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精】語文教學反思

【精】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1

快樂的課堂,快樂地學習。看着這羣愛畫愛演的孩子快樂地成功着,我的.心是多麼地喜悅與快慰。這一次或一次次的成功的背後,收穫的又何只是詩歌裏那點讀讀又唱唱的知識!快樂着學生的快樂!孩子們在我的課堂裏學習着,我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學習着。我們各有收穫,樂此不彼,這是值得我永久回味的一課。

語文教學反思2

《美猴王》是語文新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這篇文章具有典型的情節,有婦孺皆知的孫猴子鮮活的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符合學生閱讀心理需求。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的“講”和“議”來佔領課堂,將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學生在讀讀說說、議議畫畫中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課文,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說。四大教學板塊相輔相成,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瞭解美猴王的特點並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習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吸取它的精神養分,提高辨別是非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了四大教學板塊,其中,我較爲滿意的是第四教學板塊。這個板塊注重學生的體驗實踐,讓學生觀看《西遊記》第一集與課文有關的內容,並邊看邊思考:美猴王具有什麼特性?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討論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徵,他聰明靈巧、本領超羣、有膽有識、深孚衆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體的形象。

最精彩的片斷當屬拓展想象這個環節。同學們想象的內容十分豐富離奇,有些是我連想都沒有想過的。就像班級裏面的'同學說的:“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化解巴以衝突,讓他們馬上停止戰爭,化干戈爲玉帛,幫助當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園,過上和平安樂的生活。”多麼有政治遠見啊!小小年紀就能關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現出當代中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願望。另外一個同學緊接着說:“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讓沙漠以最快的速度變爲綠洲,讓當地羣衆免受黃沙之害。”另一名同學想象更切合實際:“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建造許許多多的希望小學,讓那些經濟困難的兒童能快快樂樂地去上學,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材。”甚至連平時班上好動的“積極分子”此時也不甘寂寞,他說:“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要讓老師越來越年青。”又是熱烈的掌聲。

下課鈴響過一陣子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沉浸在豐富的想象世界裏。是啊,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會如同泉水般噴涌而出。從他們想象的各種各樣的內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開闊,美猴王的勇敢機智、有膽有識、深孚衆望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神話小說的特點學生理解是到位的。

當然,還有個別同學是這樣說的: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學得那麼辛苦了,考試時我可以偷看,我還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過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對於這種暴露出來的個人享樂想法,我也及時地給與教育,引導他們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實踐了查、聽、讀、說、想和畫的綜合能力,使書本知識和生活世界溝通起來,爲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完全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評論者,並積極參與活動,仔細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語文教學反思3

20xx——20xx這一學期年,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我認爲自己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精力投入,較爲圓滿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育教學工作。先將這一年的教學工作做一個反思,以便指導自己日後的工作。

一、對上學期工作的分析

(一)保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

1、衆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我認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語文老師的引導,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力圖用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刻的思想,靈活的教法來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比如我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導語設計: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爲山動,情爲水發,錦文華章噴涌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文豪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後人傳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高中的.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的延伸和拓展。

2、復背課文

利用早自習時間,對所學詩歌、文言文進行復背檢查,讓學生在復背的過程中增強文言語感,有利於高中文言文教學。

3、堅持每週寫隨筆,不限制內容、體裁,只要求必須表達真情實感。同學們在隨筆中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任意表達。我堅持全批閱,每篇隨筆後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語,這些話給學生們鼓勵,讓他們樂於表達。我還把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爲學生解答疑難問題。

4、加強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教學中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爲重點進行倡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語文能力

面對剛剛升入高中的高一學生,我該如何實施教學呢?首先,我把語文知識分爲兩類,一類是需要記憶、背誦、積累的基礎知識。一類是需要學生掌握技能、方法,進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閱讀、寫作。對於第一部分內容,主要發揮了各班語文科代表的作用,請他們按照要求佈置、檢查、督促學生複習,利用早自習做過關練習。後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在第二學期改變做法,對1000個字音練習逐一過關,每個學生每星期過關100個字音,並且是老師逐一檢查每個學生過關。這項工作很煩瑣且歷時長,但師生都堅持得很好,學生興趣高漲。對於第二部分內容,就需要精講多練。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傾筐倒豆莢容易,畫龍點睛難”,“精講”講什麼?怎麼講?我想還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好,爲此,我努力從學生練習中發現問題,精講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並輔之以練習加強訓練。這學年主要強化的是學生寫作訓練。訓練學生審題、擬綱,訓練學生髮散思維,訓練學生辨證思考。

(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認真分析他們在平常學習和練習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督促改正。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每一次上課,我都覺得認真備課,參加集體備課,但一學期下來還是有許多遺憾。

