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優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

《小小的船》是一首童年的歌謠,以優美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圖──月兒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藍藍的天空和閃閃的星星想象奇特,易於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驅譴他們的想象。

在教學中,我播放《小星星》的歌,學生跟唱。出示掛圖──晴朗的星空圖。請學生仔細地看圖,並談談自己看後的'感覺,學生能通過自己地深切體會說出,課文寫了一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學生也聯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羣,看望星星,表現出對日後能上天的喜悅的心情,從而就引入新課,出示課文。

兒歌是快樂的,那麼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快樂的。接着又自讀課文,用三角尖標出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再用生字卡片出示

彎、船、看、閃、藍,讓學生髮現它們的異同。區別只、坐的音節,讀準星字。最後通過摘星星的遊戲來鞏固字、詞。在完成了生字的教學後,再通過讀讀、想想、說說來學習第1、2句,經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再進行評議。又讓學生自讀、想象畫面和集體讀,邊讀邊想小小的船指的是什麼?從而理解兩頭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有感情的朗讀。美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星空更美,隨即用晴朗的夜空多美啊,月兒彎彎像小船,小船尖尖惹人愛。小作者看着看着,好象自己也來到了月亮上面,這時他會幹什麼呢?請學生展開想象自由說。小組合作學習第3、4句。小組爲單位朗讀、交流。教師指導朗讀,注意停頓和重音。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想象一下晴朗夜空的美麗,再說一說。

《課標》中說: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

課文的朗讀作爲語文教學的永恆主題,它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讀正確,到讀通順,再到美讀,最後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讀中融入情境,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產生獨特的體驗,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朗讀的快樂。課堂上就有了這樣的話語:我們好好地讀一讀,讓小星星知道我們是多麼地喜歡它呀!我們和這些生字成爲好朋友,再見面的時候,別忘了和它打招呼呀!

其實月兒它也很喜歡我們,他總是默默地看着我們,看着我們快樂的學習,看着我們快樂的遊戲,看着我們快樂的生活。

老師希望能夠用這樣的語言去撞擊孩子的心靈,去激發他們潛在的、純真的感情。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升發想象:彎彎的月兒像什麼?月兒什麼地方像小船?引導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通過想象親歷語文境內,讓畫面在他們的頭腦中浮想,讓旋律在他們耳畔響起,讓意境在他們的心中生成。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一句的朗讀,首先,通過語言、音樂、動畫渲染一種美的意境,引導學生和小星星對話,在對話中感受到藍天的美、星星的可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2

《軍需處長》一文是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敘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紅軍軍需處長捨己爲人、勇於獻身的高貴品質。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從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教案,並執教了第二課時。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

1、教學思路清晰,整體感強。

這節課我從文章的題目“豐碑”入手,開始就以讀寫結合,師生共同寫課題,直奔中心,抓住“豐碑”這一關鍵詞,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深入課文內容,帶動其他內容的理解,從而逐步深化學生對“豐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簡潔,且有很強的整體感。

2、相信學生能力,主體意識強。

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就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在其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引而導之,思而辯之,使其認識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這節課正是在這樣思想的指導下,首先弄清了學生認識的底數,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弄清“軍需處長究竟爲什麼會被凍死,這到底表現了軍需處長怎樣的精神”,使其認識準確化、深刻化;再引導學生體會將軍和戰士們情感的變化,理解軍需處長的精神的深刻影響,使其認識全面化;最後讓學生完整表述這一問題的理解,使其認識條理化,這樣處處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能力爲目標,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主次分明,訓練意識強。

這節課以第七和第十二自然段作爲教學的重點,以這兩段爲中心向其他各段輻射,並以對中心問題的理解爲經,以各段重點詞句爲緯構建本課的訓練場,第七段抓“鎮定、安詳”體會軍需處長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禮”帶動全文,體會將軍的複雜內心世界,使學生達到感情上的共鳴,同時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推理、判斷表達諸能力均得以較好的訓練。

