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學年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創造一片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新聞兩則》,發生的事件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爲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原設計採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戰爭場面,但因設施沒有到位,沒有實施。之後我做了改爲老師代講當時的社會背景的處理。當我在講述當時的局勢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我充分調動,原來我的學生是一羣喜歡聽故事的'孩子。

之後就是落實新聞內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明確,尤其是導語的解析,以及新聞的語言品味,體會新聞的三大特點。知識點的落實在課後練習來看基本有效,但個人覺得品味語言環節用時稍微快了點,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時間關係,我做了代答,這個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聞兩則》是放在了戰爭題材的單元,所以還得落實戰爭主題。在設計教學時,我引用了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首詩,通過這個窗口,讓學生充分感受毛澤東的勝利豪情,以及讓學生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

但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落實,所以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強時間調控的能力。總的來說,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學生都很認真。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八年級下冊兩個單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較長。學起來比較費勁,如何讓老師教起來省心,學生學起來開心,現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興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開始,教師就應該從提高興趣人手,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在這點上,我的做法有三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穿插適當的背景音樂、圖片、flash動畫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中,我把夏蚊成鶴、觀蟲鬥驅蛤蟆等製成動畫,讓學生在愉悅中深入理解課文。

2、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可讓學生根據情節改編成劇本,用文言對白表演出來,既提高學生興趣,又對課文是一個理解和鞏固。如我在講述《唐雎不辱使命》、《楊修之死》時即採用這種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要讓學生有興趣學,讓他們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學階段正是價值觀形成韻重要時期,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古代聖人先賢的'智慧結晶,也是語文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在講述《岳陽樓記》時,既讓學生了解岳陽樓作爲“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又讓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誦讀

誦讀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明誦讀可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於誦讀,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記憶好、背誦快的特點,在文言文講述之前先讓學生背誦。開始的時候有顧慮,怕新的文言文背誦起來有難度,但初中生的潛力絕對不容忽視,我提前一個星期佈置下去,到講課的時候,連後進生都能背誦,剩下兩三個程度不好的,到講完課爲止,也能基本背會。這樣下來,到講解的時候,範讀、齊瀆、字詞、文意、理解的環節非常順利,學生對自己在背誦過程中的難點能準確提出,重點記憶,學習起來有所側重,且整個過程輕鬆愉悅,基本不存在特別難懂的字詞、文意,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何樂而不爲呢?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好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講的再精彩,不如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學及文言素養,要善於自我剖析,不斷積累有利於教學的資料,要善於發現生活與作品中的相似點,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便於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因爲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達、雅。信:真實,準確。忠於原文,不歪曲、不得隨意改變或增刪內容,實詞虛詞做到字字落實,準確譯出詞義。達:通順,流暢。儘量口語化、規範化,合乎現代語法規範及語言習慣,雅:語言暢達、優美。對一些句子要譯出原文的風格。

2、“二標準”: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刪(刪減法)換(替換法),調(調序法)補(增補法)連(連貫法)。

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不加以總結,會雜亂無章,且難以記憶。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倒裝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內容,又往往是考試的重點,所以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以便考試時靈活運用。那麼,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強歸納分類,積累記憶。這樣便能事半功倍,日積月累,收效一定可觀。

最後,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以上是本人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些認識,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能夠普遍運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文言文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編選了五課各具特色的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共六篇。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綜合性學習是“走上辯論臺”。應注重培養學生蒐集、運用資料來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

1.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即不失時機地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本單元基本上是說明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釋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 關於本單元的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語體特點。 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2.教學中幾點注意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習這篇課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章開頭幾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幅季節更替、物候變遷的大自然的美妙圖景。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效果;注意積累其中的優美語句。

2.文章在點明“物候學”之後,對影響物候現象的幾種因素作了條分縷析的說明。在這幾段說明文字中,體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比如,文中不僅用具體事實作說明,而且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還列出時間和數據,使說明更顯準確而嚴密。僅從行文來看,似是表達的功能,而實際上是來自作者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研究。

3.文章最後點明研究物候學的重要意義,使全文結構非常完整。全文結構大體可分爲:描述物候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物候學)---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瞭,說明問題逐步深入。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們教學時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嚴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爲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分設四個小標題,把“克隆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讚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文的學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整體理解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悟並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並且通過對“科學發展引發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的討論,獲得對於科學的更爲深刻全面的認識,努力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另外,本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應引導學生體會其效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由學生的逆反心理想到的