1、作文訓練有些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到分類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堅持的不好。

3、一個班的學生多,難免有偷懶的,我覺得忙碌的教學任務有時對學生監督的工作不能有始有終。

4、小組合作中,有時還不放心,擔心學生表達的不完整。

三、揚長補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纔不會被淘汰。我參堅持每天讀書,做好筆記,充實自我,尋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養料。我將自己的筆記做好分類,將重點的相關的知識點運用在課堂上,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課堂內容。

總之,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深知,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的。

語文教學反思4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轉眼間,從開學到現在已兩個月,期中考試也結束了,回首這一段的教學工作,結合考試中暴露出的不足,現反思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課外拓展延伸還不夠。由第四大題的第2小題中可以看出,因爲對於難檢字查字法沒有給學生滲透過,所以這道題沒有一個學生答上來。

2、課內知識掌握的不紮實。由第四大題的第3小題考查詩句中重點字的意思,雖然在課堂上及練習中多次講過,但還有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爲什麼?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聽講不認真。二是,老師沒有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讀書做筆記習慣。

3、積累不得法。由第五大題可以看出,雖然學生平時常做讀書摘錄的作業,但大都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讀讀、抄抄了事,沒有按類摘抄,記憶。這樣的結果就是見到熟悉的課文段落,因沒有背誦,到用時就一片混亂,不能及時提取所需信息。

4、通過本次試題,還反映出了學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審題的能力和習慣較差。在第五大題2小題中,要求寫出“從蘇格拉底和瘸蟬身上分別得到了哪些啓示”,有13名學生只答一個啓示。

5、閱讀短文題較難,學生失分較多,尤其是解釋成語中字的意思,少有全對的。這也恰恰反映出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主動查字典理解詞語的習慣還有待培養與鼓勵。由這道題中還可以看出學生閱讀的能力還不強。對怎樣較好的理解文章,學習的方法還沒有掌握,還處在混沌狀態。

另外,錯別字也是造成大量丟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整改策略

1、重視字詞教學和語言積累,夯實語文基礎

雖說高年級字詞的學習應該以學生的自學爲主,但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本次檢測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有的學生字、詞不過關。試卷中考查的字、詞都是本冊教材學生必須掌握的,這些詞語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常出現,學生應該有較多認識和鞏固的機會,可爲什麼學生還出錯呢?

所以,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重視字、詞的過關。在教學中要重視詞語抄寫、聽寫和組詞、造句的訓練和運用。其次,要增大課外閱讀量,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利用好《採蜜集》分類摘抄、記憶詞語、段落,訓練學生在寫作和日常交流中活學活用。加強語文教學必須採取語言積累和語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2、提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內容的課文歸納出一些閱讀方法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課文內容,怎樣品位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怎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樣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另外,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閱讀時間,在閱讀教學中要還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

3、加大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力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本次檢測中可以看出,今後還應該着重培養學生下列好習慣:經常讀書的習慣;仔細讀書、背書,不加字,不減字,不讀錯字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作讀書筆記的習慣;勤動筆墨積累、運用好詞佳句的習慣等。

以上是我通過考試發現的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反省自己,改正錯的,汲取好的,期待着我與我的'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都有較大的進步。

今天連續聽了兩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二單元的整體教學課,接着根據自己的備課進行了實驗班級的同步教學。從教學整體情況來看並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仔細分析有課的設計問題(課堂容量大以及教學重點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有對學情分析和處理安排耽誤時間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習慣問題。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投入狀態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效益高低。無論你設計教學再精心(原則上不現實的,常態的課堂教學是沒有完美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準備再全面,只要學生主體性學習不動起來,你的教學就是空。分析學生學習不主動,參與學習意識不強,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沒有培養起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學生對學語文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沒有對語文學習正確的態度。

其實語文學習是富有魅力的。無關的幾個字、詞組合到一起去,就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展現多彩的畫面、演繹精彩的故事。從一年級起作爲每個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此爲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重點,以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爲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品讀精彩語言(包括字詞句段),滲透文化教育、品德修養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訓練。注重實施賞識教育,從點滴處學習閃光處入手,放大學生語文學習細微的優秀做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讀書生活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的教學成績思考,更多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爲根本。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多一些學生學習體驗機會,多爲學生提供與課文對話交流的空間,少一些機械式分析講解,少一些嚴格按照教案教學的刻板,讓學生更多經歷語言學習的過程,體驗語言實踐的快樂所帶來自身成長的快樂。

總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願望,激活學生學習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真正徜徉於書海,沉醉於語言,此謂語文教學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語文教師肩上神聖的歷史使命。