4、重視朗讀指導,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將軍的思想感情的發展爲線索,文章感情強烈,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朗讀第七自然段,我指導學生懷着對凍死的老戰士的崇敬、懷念之情,讀出一種莊嚴、悲痛的情調,語速較慢,句調平直。朗讀八至十自然段要讀出一種激怒感,將軍的幾句話,要表現斥責、威嚴的口氣。讀十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會將軍得知凍僵的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那種震驚、內疚、敬仰的複雜心情,語速緩慢,讀得深沉、莊重,在教學中,我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各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朗讀爲學生體會情感服務。

5、在新課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識增強了。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師問生答”或“填壓式”的教學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軍需處長爲什麼爲凍死”,“爲什麼說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地去學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學習文中重點段落時,我讓學生自己在文中圈畫,並同桌討論交流學習收穫,學生協作意識增強了,主動學習的興趣變濃了。

然而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也很多:

1、教學設計有疏漏,忽略了一些重要環節。

由於時間關係,教者本身鑽研教材不夠,設計教案考慮不全面,如課文上的插圖在教學中未能充分地利用起來,未能讓學生領會文章先抑後揚及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

2、未能採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是一個缺憾。

本堂課所講述的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如能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長征艱苦卓絕的環境,學生會更好地進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3、在學法指導上有所欠缺,學生自由活動的空氣相對來說不是很多,今後要朝“教就是爲了不教”這個目標而努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3

《小豬問路》是一篇常識性的小童話。篇幅中等,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有趣。依據本單元聽說讀寫的目標,制訂了適合本班的教學目標,即:生字識記要求、詞語積累、新筆畫的認知、朗讀要求及說話訓練,均在課堂上一一達成。可見,依據教材內容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比較合理、貼切、有效。因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

在學習生字“豬”時,學習了新的部首“反犬旁”,並複習了帶有反犬旁的熟字,如:貓、狐狸、狗……學生對熟字的回憶比較清晰,回答範圍較廣。認識了新筆畫“彎鉤”,學生描紅兩遍後,就出示了課題、齊讀。從學生朗讀課題的情況看,他們已經開始喜歡這個故事了。整個複習導入環節,緊湊有效,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想進一步瞭解主人公,瞭解故事的興趣。

接着,利用媒體課件,播放課文動畫,整體感知全文。這樣有利於養成學生良好的收看與傾聽習慣,還很自然的將孩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在學習生字的板塊中,教師設計爲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按照自學要求,逐一完成。學生的討論十分熱烈,紛紛交流自己獨特的識字心得,真正起到了合作互助的目的。

在朗讀環節中,教師通過指名讀、合作讀、男女生賽讀、引讀等形式,很好的'做到了不加字不漏字的朗讀。再通過抓住關鍵詞,進行指導朗讀。課文中的知識點是關於本文中提到的烏龜與大象的基本知識,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總結,又爲“小豬應該這樣問路”進行說話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鍛鍊。

在課堂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生字教學在時間把握上,還不夠緊湊。如在教學中能突出重點,有詳有略,那就更好了。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4

《故鄉的河》是本期新編入的一篇課文,在第二單元“母親河”這一主題單元的拓展閱讀中,文章以平實的敘述表達真摯的情感,是一篇貼近生活、反映天真、充滿好奇幻想的童心世界的佳作。

溮河是作者故鄉的一條小河,這條小河記錄了童年生活,寫溮河,就是懷念故鄉,懷念童年。教學這篇課文,我沒有按照以往的處理方式略講拓展閱讀課文,而是把它當作一篇主題課文,進行細緻的分析、講讀。教學中,着重抓了兩個點:

1.作者回憶有關溮河的童年往事,分別講了幾件事?

對這個問題的提出,我想讓學生明確具體的事以及作者的選材。概述性回答問題,是六年級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經歷了什麼事,結果怎樣”,學生開始的回答是不全面和完整的,在老師多次提示下,明確概述完整的方法。其次,爲什麼單單回憶這兩件事呢?引導學生討論選材的.問題,一是真實有趣、印象深刻;二是最能表現童年的天真無邪和富於想象的特點。與作文聯繫起來,就是選材的小、新、趣。

2.作者寫故鄉的河,爲什麼寫小山和泉水?