前幾天,班中有幾個學生經常違反紀律。並且,還有幾個女生,在平時,這幾個女生學習還很好,甚至出現了在教室裏打撲克、下棋現象,在宿舍裏晚休時間說話,對此,作爲班主任,我萬分惱火,狠狠的批評了她們。之後,看到她們臉上倔強的神情,我真的不理解。只好靜下心來找原因。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她們明明是犯了錯誤還感覺不到呢?以前她們可不是這樣的。我心平氣和的和她們談心,原因終於找到了,原來在她們這個年齡,逆反心理特別強,你越是不讓他們乾的'事,她們越是去幹。總是有一種好奇心,好勝心。再想想在上學時期的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有時候竟然和老師對着幹!其實,她們也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對此,作爲班主任,如何去管理八年級的學生,確實需要我們好好的思考,僅僅用強硬的辦法去管理她們,也許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適當的加以引導。讓他們爲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這次期中考試結束一個星期了,我所帶的兩個班的成績很不理想。對此,我進行了深深的思考,尋找原因,找出以後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所帶的兩個班的語文成績不理想,比前兩次成績下降了。想想,在平時,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可是爲什麼成績下降了?對學生的要求也和以前一樣。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上課似乎還是一樣,當然,也有備課不充分的時候。這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其實,學生畢竟是學生,自制力是普遍較差的,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由於時間緊張,缺少了對問題的落實,缺少了對學生作業的檢查。例如學生練字,如果長時間不去查一下,有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就不認真練了。這樣,練字的效果肯定不好。其他問題的處理也是這樣。作文由於沒有專門安排作文課,學生的寫作只能安排在課下或只好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去寫,這樣,作文也受到影響,曾經,發現學生作文句子不成句子,病句比正常句子多,更談不上好句子了,作文水平如何能提高?

其次,作爲班主任,一班成績,前十名佔了五名,只是前一百名的學生少了,只佔了21名,低於平均數4人。回想七年級剛入學的那次期中考試,三率之和是第三名,這和學生的基礎有一定的'關係,但更應該分析一下現在的情況,這次考試,數學成績比其他班相差太多。這是總成績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認真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後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二班成績也下降了不少,前十名有3人,前一百名也只有26人。原因主要是在這個學期,學生紀律渙散,大部分學生沒有重視學習。再就是,數學成績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學好難,要是學壞真是太容易了。許多學生都養成了壞習慣,極大地影響了學習。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將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爭取在期末考試中,考出好的成績。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1、本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其餘則有一定的說明文性的小品。

2、本單元教學,要學生了解什麼是說明文。

3、學習本單元,要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

4、學習本單元后,要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

單元說明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爲主題,文體類別上側重於說明文。由於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所學的說明性文章較爲簡單,對有關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要求也知之甚少。下面就教學本單元提一些建議與設想:

1、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爲了避免概念化傾向,教師不要一上來就把有關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完全可以將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例如,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後在學完課文後,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的各方面分別落實到各篇課文的教學中。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雖然曾選編過一些說明類文章,如《看雲識天氣》《綠色蟈蟈》《馬》等,但並沒有把它們當作說明文來教學,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對閱讀說明文的有關要求作一些介紹。在教學各篇課文時,要求可各有側重。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再次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一方面介紹說明方法;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於介紹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務分工,能夠使教學任務化整爲零,便於學生把握。

3.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說明文講求科學、如實地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給讀者以正確的知識,沒有根據的隨意推測或斷定都是不允許的。當然,說明文裏內容失實的情況有時是因爲作者掌握的知識不正確,有時則因爲行文問題,這裏我們主要談行文問題。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體現得較爲突出。課後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從文中摘出一些語句,讓學生注意裏面的加點詞語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橋之美》和《說“屏”》都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來具體說明這個看法。從這個角度看,本文近似於一篇闡述事理的說明文。不過,文章用大量描寫與抒情的語句構成,所以我們又難以把它劃歸說明文。事實上,選編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是把它和《中國石拱橋》形成對照。《中國石拱橋》裏在介紹盧溝橋時有一段描寫:“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這段描寫和《橋之美》裏面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顯得粗疏、不夠細緻,主觀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這正是說明文裏的描寫性文字的特點。 《說“屏”》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對如今屏風的使用提出批評。閱讀全文,給我們的印象是,本文並非着眼於介紹屏風自身,而在於提出期望:我們今天應更好地使用屏風。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