語文教學反思5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回顧這一期的教學,感覺特別地累,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初欠帶畢業班,更是誠惶誠恐,擔心自己的解讀不準,而使學生有什麼閃失。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爲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學生當中,變成他們的笑臉,就學生愉快的學習,就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就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自始至終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後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認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二、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學生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纔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列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三、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語文教學反思6

一、寓教於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六、七歲的兒童特別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難以持久。純拼音教學是抽象枯燥的。由於兒童無意注意佔優勢,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採用插圖、兒歌、念口訣、做遊戲、猜謎語、競賽等方式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因此,我給孩子們上第一節拼音課時,是用一張“拼音王國”圖導入新課的。我的導語是:“小朋友,從今天開始,由我帶着大家到拼音王國去旅遊。拼音王國裏有許多許多的朋友,有單韻母、聲母、複韻母,還有房子,動物、山水,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們旅遊的第一站是單韻母他們家,他們家有6個小朋友。我們就到他們家做客吧!”孩子們一聽可高興了,一雙雙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他們對拼音王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如在教學三個單韻母a、o、e一課時,我利用教材中的畫面,講個故事:這是個美麗的村莊,綠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陽公公還沒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a字歌,。一隻大公雞聽到歌聲也跟着o、o、o地唱起來。他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它伴隨着優美的歌聲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頭髮現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幾隻剛剛學會游泳的小鴨子跟在後面湊熱鬧……孩子們是最喜歡故事的,沒有哪個孩子聽了這麼美的故事會無動於衷。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認識了a、o、e的音和形,又在教師的故事中受到美的感染。在導入“y”和“yi”的新課學習時,我採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導入新課:

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歡樂谷遊玩。小i的媽媽是在y(隨機出示卡片面y,指導讀法)。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牽着小i的手出了,(這時出示音節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們母女倆打招呼,稱她們爲yi(隨機編順口溜指導讀法:大y小i一起走,還讀i)。歡樂裏的人真多啊!大y媽媽擔心小i走失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一步也不離開,所以“yi”是不分開的。枯燥的內容,賦予極有生命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yi”的四聲在語言環境裏的讀法也是輕而易舉的。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時,我給同學們講故事:大“y”和小“i”,在“w”和小“u”是親兄弟。他們小時候,家鄉發大水,大“y”和大“w”跟他們的家人衝散了,好心的人家收養了他們。過了幾年,孩子們逐漸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大“y”和大“w”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很想見到自己的親人。他們倆商量了一下,就到電視臺做了一個“尋親”的節目。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們見到了自己的家人。特別是他們的弟弟小“i”和小“u”再也不想與哥哥分開,要永遠在一起,於是他們分別組成了“yi”和“wu”,他們不分彼此,不分大小,只要大“w”和小“u”在一起讀“wu”,中要大“y”和小“i”在一起讀“yi”。同院的“ǘ”一看,人家“i”和小“u”,都有哥哥,可自己沒有,心裏很難過。還是懂事的大“y”說:“我可以做你的哥哥,但是你整天鼓着兩眼朝天看,對誰也不理不睬,就像帶上驕傲的帽子,這樣不好,你得把驕傲的帽子摘掉,我才做你的哥哥。”“ǖ”說:“我願意”。於是,大“y”除了和弟弟小“i”在一起,有時也和摘掉驕傲帽子的“ǘ”在一起,組成認讀音節“yu”。讀作“yu”。故事聽完了,同學們也把整體認讀音節“yi、wu、yu”記住了。聲母“j、q、x、”和“ü”相拼時,“ü”上的兩點要省略,變成音節“ju、qu、xu”後學生很容易把“ü”讀成“u”,結合前面講過的戴驕傲帽子的“ü”,我再編小兒歌:小“ü”真驕傲,兩眼往上翹,“j、q、x”來幫助,摘掉驕傲帽。這節課沒費多少時間,同學們便對這一規則牢記在心。

拼音第三課《b p m f》(爸、媽、我):1.我愛爸爸,我愛媽媽。我有一個溫暖的家,我的心裏樂開了花。2.秋天郊遊真好,媽媽買來氣球,爸爸爲我拍照,樂得我蹦又跳。

拼音第四課《d t n l》(大、米、土、地、馬):小馬馱大米,米粒灑一地。小兔追上來,勸它快停蹄。小馬回頭立:小兔謝謝你!