作者是否偏題了呢?顯然不是。第一、這座小山在河對岸。第二、從上文看,作者是從河入筆表現童年往事。從下文看,山上寺廟的泉水始終牽掛着作者對故鄉的思念,是第二自然段的延續。

就這兩個點,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讀一讀、議一議、講一講,將問題弄懂。

課堂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一課一得,十課十得,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下去,就一定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纔會不斷提升。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5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後來各小組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的彙報上,學生能找出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第二個目標達成,一節課解決了所有問題。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1.從學生讀課文的情況來看,課文預習得不熟,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對預習不夠重視,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預習得檢查度,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在讀錯字是應立即停下來糾錯,但讀課文時儘量不要打斷,等學生讀完後,讓其他同學去糾錯,如同桌之間。對子句子的訓練應該放慢一些,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到位。

3.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過渡缺乏藝術性,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因此應下大功夫去訓練。

4.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5.本篇課文選自《伊索寓言》,因此,我還選取了《美麗的公雞》《朋友與熊》《螞蟻和屎殼郎》三篇文章作爲拓展閱讀。重點帶領學生讀了第一篇《美麗的公雞》。讀文是,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引導:

1.公雞都和誰比美?

2.爲什麼它們都不和公雞比美?

你從故事中讀懂了什麼?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如果能把公雞自誇的那幾句先好好讀一讀,對於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會更好一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6

"反思探究"是我校開展教育科研的1個子課題,是專門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的,以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探索出1條更好的發展學生,完善教師自身素質的課堂教學新路子。我是子課題的研究成員之1,我在教課所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探索,在研究探索的實踐中,深深的感悟到老師積極進行科研探索,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通過1年多的研究探索與思考,我初步總結歸納出作文教學的反思探究模式的3大環節:1、備課的深入反思;2、作文課堂的反饋思考與探索;3、評改作文的反思探索再反思。下面是每個環節的內容與做法:

1、備課的深入反思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它包括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的設計策略,備作文可跟其他有較大的區別。作文的教學內容可以是教材上所給的內容,也可以是結合年段的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自己選定內容,寫作目標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與素材進行具體的確定。備作文課,我是從3個方面去反思的。

1、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反思。

小學教材從3年級開始,每組基礎訓練都安排了1個寫作的訓練,這些訓練是進行作文指導的重要依據。但由於教材上的內容有1定的侷限性,在選材時有必要考慮是否要更改。例如5年級第10冊第5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我家的1個星期天",我在學生當中進行星期天活動調查,能在星期天1家人1起度過的人數只佔3分之2,有3分之1的學生在星期天要麼自己獨自1人在家,要麼找同學或親人度過,爸爸媽媽很少在星期天有空。如果硬套這個作文題目,沒有實際體驗的學生怎能寫出好文章呢?因此有必要改成範圍大1些的如"雙休日"等。又如現行的教材中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精神的寫作題材較少,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1些題目範圍讓學生去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56年級設計"0的遐想"等有意思的題目指導學生寫想象文,又可以根據學生身邊的事物作題目,使學生誘發科學的興趣。

2、重點難點的確定與解決的反思。

每次作文,老師都要清晰地確定1個訓練重點,如專門訓練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的,專門培養想象力的,專門訓練仔細觀察和描寫等。難點的確定就要從學生已有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分析,結合在本次作文中可能碰到那些困難,應選擇怎樣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突破難點。如在指導作文《我發現了……》1文時,我確定了學生的選材是難點,於是我就設計了3層引導選材的方法:(1)從大家都看到的有趣的事物入手激情,如指導觀察來聽課的老師,想想從聽課老師中有什麼新發現;(2)從我親身經歷的1次有趣的發現作演示引導,有拋磚引玉的作用;(3)請個別學生介紹自己的新發現的,讓學生有信心選出好材料。