學習本單元,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都力圖將有關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讀者若能發揮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具體形象,那麼再接受作者介紹的知識時就容易多了。而在總結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橋之美》《蘇州園林》《說“屏”》,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的建造者們往往不爲人所知,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着集體的智慧和汗水,令後人面對它們時肅然起敬。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學習本單元,可以瞭解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之一隅,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調,而應該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1)體會文章中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國石拱橋》的字裏行間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等。這種通過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或之後,讓學生蒐集有關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各名園及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在班上展覽,並加以簡要而生動的文字說明。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又喚起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閱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爲課堂學習畢竟閱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爲馬》、,《哀溺》等閱讀練習,使閱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掌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本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引領學生從閱讀出發,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蘊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大財富,親歷情感體驗。基於上述理念,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爲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爲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閱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在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複習舊知識。

(1)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詞是根基,根基不穩語文就不可能學習好,所以第二課時上課時,我以複習字詞導入。

(2)新課標第二學段的“閱讀”第四條中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課時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課時,還要進行及時的複習鞏固。

2.注重積累詞語。

學習語文貴在積累,而積累詞語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樣學生在寫作中詞語纔不會貧乏,而且會正確運用。本節課中,我通過四種方法讓孩子們積累了十個詞語。

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文靜”、“猶豫”、“驟然間”、“歧視”。

聯繫補充的圖文資料理解“小兒麻痹症”、“殘疾”。

通過和“說笑”作對比理解“憂鬱”。

我還聯繫課文內容補充理解了“自卑”、“開朗”“自信”。

3.注重說話訓練。

英子是個怎樣的姑娘?

後來英子變成什麼樣了?

兩次掌聲,大家想對英子說什麼?

以此訓練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得體。

4.注重朗讀訓練。

新課標三個學段對朗讀都提出了一條相同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個學段培養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第一課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第二課時要做到有感情。爲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理解詞語;讀出層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動物不適合當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對詞語很敏感,讀文本會聯繫生活、聯繫自己、聯繫看到的、聽到的,從而融進文本,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朗讀方法。

5.注重情感薰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聲前);英子變化爲她高興;同學掌聲激起關愛他人之情;英子變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鮮事例激起勇敢面對之情。這些美好的情感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總之,所有的注重都是爲了落實課程的兩條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以往教學相比,八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分化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性和創新意識;注重在實際觀察、記錄的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活動過程設計細緻而有層次性,活動內容可根據學生實際進行選擇,活動流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我感覺這是一篇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學習課。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雪》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首先師生自由交流,談談各自對雪的印象和喜愛的原因,學生們有的說喜歡雪的顏色,有的說喜歡雪的形狀,有的說喜歡雪中的遊戲。有一個學生說她不喜歡雪,我很驚訝,追問。她說下雪時候很寒冷,行動不方便。我肯定了她的說法,讚揚她有自己的思考,隨即告訴學生們,雪確實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有利有敝。然後請其它的同學談談看法,有的學生說雪與雨一樣滋潤萬物,有的學生說雪能消失害蟲,“瑞雪兆豐年”。繼續由學生自由發言,或講述自己在雪中玩過的遊戲,或自選寫雪的詩句朗誦,學生表現積極,發言踊躍。我用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板書)讚美學生的表現。

“我們喜歡雪,古代文人們喜歡雪,魯迅也是喜歡雪的”,導入課文後,師生共同進行全文和自選段的朗讀,我向學生強調這類的散文要讀出感情來,與錄音比較,師生間互相評述,特別要求學生對老師朗讀的評價。由於欣賞課對學生的影響,由於我作爲一個平等的對象加入朗讀活動,學生們情緒高漲。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問答的形式分析第一個問題:文章寫了哪兩處雪景,具體寫了什麼景物,寫景有什麼不同?學生閱讀課前提示,很快回答出“江南的雪”“北國的雪”,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是輕柔的,北國的雪“隨着旋風蓬勃奮飛”,是猛烈的。我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以物襯物和比喻的方法,寫江南雪的美麗輕柔,令人喜愛,雪中“血紅的山茶”“深黃的臘梅”“冷綠的'雜草”,這豐富的色彩襯托了雪的美麗,“處子的皮膚”(解釋“處子”:少女)又恰到好處的比喻了南國雪的輕柔,正因爲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點春意,所以作者說“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這些都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江南雪的喜愛。由幾位同學再分別朗誦這段文字,相互比較,誰讀出了江南雪的輕柔美麗。