拼音第五課《g k h》(花、哥、弟、個、畫):夏天荷花開雨後,哥哥河邊畫個夠。弟弟看得入了迷,拉着媽媽不想走。拼音第六課《j q x》(下、洗、衣、服、雞):媽媽洗衣服,真勤勞。爸爸好下棋,愛動腦。丁丁搭積木,不吵鬧。紅紅喂小雞,樂陶陶。

《畫家鄉》(寬、蝦、腳、撿、貝、殼、原、奔、密、匹、市、樓):寬寬的海邊有魚蝦。小濤濤,赤腳丫,撿到了貝殼笑哈哈。青青的草原密密的草,一匹駿馬在奔跑。城市的京京已知道,樓房草原各有各的好。

二、將作業練習變成遊戲,在娛樂中鞏固識字

1.小兔採蘑菇。

目的:鞏固某課或某一單元的生字詞。

準備:小樹林的簡筆畫,寫上生字或詞語的蘑菇形卡片,小白兔或小灰兔的頭飾。

方法:

第一步:生齊:“春天到,春天到,小樹林裏真熱鬧。蘑菇大,蘑菇香,大家快幫小免忙。”

第二步:學生嘴裏說着“我來幫,我來幫!”戴上頭飾上臺“採蘑菇”。認讀準確的,就把蘑菇卡片獎給他。

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目的:看口形,讀準音。看動作表演,猜生字猜成語等。聽謎語猜生字或某種事物等。

準備:相應的聲母或韻母卡片,成語卡片,字謎等。方法:

(1)教師做出正確的口形讓學生猜,或學生做老師猜,或學生做口形互相猜。

(2)依照《幸運52》中的“你做我猜”,學生或教師表演動作,大家針對某個範圍的內容猜出是哪個字哪個詞或成語等。如一年級下冊《識字1》學生表演“柳綠花紅”,學生演得逼真,大家猜得起勁兒,一舉多得。

(3)師生或生生互編字謎互猜字謎,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學生玩得不亦樂乎。

3.大風車,轉轉轉。

目的:鞏固識字並給一個字組成多個詞。

準備:用別針和紙板製成一個大風車。紙板可以隨時更換。方法:先由老師或學生上臺轉動風車,請下面的學生讀出字音並請該小組的'同學進行“一字開花”。講得又快又對又多的組爲優勝,由該組長派組員上臺接着轉動風車,依次進行。遊戲的種類繁多,方法各異。至於使用的形式,遊戲的時機以及使用時間的長短,因課不同,因人而異,還要靠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去嘗試,去琢磨。一句話,只要教師有一顆童心,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樂學生所樂,再枯燥再乏味的內容也能在“玩”中學會。當我們老師和孩子們玩在一起,樂在一起,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時,學生將會更主動更快樂地學習,將會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

集中識字分散識字隨文識字韻語識字注音識字字族文識字謎語識字圖畫識字

生活識字遊戲識字環境識字情境識字比較法識字部首帶字歸類識字以熟帶生歸類識字計算機輔助識字熟字加一加熟字減一減

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策略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石。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爲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爲枯燥。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這就要求教師講求教學策略,使教學生活化,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識字,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課堂識字策略

一、直觀導入、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

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幻燈、錄象等與之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看實物、圖畫導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時,我先出示雞蛋實物,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形狀,然後纔出示生字卡學習生字。

2、聽音導入。在教學“呱”、“哇”、“譁”時等表示聲音的字時,我先讓學生聽音辨別動物的叫聲,進而出示生字,讓其模仿動物的叫聲,然後才學習生字。

3、看錄象導入。在學習有關動物、花卉等具象時,我讓學生通過錄象觀看動物世界、花的世界,進而認識各種動物和花卉的名稱。

4、動作演示導入。如教“拿”、“抓”、“跳”這些表示動作的字時,我讓學生先做這些動作,在隨機進行教學,讓學生聯繫動作,記住生字。

二、激發無意注意,輕鬆識字。

興趣是學習之師。根據學生的注意規律——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正在發展和做事沒耐性等特點,我應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

1、藉助色彩。課堂上,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不同點,通過鮮明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漢字“踩”“睬”時,將兩個偏旁“足、目”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以便強化學生對“踩、睬”的記憶。

2、藉助電教媒體剪輯、組合。如教形近字“睛、晴、精”時,我利用幻燈,將這些字偏旁進行變換組合。幻燈的變換攝住了學生的吸引力,強化了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記憶。

3、藉助順口溜。遇到難、易錯的字,藉助順口溜教學。如教學“美”字時: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即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4、藉助動作、實驗演示。如識記“滅”字時,先用火柴點燃一個紙團,然後用一小鐵板向下一壓,火就滅了,學生興趣盎然,不僅記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瞭解了字義。

三、演練結合,複習鞏固。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們要製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表演,變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探索、主動的求知。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享受成功的樂趣。

1、猜字謎。如“午“字:遠看象頭牛,近看牛沒頭,要是問啥字,看看日當頭。“橋”字:天山有點偏,兩柱支下邊。還有一棵樹,架在河兩邊。

2、做遊戲。遊戲的形式很多,我們可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換衣服”、“捉敵人”、“當醫生”“摘蘋果”等。