3、教學過程實施策略的反思。

教學過程的實施是體現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環節。它包括導入設計、選材指導、材料安排、用詞造句的方法指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設計與思考。這個環節只能是從教與學方面作多些的假設,還要跟以往的寫作上出現的問題聯繫起來思考。這樣的設計纔會符合學生實際。

2、作文課的反饋、思考與探究

作文課堂的反饋調控是最能體現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和自身素質的。有最好的作文備課而沒有及時的反饋調控,作文課是不會成功的。看作文指導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在410分鐘的時間內所達到的實際寫作效果而定。因此,作文課上的及時反思探究是最重要的。

1、審題指導的思考調控。指導作文,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的範圍和要求,在發現學生對要求含糊的時候,要及時想辦法讓學生弄懂,並幫助分析原因,避免以後再會出錯。

2、選材的反饋調控。好材料纔會寫出好文章。指導選材時老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哪些材料是寫得好的,那些是不恰當的,要儘可能讓學生少走彎路。例如我在指導《我發現了……》1文時,發現學生在介紹時出現了選材的思路打不開的情況,有許多學生都是介紹雞、狗、貓等動物的特殊習性。我及時引導學生回憶在書上看到的發現,在自己做試驗時的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什麼有趣的'收穫等。這1啓發,學生的思維馬上打開,有的介紹看書得到的新奇發現,有的介紹在做家務時的驚奇發現,有的介紹在不經心的實驗中的新奇發現……

3、材料安排的反饋調控。在學生編寫提綱或進行寫作的時候,老師要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寫作的情況,發現在條理的安排、構思的形式上有較好的或不夠好的馬上指出,讓學生儘快調整,在開頭的描寫或中間的寫作的優缺點及時反饋。這樣才保證在課堂上能真正完成寫作任務。

3、探索與評改的反思

1、普遍存在的優缺點的思考。每1篇作文都有他重點的要求,評改的時候,我主要抓住全班普遍出現的情況進行評講。在101冊第6單元《假如……》這篇想象作文時,發現學生想象的翅膀還沒展開。總是每辦法說出自己的某些夢想或幻想。我反覆思考,瞭解到這次作文與學生平時的寫作有較大的區別,平時是寫實爲主,現在要改變1種形式,就要從打開思路入手,學生選材的範圍還受書本的提示影響,就專門找來1本寫想象文的作品的題材介紹給學生,提示他們把平時想到的東西寫出來,這樣纔是最好的想象,還要把想的過程寫具體,特別是想象得到的結果要交待清楚1些,我還把班上較好的幾位同學的題材介紹給大家。評講後再重寫,結果有的想象了未來醫院,有的想象了發明有機肥料……

2、個別突出的題材的分析。

每次作文都要找出學生當中最成功的方面總結,如新穎的題材、片斷的其修改的方法,要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讓學生們完成習作任務。

每次作文後都寫教學後記,這樣收集實踐的材料,對自己的科研探索會有更大的幫助。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7

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還要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發展,爲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整和,以及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的結合奠定基礎。

講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上網查了有關“團結合作”方面的名言、諺語、俗語等資料,製作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並根據教學內容以申奧爲主線,由淺入深設計了練習題,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對於區分形近字,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時,學生的創造力和發現也是我沒有想到的。先接觸的兩組形近字,“腦”和“惱”,“到”和“倒”。課堂上學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腦”的理解:因爲表示人的身體器官的字多數都帶有‘月’字旁,所以‘月’字旁的“腦”可以組詞大腦、頭腦;而“煩惱、苦惱”多數與心情有關,所以是“忄”旁。對於“到和倒”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倒水”是人倒水喝,所以是“亻”旁;課堂上全體學生髮言積極,學習興趣高漲。

雖然課堂上學生掌握了一些知識,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總結有以下幾點:

1、要注重學習過程評價

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外,還應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哪怕活動過程的一點點進步和收穫,都應充分肯定。

2、課堂上要注重調控

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這堂課中主要是學生聽和說的習慣不好,只注意自己要說,不注意認真聽別人的`發言;今後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要善於營造氣氛,在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要活而不亂。

