觀看雨後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

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初讀感知

教師在範讀的`同時演示課件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得連貫。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指導學生讀出停頓和重音,讀出韻腳。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3、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重點理解“曉”“眠”“覺”“啼”“聞”等詞的意思。

(2)在遊戲過程中理解詩意。玩尋找最佳搭檔的遊戲。提供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尋找詩句來搭配。

同時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於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繫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繫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裏的風雨聲”的意思。

4、拓展延伸

春天裏處處有美景(提供其他描寫春天的古詩),只要同學細心觀察,就會在春天裏發現更多更美好的東西。讓我們踏着春天的腳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更美的景色。

5、爲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全方位發展,我還佈置瞭如下作業:

給古詩配幅圖畫,把詩中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畫下來,畫好之後同學之間交流,共同分享這美麗的景色。

把古詩變成描寫春天的小短文,讀給同學聽,比比看誰寫的好。

把《春曉》寫成書法作品,在板報中展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放飛想像的翅膀,讓文字開出燦爛的花朵

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同時它兼有的文字美、語言美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那些詠物抒情的文章,那些鶯鶯燕燕、桃紅柳綠的詩詞,陶冶着一代代熱愛文學的人。我們在語文的教學中除了帶領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學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文字表達呢?通過一些實踐的體會,我發現,以課文爲藍本,描摹發揮,充分想像,合理表達是使學生髮現語言美,並樂於運用語言抒發情感的有效途經。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假如》一文時,就使用了這種方法。《假如》這篇文章運用的是詩歌的體裁表達了小朋友的幾個美好的願望,他希望能用馬良的神筆給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小樹畫上溫暖的陽光和雨露;給飢惡的小鳥畫上穀粒;給殘疾的西西畫上一雙好腿,從課文中可以使學生受到幫助別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將講述我在本課實施的想像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故事激趣,進入想像情境。

“神筆馬良”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神話故事,但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還有點陌生。爲了讓學生了解神筆的神奇,我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充滿着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這種情節曲折生動,說者表情豐富,能深深抓住心靈的故事。他們都聽呆了,閃動的大眼睛完全進入了故事裏的人物行爲、思想的變化,隨着主人公的遭遇不時變換着心情,爲我將要進行的想像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補充故事,培養想像能力。

我並沒有說出故事的結尾,當學生聽到馬良被貪心的皇帝逮捕並實施了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來讓他畫出金銀財寶的.時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們受到好奇心的趨使想知道善良的馬良怎麼樣了,可惡的皇帝有什麼下場,這正是發揮孩子聰明才智的時候,這些躍躍欲試的小傢伙們爲馬良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可以用神筆畫一雙翅膀飛走吧!”“畫一個土行孫幫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從地洞裏逃走了。”“畫一些天兵天將,或者孫悟空就可以打敗皇帝的軍隊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如此豐富,我們當老師的就要抓住任何一個訓練契機,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語言文字訓練,創造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滿成就感。

三、結合課文,挖掘詩歌內容。

《假如》是一篇韻味十足的詩歌,短小精悍,要學習這樣的詩歌必須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合理想像,編造情節,把詩歌學“厚”來。爲此,我特意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或物,它們分別是小樹、小鳥、西西,你們能想像一下它們正在遭受什麼痛苦嗎?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1、柔弱的小樹被猛烈的狂風颳得東倒西歪,也沒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難受地說:“快救救我吧!”“我”會用馬良的神筆給小樹畫上太陽和雲朵,這樣狂風就不會來了,雲朵也會變成雨滴,小樹就不會渴了。2、剛生下來的小鳥正在遭受着飢餓的折磨,鳥媽媽去很遠的地方覓食了,大半天了都沒回來,小鳥們被餓得喳喳地哭泣,並且還很擔心鳥媽媽的安全,如果“我”用馬良的神筆給小鳥畫上穀粒,鳥媽媽就不用再到遙遠的地方覓食了,小鳥們也會吃得飽飽的。3、坐在教室裏的西西,由於腿殘疾了,沒有辦法像同學們一樣在課間的時候到操場上跳繩、跑步、踢球、做遊戲,她只能靜靜地呆在教室裏,心裏卻多麼渴望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健步如飛地玩呀,無數次,她靜靜地躲在教室的角落裏暗暗流淚,無數次,她望着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發呆,她幻想着能有一雙好腿,想去哪裏就去哪裏,那該多好啊!“我”要用馬良的神筆爲她實現這個願望。通過情境的擴展,學生更能體會到詩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動。

四、發散思維,拓展文本內涵。

學習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能侷限於已知的範圍,要學會遷移運用才能內化爲更強有力的工具,從而舉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結課階段,我讓學生拿起馬良的神筆,畫出自己的願望,凸顯他們的善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紛紛說出:“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山區的貧困孩子畫上學習用品,讓他們能安心地坐在教室裏讀書。”“我會給老師畫上一個機器人,讓他幫助老師批改作業。”“我會給奶奶畫上一瓶神奇的藥水,只要一噴就能年輕十歲。”“我會給大沙漠畫上烏雲,讓那裏痛快地下幾場大雨。”“我會畫一個時間隧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遠古探險啦!”……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多麼豐富啊,只要我們能爲學生創造平臺,學生是會給我們驚喜的。