“作者寫北國的雪就不同了”(過渡),由學生朗誦寫北國雪的段落,點劃寫雪的關鍵詞句:如粉如沙(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如毛如羽?),蓬勃的奮飛(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飄飄揚揚?),燦燦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霧(此外提問,雪是白的,火是紅的,色調上諧調嗎?)旋轉而且升騰(此處提問,此詞用了兩次,爲什麼不同嗎?),瀰漫太空(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天空”?)然後讓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討論,明確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用激情的筆調描寫北國雪的猛烈狂放,振奮着人的精神。如果說作者寫江南的雪,表達了對江南雪“美豔之至”的喜歡,那麼寫北國的雪,就是對北國雪“旋轉而且升騰”之雄偉姿態的讚美了。

“雪不僅是美的,雪中還有豐富的遊戲,我們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過,這篇文章中也寫到。”(過渡)讓一學生讀文章的第二三段,再讓學生口述文中“塑雪羅漢”的情節,提問,作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寫雪中的遊戲重點寫了捕鳥,這篇文章中重點寫了“塑雪羅漢”,作者爲什麼這麼喜歡寫兒時的遊戲呢?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不難理解,學生很快就回答了出來:懷念兒時的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我隨即聯繫《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兩文講述:兒時的生活不管是怎樣的,但是很讓人懷念,兒時的生活往往也影響着一個人的成長,希望大家珍惜,給將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參考課後附文,理解文章深刻的含義,同時讓學生們明白學習要善於利用資料。首先問學生魯迅是哪裏人,學生一致回答“紹興”,我強調紹興在江南,然後追問,二五年的冬天,魯迅在北平(北京)看到北方的雪,爲什麼想到江南的雪呢?讓學生看附文中相關的解釋。學生回答,魯迅身在北方,看到北方的雪,觸情生情,引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我加以肯定,隨即追問,那麼魯迅寫北方的雪,僅僅也是喜歡雪嗎?讓學生們繼續默讀附文,找出相關的解釋語言。(此處關乎文章深層的含義,是本文的難點,所以讓學生參看附文理解)在學生找出的語句中,我特別提出文中三句話:(魯迅)“曲折的對於使‘暖國的雨’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的北方凜冽的嚴冬,表示自己的內心的不滿”“魯迅憎惡這使雪花永遠‘如粉,如沙’地旋轉飛騰的朔方的冬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設計

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爲什麼《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衆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

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爲題目爲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後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採用點撥、誘導的方式並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

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老師再次總結(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

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爲話題的作文。

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並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1.廣泛收集科學家的故事,相關圖片等資料。

2.組成四人合作小組,每人一個檔案袋,準備自評、互評。

3.教師準備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以便引導學生仿寫。

4.學生推舉出3~5人,組成班級評價小組。

(二)操作過程

分三個階段:

1.將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

2.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學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寫作文。

第一階段:

小組內交流科學家的故事,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

每小組推薦1~2篇,班級交流,以便資源共享。

(這一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階段:

小組內自由暢談第一次迷上科學的故事,以便相互啓發。也可以談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這一步驟,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要注意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

(這一階段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提出口語表達的.要求)

第三階段:

教師提供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等例文。學生範讀、聽讀。

根據自己迷上科學的故事和同學的啓發,思考自然之謎,仿寫一篇探究科學的作文。

考慮課堂時間的有限,可在課下提前將教師及學生準備的仿寫的例文,發到每一小組。例文以四、五篇爲宜。不限制仿寫的例文,可從中間經小組決定任選其一。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寫作文。

1.學生範讀一兩篇例文,其他學生聽讀。

2.小組內交流自己仿寫的作文。自評、互評。

3.每一小組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級交流,讀給全體學生欣賞。學生及教師給予評價。

4.課後選擇優秀作文在班級黑板報中展示。

[活動反思:]

通過“科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生的興趣,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對科學的全面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自主情感的體驗,有合作討論的收穫。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有機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文素養。