這堂課讓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實施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組織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將爲之而不懈追求。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8

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爲一體,使之成爲促進師生髮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麼應從哪些方面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構建呢

1,要求做好課堂簡要摘記。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爲,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2,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爲什麼;也可以是聯繫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爲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9

《草坪青青》是一篇極富童趣的課文,文中的故事情節美、語言文字美,學習後要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語文教師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資源,課一開始教師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說心情、談感受。在這節課上,教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用朗讀告訴大家你的感受”。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講肯說,讓他們說感受也許較難,但通過老師的適時引導,指導學生將感悟到的情感讀出來,有階梯,有難度,學生讀得有滋有味,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思想。

2、整合各種資源突出主題。這是一篇以環保、關愛生命爲主題的課文,語文教學講究思想性,並不是提一個問題“學了課文你準備怎樣保護環境”就能達到目的的。老師利用文本這一不可缺少的資源,讓學生抓住文中優美的詞句,積累詞語,指導朗讀,欣賞大自然的.美;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繫,如教學“您”字,先讀字再說生活中你用過它嗎?然後水到渠成進行禮儀教育;再如,老師捕捉生活中的幾個反面鏡頭讓學生進行對比,拿起手中的筆,畫大自然來感受美;結合學校開展的誦讀經文活動昇華主題,體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完此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個學生大膽提出“小健不喜歡草坪”,雖然這樣的“意外”給課堂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它是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新的課改理念告訴我們,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不應該只是教教材,而應該靈活地用教材來教,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育煥發生命活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0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我回顧了自我在本學期裏所做的工作,認真反思,總結積累經驗,期望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更是一位班主任,不僅僅要抓好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要肩負起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教育工作。

社會、家庭把一個個天真活潑,充滿朝氣的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我們老師,這是對我們當教師的多大信任啊,那麼我們就就應懂得如何去愛我們的教育事業,乃至於愛我們眼前的每一位學生。有了對教育事業的愛,有了對班級、對學生的愛,才能憑着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深入、細緻地開展工作,用恰當、靈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養好學生,尤其是後進生。

工作中,我虛心向他人學習,努力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經常閱讀教育教學雜誌報刊,學習《新課標》,用心參加校本培訓,認真備課,教法力求靈活有實效,讓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在上好課的同時,細緻地批閱作業,並幫忙學生及時訂正。課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讓學生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我努力培養學生潛力,想方設法讓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管理與建設中。與學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對於班級管理,我們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建立以學生爲主體、全員參與,以教師爲主導、協助管理的合作關係,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透過民主、自主的競選後,在班幹部上崗前,要作好崗前培訓,使他們明確自我的職責和工作範圍,以及要到達的目的(或效果)。學生在工作中總會表現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師去指導、去組織。因此,在班幹部日常管理中,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處理解決。同時,透過每週的班會和其它渠道,對班級現狀瞭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亂、嚴而有度,並根據實際狀況做出下一步決策。

柏拉圖說:“教育者的品質爲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於言教。我努力從小事抓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低年級兒童缺少自主意識,教室裏有時粉筆掉地上或地上出現果殼紙屑,很多學生都不會自覺地去撿,於是我就以身示範,自我撿、自我掃。學生看到後,紛紛跑來幫忙,我就趁機表揚、引導,讓他們意識到維持環境的潔淨是大家的職責,是大家的光榮。以後,學生都能很自覺地持續教室的潔淨。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卻更需要耐心和細心。我熱愛每一位學生,他們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們,也努力地去了解他們。平常課前課後,儘量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聊天,聽學生反映,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誰進步了,給予表揚和勉勵;誰退步了,給予點醒和鞭策;誰生病了,給予關心和愛護;誰有困難,給予幫忙和安慰。讓學生親近自我,使自我成爲他們的朋友。在工作中,我發現與學生交談,個性是進行思想教育時,需要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必須的談話技巧。這一點受自身年齡、教學經驗影響,我還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潛心研讀相關的心理學和教育教學資料,學習他人寶貴經驗,努力使自我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上方的五彩斑斕總是慢慢積累,此刻的底色將註定其基礎色調。紅則愈紅,黑則愈黑。而我期望我帶給學生的的一片晴空、綠地、清水……這些最純潔、最美麗的畫面擺在我面前時,我會更加努力地邁好每一步。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1