3、競賽法。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把各種練習寓於競賽之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生活識字策略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對學生起着薰陶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1、認識學生姓名,提高識字量。爲了讓學生互相認識,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識字。開學初,先讓學生自我介紹,並將其學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了同學的姓名。同時爲了解決一年級學生識字時學得快、忘得也快的難題,印發了全班同學的座位表,讓家長輔導孩子儘快熟悉全班同學的名字,並且還讓每個學生製作了一張精美的名字卡片粘貼在課桌左上方,便於學生隨時認讀,常讓學生在發作業本的過程中認識同學的名字。除此之外,動員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交流,在互動中鞏固識字,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增進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了全班同學的名字,識字量大增。

2、認識校園裏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識字量。如開學初,我利用班隊課,我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認字,還利用升旗、集合、體育課等引導學生認識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愛校、尊師、勤學、守紀”等標語或校訓。這樣,引導學生把熟悉校園環境與自主識字有機地融爲一體。濃郁的愛校情與主動識字的強烈求知慾相互滲透,學生識字的內驅力大增。

3、欣賞教室的環境美化,提高識字量。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對教室也進行了美化。如粘貼班訓、名人名言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班訓、名人名言、課表及每期黑板報上的字等,並經常開展識字比賽的課間遊戲,使學生的識字興趣不斷提高。

二、採用“生活化模式”展現文本資源

生活化的教材必須對應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了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識字願望。

1、讓生活走進課堂。在教學《菜園裏》時,讓學生自己從家裏帶蔬菜到學校的課桌上展示(請家長事先把帶來的蔬菜貼上標籤),然後組織學生參觀,認真記住各種蔬菜的名稱。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融於生活中,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一些本來少見、複雜的字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2、讓課堂走向生活。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超市購物、參觀。在超市裏,老師對着商品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識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老師,這樣的生字教學就迎刃而解了。在課後活動中,又舉行商品展銷會,讓學生把用過商品的空殼子、紙盒上的商標剪下來帶到班級來展示,通過展示,學生又認識了很多字。

三、設計創造性的生活作業

生活在信息社會的學生,隨時隨地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教師要構建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觀,努力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必要時請家長配合採取各種形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1、鼓勵學生多看書。兒童普遍喜歡看故事、童話書、寓言書等。老師就根據兒童的心理願望,每週開展一節“我會讀”展示性課外閱讀課,鼓勵學生多識字、早閱讀。

2、在看電視、電影中識字。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如“西遊記”、“貓和老鼠”、“大風車”、“七巧板”等。老師就要求家長看電視時有意引導學生認屏幕上的字。這樣,學生不僅從中獲得了大量信息,還認識了不少字。

3、在逛街、購物、旅遊中識字。利用家長們帶孩子上街、旅遊的機會識字。例如在遊動物園時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在候車時認站牌;在逛街時認商店、酒店、大廈的名字……

4、在動手操作中識字。(1)把收集到的報頭、刊頭、包裝袋等粘貼成小報、手抄報,上面的漢字就會記得特別牢。定期出識字專刊黑板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識字的樂趣。(2)舉行秋遊、社區服務等活動,把學生的視野引向大自然。讓他們在活動後進行“小製作”、“畫畫”,然後貼上標籤,標出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名稱,或在作品上寫一兩句話,學生不僅積極性提高,而且認識了不少字。(3)節日期間,讓學生寫一句祝福語,或讓學生在別人生日的時候製作生日卡片,不會的字可以問家長、老師,學生邊問邊寫,易學易記。

四、建立“識字成長記錄袋”

開學時,給每個學生建立“識字成長記錄袋”,把學生每週在生活中認識的字,請家長幫助學生歸類(廣告類、書籍類、影片類、商品類……),記錄

下來,並在班級建立展示臺,讓學生把每週認識的字通過展示臺展示出來交流學習,開展識字擂臺賽。

總之,在課改實驗中,教師一定要採用相關的教學策略,開發、利用生活和社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構建生活課堂,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識量,鞏固識字成果。

語文教學反思7

《一個降落傘包》這篇課文,通過記敘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的危急時刻,將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小揚眉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將生的希望帶給他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

通觀整篇課文我們可以發現:這篇課文雖然直接描寫周恩來同志讓傘包的文字不多,只有兩個小節,但是就是在這兩小節中,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刻畫,寥寥數語就將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捨己爲人的品質描寫得入木三分。

“學寫一段話,寫出人物的幾個連續的動作。”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而要使學生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無疑首先要能夠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在寫法上的精妙之處。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巧妙呢?結合班級實際做以下處理:

首先出示學習要求: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當飛機遇險,小揚眉的座位底下沒有傘包,急得哭了的時候,周恩來同志是怎麼做的?用筆圈畫出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詞。

2、想一想:從周恩來同志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什麼?