五、課後延伸,飛向廣闊空間。

上完這一課後,我發現學生對想像充滿濃厚的興趣,“打蛇隨棍上”,爲何不對此進行一次習作訓練的教學呢?以《假如我是……》爲題,把自己想像成一種事物,運用優美的語言,敘述自己的故事,體裁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雖然學生不明白什麼是散文,我也並沒有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出示了幾篇例文,讓學生仿寫。二年級的學生水平還沒有那麼高,這種訓練也只是維持在寫話的範圍內,學生可以就寫幾句話,只要能寫出內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學生寫道:如果我是一隻鳥,我要飛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雲,我要變成一場雨,讓花兒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陽,我要給寒冷的地方送去溫暖的陽光。……

結束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頗深,我們總是說,孩子們充滿好奇心,充滿想象力的思維被我們的教育一點點地磨損,最後消失殆盡,那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們喪失學習的熱情,又是什麼原因使學生對這類想像文章的學習情有獨鍾,歸根到底是我們應該把創造留給孩子們,讓他們拿起學習的武器,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最終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讓文字隨着想像開出燦爛的花朵。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麼開心的做遊戲,都是因爲有了陽光,那麼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麼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願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着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爲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於學生記憶。由於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裏的禾苗,因爲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爲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裏的花朵,因爲有了陽光,更( )了。”然後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爲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後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後,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

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

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自從我校提出了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活動以來,我個人認爲高效課堂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出發點:

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迴歸教學本質,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講,而不注重學生的多種學習方法的體現;三是學生目標達成度檢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饋方式。其次,評價一堂高效課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容量要大;

二、目標達成度高:包括過程達成度,結果達成度;

三、看學生的參與面。提問時看學生的參與面,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小組交流時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主動性。以下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上的一些體會和幾點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敬請批評指正: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數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螺旋式方向前進的,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手段是逐漸積累的,因此課堂上對簡單的內容應少講,應更多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識的習慣,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通過對問題的引導討論,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有效地調動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生

學習興趣。

其次,少講大多數學生不能接受的內容,許多數學教師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津津樂道地將一些綜合性強,技巧性高的習題講給學生聽,至於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接受,則考慮的很少,這種處理教學內容的方法脫離了現狀,給大多數學生帶來的是苦惱,有些學生正是在這種不科學的處理數學問題的挫折中,產生

了害怕數學的心理,把學習數學當成了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負擔。最後,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根據教學內容、課時要求,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和安排新穎別緻的課題導入方式,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數學課堂教學注重題組教學

所謂題組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爲了達到某一方面的目的,根據學生的接受知識的規律,合理有效地選用一組數學問題組織教學,並且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除了解決單個的數學問題外,通過幾個問題的前後聯繫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變化,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法。

三、提高課堂提問效果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表現爲提問目的不夠明確,所提方式隨心所欲,提問效果不盡人意。作爲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相互

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

1.提問要有序

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識序,循序而問,步步深入。前後顛倒、信口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

2.提問的內容要有度

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並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

3.提問語言要有啓發性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達要準確、精煉,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

4.要給學生思考時間

提出問題後適當的停頓便於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後再稍微停數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忽視。

四、重視小組合作教學

小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組或同桌二人小組,小組合作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通過分析本學期的單元檢測試卷,我發現寫話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又重新閱讀了《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提出瞭如下的要求: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現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和新課標的要求,對低年級寫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說的慾望。

新《課標》中強調低年級寫話教學,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我發現學生會寫的前提是會說,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的說出來。再讓學生把自己說的話用文字記下來,消除學生對寫話的畏懼感。爲了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讓學生課前準備,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是身邊發生的`事也好,是讀過的故事也行,每一名同學都有機會。一段時間下來,學生說話比起以前要通順,表意要清楚得多。

二、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許多學生都是積極舉手說話,有時他們是心裏很想說,可是憋了半天就是說不清楚,叫聽的同學等不及。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很空洞、枯燥和無序。因此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語言積累,說話時能用上學過的好詞好句就及時鼓勵。另外發動學生在課餘時間,多讀課外書籍,並摘錄其中自己所喜歡的美詞佳句,來充實自己的語言材料庫,爲寫話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三、培養學生練筆的好習慣。

作爲低年級的小學生,把所說的話都寫下來,這樣對於低年齡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的。由於他們詞彙量不豐富,對詞語的理解力欠缺,有時在書面表達時難免出現語不達意現象,爲了降低低年級孩子寫作的門檻,應允許讓他們多說少寫,只要樂於動筆,就值得鼓勵。我佈置學生一週寫2-3篇日記,寫得好的給予表揚、獎勵,保持孩子們的寫作熱情與興趣。

四、搞好寫話講評,鼓勵學生進行評價。

對佈置的課後寫話練習或單元檢測的寫話組織講評,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把自己寫的讀給大家聽,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讓其他學生來評價寫得好不好。這樣寫的學生也能更認真地聽,同時思考寫得好不好,便於發現問題,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