《獅子和鹿》是本學期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應在一節課之內完成。因此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

2、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略讀課文的教學,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本課立足這一精神,努力讓學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時間自己去讀課文,以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教完此課,我覺得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聽故事導入,初讀,以及抓兩個嘆氣的句子爲契入點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感受驚險的過程中,在朗讀上(包括個別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等,特別是齊讀)花費了太多時間。雖然在設計中強調了略讀課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悟的特點,但在操作中卻沒能很好地突出這一點,導致學生在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和聯繫生活實際時由於時間倉促而沒能很好地思考,教師給了學生過多的提示,把一些主觀的意念加給了學生。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再安排續寫,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2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十幾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一來,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3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帶着一定的情感傾向的,或是積極主動地探究,或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情境,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帶着積極的情緒學習,在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將教學內容設計爲“聰明屋”“貝樂園”“神仙島”三個環節,充分利用活潑的形象、生活化的場景等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將始終置身於“快樂”的.學習情境中,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使學習成爲了學生的一種主觀需要。

“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她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她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學生髮現、探究知識,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中獲得愉快和滿足,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要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帶着教材走向學生,而不是把學生引向教材。·例如在“認一認,讀一讀”這一環節中,教材安排引導學生通過認讀“馬、車、舟”及含有這3個偏旁的5個漢字來學習歸類識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設計本環節時,我將“馬、車、舟”這3個小夥伴融入到“聰明屋”這一情境,學生將和他們交朋友。喜悅之餘,這一情境也很自然地激勵學生接受他們帶來的禮物——含有“馬、車、舟”這3個偏旁的字寶寶,並和他們交朋友,進而探究並發現歸類識字的識記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感受識記漢字的規律。在教學“讀一讀,想一想”這一環節中,我設計將6個成語安排在“貝樂園”中,6個成語朋友在等着我們和他們交朋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和他們打招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成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髮現藏在中間的反義詞,感受其中的趣味。最後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藏有反義詞的成語?學生智慧的火花迸現,說出了好多藏有反義詞的成語“前思後想、左顧右盼、甘苦與共、南轅北轍、大材小用……”

如果在上前兩題時抓緊一點,在上第三題時就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那麼效果會更好些。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4

教學案例(一)創設請境,導入新課

1、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的橋是什麼樣子的?動筆畫一畫好嗎?

投影儀演示學生畫的橋:說一說,議一議。

2、過渡:從古到今,橋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當然,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橋也在不斷地變化着。

(多媒體課件演示橋的發展:木橋──石橋──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立交橋。)

3、揭示課題,讀題。(看教師寫課題,注意“橋”字的規範寫法。)

教學反思(一):多媒體的演示使孩子們大開眼界。讓他們感知了迅速發展的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感受到科學的奇妙。激發着孩子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案例(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按要求讀課文。

⑴ 藉助拼音,自讀課文2~3遍。

⑵ 用“○”圈出本課中需掌握的字,用“—”標出本課需認識的字,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⑶ 思考:爺爺帶蘭蘭過了幾座橋?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它們的樣子。

教學反思(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是十分重要的。而讀書方法尤爲重要,這裏具體的要求讓孩子們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2、檢查識字和讀書自學情況。

教學案例(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課文1~4自然段。

⑴ 齊讀課文1~4自然段。

⑵ 看圖體會,分組討論。

這座橋叫什麼橋?它架在什麼地方?是用什麼材料造的?在橋上可以看見什麼?

⑶ 小結:多奇妙呀!橋居然架在水中。讓我們也來體驗一下吧!

(多媒體課件演示:遇河—進橋洞──橋中觀看游魚、行船。)

2、學習課文5~7自然段。

⑴ 自由讀課5~7自然段。

⑵ 引發質疑:你能從課文這幾段中知道些什麼?