經過一番自學交流、學生較爲順利地找出了相關的動詞,並體會出周恩來同志言行的崇高、偉大。而後,我指着黑板上的板書問道:“這幾個動詞間的先後順序能否交換,爲什麼?”“不能。因爲這是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顛倒就不能成立了。”學生們紛紛答道。“那麼課文中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幾個詞,能否換成其他的.詞呢?”我又進一步地問道。在片刻沉默之後,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其餘幾個動詞不能換,但“跨”這個詞好像能夠換成“走”。”“聽了他的話我將“走”字寫在了黑板上,問道:“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話音剛落,立刻有同學反駁道:“老師,我認爲不能換成走,因爲當時情況很緊急,用“走”不能突出急切的心情,而“跨”說明步子邁得很大,能突出當時情況很緊急。”“那麼用“跑”呢?”我順勢問道。立刻有人反對到:“也不行,因爲當時是在搖擺不定的機艙裏。不可能跑,否則會摔跤的。”

“對呀,在描寫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來寫,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最爲恰當的詞語,這樣才能寫準確,寫生動。”我因勢利導地提醒到,而這兩點也正是下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寫話的要點所在。

語文教學反思8

隨着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人日常的教學行爲中?我認爲首先應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如何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收穫每一節課,我想這是每個教師的困惑。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說個一二三四。隨着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可見備好課一成爲當前教育形勢下教師教研的一個重要方面。

那麼,如何備好課呢?我根據這幾年的備課經驗及課堂教學處理,認爲備好一節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備課的方向。

在語文備課中,集中體現教學設計的'文本形式被稱爲教案。在課改下的語文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更重要的是備理論、備生活。對我們語文教師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課備進自己的心靈深處。使教案成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文的方案,使教案爲學生而備,使教案爲學生而服務,讓教案去適應學生,變"以教定學"爲"以學論教",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教案上就加以落實。明確這一點,我們才能把握好備課的方向。

二、備教材

首先,我們老師要吃透教材。無論拿到什麼課本,我們首先得吃透教材,然後再超越教材。其實,補充教材。我們可以把教材學習時間縮短,再補充相關的資料。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他會用自己的閱讀各經歷去發現有意義的材料,從而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補充資源。

三、備學生

新課程要求我們在備課中要着重體現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方式多樣化和教學內容生活化等理念,由於新課程課堂教學是動態性的,有些教學目標是可以預設的,要把思考更多地“聚焦”在“備學生”上。“備學生”就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中要把學生學的過程體現出來,使平淡、難懂的教學內容有趣化,接近生活利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理解。在設計課題學習時,所選擇的課題應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德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德不同的體驗。

四、豐富人生

優秀的教學設計就像偉大設計師設計的經典、時尚服裝,而能否穿出風采和神韻,關鍵是設計師的素養,學生相當於模特,如何把學生打扮成時尚的潮流,就要看設計出來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要豐富自己的人生,開擴視野,敞開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教師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蘊、內涵氣質、教學素養等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課堂教學如此,備課又何嘗不是呢?備課同課堂教學一樣是科學也是藝術。備課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爲要備好一節課,不僅僅是掌握了一些備課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就能達到的,那僅僅是基礎,它還需要備課人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思維。一節好課的誕生是備課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綜合體現。

對於如何備好課,在博才衆多的觀點中,如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設計特色?

一要多看——看優秀教師的課例,他們怎樣設計多聽——聽優秀教師的課,他們怎樣突破重難點?

二是多思——自己實踐,然後反思,爲什麼自己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三要多互動——參與網絡研討,像今天的在線研討或者平時的論壇。只能用心去鑽研,相信備好的課,課堂的演出一定很精彩。

總之,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於備課。課備的深,備的準,備的得法,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保證教學目標的成功實現。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備課的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

語文教學反思9

語文學科既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是培養學生情感的學科。

在教學中,我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我在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悲可笑,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的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跳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跳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語文教學反思10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我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年級的學生要能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幫助自己理解課文。我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瞭解這一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其次,瞭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關代表作,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能進一步領略朱自清先生樸實而又細膩的文筆,在頭腦中留下優美的語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有目的地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一環節的安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了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使學生能站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中去想作者所想,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孤獨無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遊離於作品之外。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組織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小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組,交流發表自己的學習感受,人人發言,互相補充,可以是談對課文的認識,可以是通過朗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不懂的問題,互相切磋。在大組交流過程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進行有機的組織、點撥。對學生在朗讀中的處理,教師不必強調一致,只要他讀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處理。比如有學生提出“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時間”中的他們指誰,我先讓同學自己思考,讓他們各抒已見,有的說,這個他們是虛指,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人的壽命,有的說這個他們指的是時間,那到底指什麼呢?我告訴學生,這裏的他們是代指時光老人所給予的一個人的壽限,但一個人究竟能活多久,我們彼此都無法知曉,朱自清也一樣,所以他在這裏用上“他們”一詞。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用心靈誦讀,融入角色,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會受到情感薰陶,會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領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爲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爲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彙報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於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語文教學反思12

一、案例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小聲練習讀課文,然後討論交流。

生:(學生練習讀,讀後討論,師巡視並參與討論)

師:哪個小組先來彙報?