(明確:橋的材料,使用方法、特點。)

⑶ 小組合作討論、解答疑難問題。交流學習體會。

⑷ 討論:這座橋與我們平時玩的什麼東西很相似?你能給它起個更貼切的名字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橋的使用過程。

⑸ 小結:多有趣的橋呀!我們再來看一看它是怎麼變化的吧!

(多媒體課件演示:遇小河──給管子打氣──過橋──放氣、疊收)

3、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

⑴ 齊讀。

⑵ 理解詞語:“變魔術”“專家”。

教學反思(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讓學生自主讀,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並自主、合作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裏始終處於積級主動的學習狀態。並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

教學案例(四)再讀課文,求異創新

1、齊讀全文,討論:蘭蘭的爸爸爲什麼能成爲橋樑專家?

2、小結:蘭蘭的爺爺就是因爲有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再加上他多動腦、勤思考,成爲了著名的橋樑專家。生活中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橋?

教學反思(四):對“蘭蘭的爸爸爲什麼能成爲橋樑專家?”的討論,讓子們明白成功的關鍵在於“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多動腦”、“勤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造成站起來什麼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說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語文優秀教學反思15

一、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第六課,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發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適合初中生學習。它的語言淺顯明瞭,但情感內涵豐富,可以通過此文教育學生尊敬和愛戴自己的母親。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加深兒女對母親的理解;

2、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二、 學生分析:

學生剛離家到學校唸書不久,普遍都有思鄉、思家、思親情結。特別是思念自己的母親。但是他們又搞不懂自己離不開母親的真正原因。這正是學生的天真幼稚之處,也是爲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薰陶、需要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在他們幼稚的心裏種下“孝”的種子。

三、 設計理念:

體現語文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於說話,敢於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實際,體會母女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並認識母親對子女成長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2、知識目標:瞭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懂得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 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 讓學生欣賞歌曲《媽媽的吻》。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歌曲的動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詞,同時談一談自己的內心感受。

反饋:這個環節學生普遍比較能投入,能夠爲歌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學甚至產生共鳴,流下了眼淚,特別是女同學。另外同學們在談自己感受時均認爲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動,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對往事的回憶。我想借助一些優美的暗示來上語文課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時學生的心底是純真無邪的。

2 學生分組討論,暢談感受。

A、母親對自己影響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饋:有的同學談自己生病時母親連夜或冒雨送他(她)到醫院的故事;有的同學則談了母親在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巨大幫助;有的同學甚至提到母親如何對自己進行嘔心瀝血的教育,如何爲了兒女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總之有回答問題的同學在談話過程中無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認爲自己應該在長大後孝敬和報答自己的母親。

反思: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雖然讓人應接不暇,但我內心裏還是感到欣慰。因爲通過他們的回答和談話,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義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羣本性善良、質樸的`孩子,如果教師能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教育,我們使學生“學會做人”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B、 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經做過的對不住母親的事:

反饋:一開始學生都不太敢說出自己做錯的事,後來在我的帶動下(先讓他們聽我的經歷——這也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同學們慢慢踊躍起來了,紛紛打開自己的心扉,把壓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說了出來。比如有個同學說自己曾經在背後罵過母親,並取笑她,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又沒膽量向母親承認錯誤;還有個同學說自己假裝生病,來騙取母親的同情……

反思:雖然同學們的話讓我感到驚訝,但我同時卻也看到了他們誠實、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爲教師,我想應該從正面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學生閱讀課文《小巷深處》,並且分組探究:

1、課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的?(主要通過哪些描寫)

2、應如何評價她的這種行爲?

反饋: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的討論相對活躍,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較統一。一般是:喜歡 → 反感 → 討厭 → 感動。學生能夠較全面地去發現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們則由討論轉化爲爭論,主要形成兩種觀點:1、對“小莉”的行爲應持批評態度,因爲她忘恩負義,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對不起自己的養母;2、認爲“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爲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時她還是一個孩子,是老師、家長沒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錯能改的做法也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