師:我們小組認爲這篇課文有五句話。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好,繼續彙報。

生:我們小組認爲課文第一句是寫春雨的。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一句)

師:你的勇氣可佳,但感情欠缺了點,誰能更有感情的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她讀得怎麼樣?

生:她把春雨的美讀出來了。

生:她讀出了春雨的細小和輕柔。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都感受過春雨,那麼下春雨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

生:下雨的時候會有沙沙的聲音。

師:你願意模仿一下嗎?

生:(學生輕聲模仿春雨沙沙聲,其餘學生靜靜地聽)

師:不錯,真像!你觀察得很細。如果我們大家都來模仿一下沙沙的雨聲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生:(學生們都輕聲模仿甚至甚至的雨聲)

師:美不美呀?

生:美!

師:誰願意把它美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師爲其配樂)

師:好,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麼?好聽嗎?

生:我好象聽到了沙沙的雨聲,像美妙的音樂一樣,真好聽?

生:我好象聽到了琴聲,真有趣兒。

生:我好象看到雨絲像絲線,細細的,像秀髮,密密的,想蠶絲,軟軟的。

師:他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師:說的太好了,我們誇誇他!

生:verygood!

師: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麼美的聲音,看到了這麼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

生:是。

師:看誰把它的美讀出來。小聲地練一練。

生:(小聲有感情地練讀第一句)

生:我想和我的同桌一起讀。

師:好。

生:(同桌讀)

師:(簡要鼓勵性評論)

生:老師,我想和我的小組一起讀。

師:好。

生:(小組讀)

師:(簡單評價)

生:老師,我想和北行的同學一起讀。

師:好。

生:(北行同學齊讀)

師:真不錯!好,請同學們繼續彙報。

生:我們小組認爲第二句是寫雨中的物。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二句)

師:她讀得怎麼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桃花都開了,柳樹發芽了,小青蛙也出來了!

師:你說得也好。

生:我們小組認爲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

師:爲什麼?

生:因爲,如果沒有春雨,桃花能開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柳樹能發芽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莊稼能長成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青蛙能醒嗎?(不能)

師:她真的把我們說服了,她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生:我們小組認爲第3、4句是寫人的(讀3、4句)。

師:他讀得怎麼樣?

生:他把“沾溼他的花褂”的“花褂”讀得聲音太低了,如果這裏再讀得重一點就更好了。

生:他把“綠化”的“綠”讀得太重了,應該把“化”字讀得重一些。

生:如果,他的聲音再大一些,感情再豐富一點就更好了。

師: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學們的意見,把課文讀得更好。誰再來讀一下?

生:(讀3、4句)

師:她讀得怎麼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我也參加到這個植樹活動去了。

生:我們小組認爲寫雨中人與春雨有關。

師:爲什麼?

生:因爲春雨過後,土壤裏更有營養了,這時候把小樹種下去,小樹會長得更好!

師:你說的真好!

生:老師,我們小組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好。

生:(小組讀,師爲其配樂)

師:哪個小組還想來試試?

生:老師,我想代表我們小組讀。

師: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後寫了哪些內容。

二、評析

閱讀教學首先要樹立“以讀爲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教學片斷,以讀爲主線,組織了教學的全過程。主要特點如下:

1、整體感知、自主擇讀

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課文的擇讀,一是來自求知的需要,二是來自情感的需要,教師要滿足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就必須放下權威,少指定多啓發,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本教學片斷,教師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想讀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2、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案例中,教師的引導“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麼?好聽嗎?”學生說:“我們小組認爲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師反問:“爲什麼?”“你概括的真簡煉,那麼課文是如何描寫春雨的?”“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後寫了哪些內容。”等等,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有人會問,這不是還是教師的指令嗎?對。但構建的意義與傳統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學生自我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夥伴的關係,這纔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3、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繫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激勵情感,再次深入課文情境。如:“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麼美的聲音,看到這麼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你說的真好,你能把它讀出

語文教學反思13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本單元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其中包括《楊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蠟燭》《打電話》四篇課文。本單元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有文言文、記敘文、劇本、相聲。本組教材緊緊圍繞有關語言藝術和形式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瞭解不同體裁文章的表達方式。通過古今中外的內容,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文言文《楊氏之子》一文,寫了九歲孩童與客人笑談的經過,孩子機智巧妙的對答,令人拍案叫絕;劇本《半截蠟燭》寫了母親和兩個孩子爲了保護半截蠟燭裏的祕密與德國軍官機智周旋,不動聲色的話語中充滿了膽略和智慧;相聲《打電話》則通過誇張的語言,說明了打電話時說話要簡練,這樣不僅節約時間,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記敘文《晏子使楚》寫了晏子針對楚王的侮辱,機智應答,有力地回擊楚王,維護了祖國的尊嚴的事。本單元是小的綜合性學習,通過課文的學習,要引導學生蒐集、積累語言,進一步感受語言的魅力。

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教學中我在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和晏子與楚王的三次鬥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讀讀、畫畫、議議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目的,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了語言的魅力。

(一)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

本課教學中我緊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首先利用知識樹帶領學生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緊接着讓學生明確楚王和晏子的三次鬥智內容。分別是“進城門”“初見時” “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所以每一個小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都有時間、地點、人物。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知識樹自然而然地總結出小故事的前因後果。

(二)先扶後放,引導學生由會學到學會。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要我學”變爲“我要學”,使學生從一上課便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小故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方法。首先,理清事件發展的脈絡。然後,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等體會人物品格。教學中我做到先扶後放,在全班學習第一個鬥智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後兩次鬥智,使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並在自主、合作學習中主動學會了後面的內容。

在本節課教學之中我能夠以學生的學爲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總結學法,由不會到學會。並通過動手動腦地學習,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又達到了邏輯思維訓練的目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可謂一舉三得。

(三)理清文章層次,注重語言的積累。

知識樹的運用讓學生由瞭解本單元入手到理清本課脈絡再到理清事件脈絡,從而感悟到作者的寫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反思14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複習,結合中考成績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想我們作爲語文教師在下一輪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一、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課標規定的必讀名著,以及《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名著的學習和積累應該是從初一到初三實打實的閱讀和積累。而那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啓發和點撥即可。

二、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爲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能夠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四、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五、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併爲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爲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所思爲所行,願在新的初一,新的起點,我能努力做到。

語文教學反思15

教材特點

本課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本課內容在教材的第四單元。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它也是一篇看圖學文,文中共有八幅鮮明的圖畫、八段生動的文字,圖文並茂,也是一篇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的好教材。

教學片段二:

師:誰願意讀讀課文的第四段,說說小猴子來到 葡萄下,望見了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

師:這裏的“串”是我們學過的生字(舉字卡),

它是個象形字,像什麼呢?生:像一串糖葫蘆。

師:這是多少(舉起畫好的葡萄圖片)。

生:這是一串葡萄。師:一串串是多少。

生:很多串這樣的葡萄。(演示貼許多串葡萄)

師:現在老師考考你:這是多少? (舉起一顆葡萄)

生:這是一顆葡萄或說一粒葡萄。

師:小猴子看到這麼多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是怎麼做的。

生: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師:現在我們來比較兩句話:猴子爬上葡萄架,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師:可不可以去掉“迫不及待”?

生:不可以,因爲有了這個詞,它寫出猴子想吃葡萄的急切心情。

師:這時候小兔子是怎樣說的,怎樣讀的?

生:(學生用着急、關心的語氣讀這句話。)

師:聽了這話,小猴子又是怎麼和小兔子、小松 鼠對話的?

找三名同學分角色讀第五、六段。

其他同學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小猴子知道了什麼?

生:從他們的.對話中,小猴子知道了小兔子、小松鼠說葡萄酸是聽別人說 的,並沒有親自嘗過。

師:小猴子摸清了這些情況又是怎樣做的呢?

生:小猴子是大口大口吃起葡萄來。

師:請大家看看這兩句話:

小猴子吃起葡萄來。

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起葡萄來。

師:你認爲哪句話寫得好?

生:第二句話寫得好。

生:因爲寫出了猴子吃葡萄的樣子。

生:我也知道了猴子很願意吃葡萄。

師:說得太好了,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誰能把猴子吃得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這句話。(相機指導)

師:小松鼠、小狐狸看了也嚐了一顆,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葡萄,請你們嘗一嘗。

生:學生品嚐葡萄。(表情欣喜、高興)

師:誰讀讀這兩句話,只用三個字歸納自己的感受。

生:啊!真甜。

師:請你一邊吃一邊讀。甜不甜?讀一讀。

師:想一想,這裏“啊”能換個詞讀一讀嗎?

生:哇!真甜。

生:呀!真甜。

生:咦!真甜。

生:嘿!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